炫先森拆書系列37
9分鐘搞定未來社會生存法則
為什么要讀這篇文章
如今,已不是一個快速變化的時代了,而是一個持續快速變化的時代。我們的思維已經嚴重落后于科技發展的現狀。技術發展的速度已經超過了人類理解能力的提升速度。那么,我們應該如何面對未來的社會?不妨聽聽一直走在科技最前沿的人士的看法。
說到未來科技,就不得不提麻省理工學院著名的媒體實驗室。實際上,媒體實驗室與媒體本身沒有任何關系。媒體實驗室是以不約束教授們的研究方向,專門研究關乎人類未來的、跨學科的項目著稱。比如,我們所使用的觸摸屏、電子墨水、可穿戴設備、車載全球定位系統等等,都是出自媒體實驗室。媒體實驗室的主任伊藤穰一卻是一個退學連學士學位都沒有的非學術界人士。
伊藤穰一與《眾包》作者,《連線》雜志特約撰稿人杰夫·豪花了4年的時間,采訪了大量與媒體實驗室有關聯的人士,包括學生、工作人員和老師,提出了現代世界生存的9大原則,推出了這本《爆裂》。
萬維鋼在本書的推薦序中說,“在互聯網時代,一種新體制正在解決一些過去的舊體制解決不了的問題。”而伊藤穰一說,“請把這9大原則想象成如何使用全球最新操作系統的提示。”
這究竟是個怎樣的時代
伊藤穰一說,今天這個時代,出現了三個前所未有的特性,它們分別是:不對稱性、復雜性和不確定性。
什么是不對稱性?過去我們總認為,力量大的一定可以戰勝力量小的。然而現在,由于技術的進步,一個小機構完全可以立即顛覆一個大機構;一個不起眼的初創公司,能迅速顛覆一個行業。
因為不對稱性,所以導致了復雜性。我們不能根據以往的經驗,來判斷未來的某件事的成功概率或發生概率。
復雜性又導致了不確定性。無論是麥肯錫的分析師,還是政府部門掌握了絕密資料的官員,甚至伊藤穰一自己,都對于快速變化的未來沒有預知。
面對不對稱性、復雜性和不確定性,著名自然語言處理和搜索專家、硅谷風險投資人吳軍博士說,要重反應而輕預測。伊藤一說,單純地預測未來是沒有用的,而是要反思我們腦子里的那些習以為常的“常識體系”。
因為我們的“常識”產生于農業、工業時代。那些我們已經當成真理的常識已經成為我們理解并活在未來的最大禁錮。所以,常識需要被“爆裂”。
未來社會9大生存法則
1
涌現優于權威
《不列顛百科全書》的作者是權威的專家團隊,而維基百科的作者則是自發寫作的網民。然而,2005年,《自然》雜志發表的一項研究表明,二者在質量方面相差無幾;而近幾年,隨著維基百科的穩步發展,它不僅能夠及時更新信息,還能引發不同意見,促使人們思考,并最終就信息的呈現達成共識。
維基百科的成功是“涌現”的力量使然。
當大量細微的事物通過簡單的選擇行為,表現出遠超個體能力的特性時,“涌現”就會發生。
比如說螞蟻,單只螞蟻(包括蟻后)智力水平極低,但蟻群知道附近有沒有食物,何時采取躲避動作,需要出動多少螞蟻去尋找當天的食物或抵御攻擊。人類的大腦也是如此。每一個神經細胞自身沒有意識,或者說不夠聰明。然而,當這些神經細胞相互連接時,便會形成一個令人驚訝的網絡,該網絡不僅比神經細胞總和更強大,而且能夠意識到自己在思考。
“涌現”不是一加一等于二,也不是我們通常說的“集中力量辦大事”,而是指一加一可能會變成一個全新事物。它上升到了不同的層次。它發生了質的變化。它表現出來的智慧或能力遠大于該集體中任何個體的能力。它極有可能秒殺權威。它會催生新的機制。它會重塑未來的社會。
作者說,“‘涌現’對于權威的勝利,意味著知識生產和傳播的結構性轉變,專業和知識開始從互聯網等分散式的網絡中‘涌現’。”
既然“涌現大于權威”,那是不是表示,以后我們應該相信自下而上的涌現,而不用相信自上而下的權威呢?作者說,涌現出來的民主,沒有辦法變成負責任的公民自治。涌現出來的新媒體,也暴露出一堆令人厭惡的問題。
那為什么還要說“涌現優于權威”呢?因為在過去的幾千年文明史上,人類已經把權威的方式用到了盡頭,但是有些問題還是解決不了。既然如此,為什么不換一種方式試試呢?比如,麻省理工學院的一名高級研究員湯姆·奈特,在計算機科學的諸多領域有非常多的重要發明,但是他卻在年紀很大時,跑去和大二學生們一同學習生物課。他認為,今天半導體集成電路的密度已經接近極限,未來很難再提高了,而細胞層面基于化學反應的集成電路板或許能代表未來。因此,即便作為一個計算機科學的權威人士,奈特仍認為自己必須讀一個生物學的碩士學位,以便應對涌現出來的新技術的挑戰。
2
拉力優于推力
日本是一個地震多發的國家,所以政府在福島建核電站時,將其6個反應堆,建高于海平面30英尺,并建有一道33英尺高的防波堤,用于防止海嘯。然而,2011年3月11日,福島,地震引發了海嘯,海嘯的高度超過了防波堤,死亡人數超過150人。
當地政府極力救災。但是,本書作者伊藤穰一和他的朋友卻很想知道,輻射物到底泄露了多少,這些輻射物會影響哪些地區。然而,政府并沒有向公眾公開任何信息。無奈之下,伊藤穰一和他的朋友們決定為災區做些什么。討論的結果是,必須迅速搞到一批環境檢測設備——災難發生以來這個設備太搶手了,已經買不到現成的了。
伊藤穰一和他的朋友發起和創建了一個網上社區:一個創業公司設計出來了更方便好用的新款設備,一個眾包網站幫著籌集了款項,一家本地公司完成了生產,一大群志愿者把監測設備綁在汽車上走街串巷。
令人詫異的是,經檢測,疏散的民眾被送到的地方比他們撤離的地方污染更為嚴重——日本政府大多由直升飛機采集數據,而志愿者采集到的數據顯然更準確。
隨后,數據被放在網上,供民眾隨時查看。
在這起事件中,政府采取的是指揮與控制的方式處理危機,指揮與控制可以稱之為“推力”,但顯然這種方式存在著效率低下的問題。在互聯網時代,分布式的、來自底部的主動需求,顯然要比從上面推下來的東西有價值,底部的主動需求反應我們可以稱之為“拉力”。
暴雪娛樂在線游戲公司,采用的就是“拉力”戰略——暴雪娛樂將游戲玩家和游戲迷社區視為其組織的一部分,許多游戲玩家甚至成了暴雪娛樂的正式員工,從而迅速建立起了優勢,而非像一些傳統企業通過“推力”控制用戶。
3
指南針優于地圖
很多人喜歡找“方法論”,以為掌握詳細的地形信息和達到目標的最佳路徑,就可以抵達成功。很遺憾,這是個充滿變化的時代,沒有誰可以畫出未來的地圖。即便有,也不一定適合你,沒有誰的路徑可以復制。
面對日新月異的時代,我們需要的顯然是指南針,而不是地圖。
什么是指南針思維?
美國有一個教育家訪談了2000多位家長和他們的孩子,“我了解到的是,人們對學習本身有很濃厚的興趣,但對學校的大部分課程不感興趣。換句話說,學習和學校之間的關聯性很低。”“一個女孩問我,‘我想成為一名服裝設計師,為什么要學代數?’我不知道怎么回答。”
隨后,這位教育家詢問研究教育的認知科學家丹·威林厄姆。威林厄姆說:“代數教大腦如何將抽象的理論應用于實際。”
這位教育家有了答案。代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抽象思維。
代數就是地圖,我們原來不分青紅皂白地按照這個路線去走,越走越迷茫。但是,實際上,抽象思維才是指南針。只要能達到這個目的,具體學什么其實是可以不斷創新的,而不一定非要吊死在代數這棵樹上。
4
風險優于安全
谷歌的創始人拉里·佩奇說:“隨著時間的推移,大多數公司逐漸衰敗,原因在于它們總是傾向于沿用與此前大致相同的做法,只做出很微小的改變。人們總是想做自己知道不會失敗的事情,這很正常。但逐漸的改良一定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過時,尤其是在科技領域,這個行業的改變絕不會是漸進的。”
我們的集體思維已經嚴重落后于科技發展的現狀。我們都應該理解已經發生而且每天都在以更快速度發生的巨大改變。
“風險優于安全”策略,并不是讓我們忽視風險,而是讓我們明白,隨著創新成本的下降,風險的性質也在改變。
就個人而言,要努力找到一個新興領域,你在其中擁有一定的優勢和熱情。這或許有風險,但你會有更大的可能性躋身這一新興領域的頂端,面臨較少的競爭。在最糟糕的情況下,你至少依然在做你喜歡的事情。
就公司而言,當創新成本變得很低時,努力提高成功率要比減少損失更為重要。一家公司曾就是否向一個項目投資60萬美元進行可行性研究,這家公司僵化的程序以及未能擁抱風險的做法,導致其用價值300萬美元的“理論”換回了價值60萬美元的“事實”。事實是,即使投資該項目不能成功,這家公司也只不過損失其可行性研究費用的1/5而已。
5
違抗優于服從
哈佛大學的科學家卡羅瑟斯是杜邦研究實驗室的一員。此前,杜邦公司老板斯泰恩給予卡羅瑟斯足夠的自由讓他做自己的研究。卡羅瑟斯在這樣的環境下,研究出了纖維。
然而,1930年6月,新老板博爾頓到崗。博爾頓要求,所有的研究要以能盈利為前提。
所幸的是,卡羅瑟斯仍舊繼續專注于自己的興趣。1935年,卡羅瑟斯研究出了合成紡織纖維。1937年,遞交了專利申請。
遺憾的是,幾周后,卡羅瑟斯自殺身亡。杜邦研究實驗室也宣告結束。
沒有人是靠別人告訴他怎么做或沿著別人的足跡而贏得諾貝爾獎的。科學進步的規則便是打破規則。創新需要創造力,而創造力需要擺脫束縛,“違抗”通常要比“服從”獲益更多,尤其在解決問題等關鍵領域。
探索、質疑、違抗,這種對待工作和學習的方法幫助推動了互聯網的誕生和發展,也改變了從制造業到安全產業等各行各業的發展軌跡。直到現在,硅谷依然占據特殊地位,是靈敏、充滿生機、無限制創新的中心。
社會和學術機構一般傾向于遵守規則,遠離混亂。這個過程扼殺了“叛逆精神”,同時也扼殺了創造力、靈活性和富有成效的改變,長此以往就會影響社會的健康和可持續性。
本書作者伊藤穰一說,“我相信,‘強有力的叛逆’是任何健康民主、持續自我糾錯和創新的開放社會必不可少的因素。”
6
實踐優于理論
由于節奏快成為新常態,等待和計劃的成本要比先實踐后隨機應對更高。在過去慢節奏的時代,做所有事情的時候,都可以規劃好了慢慢來,這樣可以有效避免損失。今天,這種規劃變得不現實,因此應該先行動起來再說。
但是,遺憾的是,有些機構仍舊選擇花更多時間研究計劃書,最終放棄投資,卻花費了相比完成項目所需費用更多的費用。
7
多樣性優于能力
如果我們要解決某個領域的難題,一般會找這個領域里的專家。因為在我們看來,專家是這個領域里最聰明、接受過最好訓練的人,一定最有能力解決專業領域內的難題。的確,通常而言,是這樣的。但是,專家也有失手時。如果這個專家不行,我們會找更高級別的專家。
我們忽視了,這兩組同樣能力超群的專家很有可能會用相同的方法去解決問題,從而產生同樣的偏差、盲點和無意識傾向。《差異:多元化如何仿造出更好的組織、公司、學校和社會》一書指出,能力很重要,但其邊際效應會遞減。
2011年秋季,研究人員歷時10多年終于成功破解了類似艾滋病病毒的逆轉錄病毒所使用的蛋白酶結構。為這一發現做出貢獻的國際團隊名單中,有一個電子游戲玩家團體。有些玩家還在上中學,而且很少有人擁有科學背景,特別是微生物學背景。
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多元化的團隊在大多數領域內更具生產力;擁有不同知識背景員工的機構似乎在解決問題時會更有優勢;無論其優勢是什么,多樣性是我們通常難以培養的能力,其重要性也不僅僅局限于商業領域。
8
韌性優于力量
颶風肆虐時,鋼鐵般結實的橡樹被連根拔起,而柔軟、極具韌性的蘆葦彎下了腰,待颶風過去后又迅速生長。
大公司就像橡樹,自身變得強大以抵御失敗。它們儲備資源,實施層級管理,旨在使自身免于混亂。換句話說,它們認為相比風險,安全更重要;相比拉力,推力更重要;相比涌現,權威更重要;相比違抗,服從更重要;相比指南針,地圖更重要;相比系統,個體更重要。
而在互聯網時代成長起來的軟件公司則不同。在早期,失敗的代價還很小時,給了它所需的韌性,使得它無須增加成本就能生存下來。一路走來,它們逐漸生成了免疫系統。隨后,即便是惡意攻擊和偶然失敗的成本上升,這一靈活的免疫反應仍繼續增強它們的韌性。
韌性優于力量策略,能幫助機構開發更加活躍、強健、有活力的系統,該系統更能抵御災難性故障。因為它們不在預測未來上浪費資源,不在不必要的手續和程序上浪費過多的時間或精力,它們能確立機構健康發展的基線,幫助它們度過意想不到的風暴。
9
系統優于個體
福特汽車在T型車上使用了黑色漆。福特說,因為黑色漆干得快。但是,普利茅斯州立大學的教授博格斯卻說,“T型車被噴成黑色不是因為黑色漆干得快,而是因為它廉價且十分耐用。”1927年,廉價耐用的T型車被A型車所替代,后者吸收了眾多時尚審美元素和福特此前排斥的高科技。
以前的創新主要受涉及個人利益或企業利益的問題驅動,比如“這個東西能給我帶來什么?我如何用它去賺錢?”但是,這種創新者不用考慮生態、社會和互聯網的影響而去開發新產品和新技術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未來,驅動創新必須考慮到創新潛在的系統影響。負責任的創新不只需要速度和效率,同時也要持續關注新技術帶來的整體影響,以及理解人、社區和環境之間的關系,例如每一項科學和技術的創新干預必須考慮到對全球網絡的整體影響。
究竟怎樣適應時代發展
為什么學士學位都沒有的伊藤穰一會取得如此成就呢?本書也給出了答案,秘訣就是自我驅動式學習。
而自我驅動式學習能力,是我們適應時代發展的不二法則。
美國有一家公司成立了一個基金,是給貧困區的孩子做編程語言培訓。受惠于這個項目的學生都說,編程語言對他們的幫助非常大。項目負責人說,讓孩子學習寫作并不是因為想讓他們成為記者或是作家,學習寫作是因為它可以幫助孩子學習;和通過寫作表達想法一樣,編程也可以表達想法,編程也能教孩子如何思考。在項目負責人看來,計算機科學不是一個科目或一門學科,它應該處于每個基礎科目或學科的位置。
然而,一些社會人士卻認為,編程不是取得考試高分的關鍵,而高分才是這些學生所需要的。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目前理解這個項目宗旨的恰恰是一些富人。在美國,私立的學校和富裕的社區已經開始將機器人和編程融入其課程設置中。
“到最后,我們會有兩套教學系統。一套屬于富人,一套屬于窮人。”教育家吉說,窮人的教學系統教孩子如何應試,遵照標準課程,保障孩子獲得基本的知識,進而讓其勝任服務工作。而富人的教學系統則強調解決問題、創新以及探索新知的能力,這些孩子最終將在全球舞臺上大展宏圖。
當我們討論學習時(與之相對的是教育),我們真正討論的是取代傳統、單向、自上而下的知識傳遞模式,代之以一個主動的互聯系統,教人們如何去學習。教育是別人教授你知識的過程,而學習是你自己教授自己知識的過程。
隨著技術和社會的持續發展,如果我們僅接受現成的教育,而不培養興趣驅動式、自主式和終身式學習的能力,我們將永遠處于劣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