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書 漢武帝紀》說:“進賢者受上賞,蔽賢者受顯戮,古之道也。”發掘人才,培養人才,向領導推薦人才,是人臣最大的功績。而嫉賢妒能,遮蔽人才,排擠人才,是國家最不詳之事,也是奸臣最大的惡。
【孟子曰:“以善服人者,未有能服人者也;以善養人,然后能服天下。天下不心服而王者,未之有也?!薄?/p>
這里以善服人,和以善養人,什么區別呢?朱熹說,以善服人,以要取勝于人,我比你善,你服不服?以善養人,是熏陶教養對方一起同歸于善。心態有這么一點小小的差別,別人對你的人心向背就毫厘千里,所以一定要審慎注意!
張居正說,善雖然有服人之理,但是你拿善去要別人服,那就已經有自矜之心,如果自己有一善,就要恃以驕人,人家即使服,也是表面,不是心服。真正的善,是必善而不獨善,一定推己及人,熏陶教養,要別人也同歸于善,大家都善,這樣以曲成萬物為心,兼善天下為度,這才真正可以令天下心悅誠服而王天下。如果天下不是心服而能王天下,那是沒有這道理的。
焦循對“養”的解釋有所不同,他說“養”,就是養之以仁恩,我既然善,就是對人好,有仁有恩,在我的能力范圍內,讓大家都因我而得益,所謂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是也。
那么我們看到以善養人,是兩個層次,一是真心對人好,利他,助人為樂。二是教養教化,讓天下同歸于善,和我一樣善。而以善服人呢,是我比你善,有一種道德優越感,不是以德服人,是以德壓人。服,是人家自己服,不是你去要人家服。
任何時候,你要別人服你,他肯定不服。唯有你沒有服人之心,只有純粹的善意,別人才會服。
【孟子曰:“言無實不祥。不祥之實,蔽賢者當之?!薄?/p>
張居正講解說,人的言語,有招禍啟釁的,就是不祥之言。這樣的不祥之言呢,往往就是沒有事實依據,信口傳謠,說人是非。不過,這樣的話,在一般人身上,只是止于他自己的吉兇,還無關于國家之利害。真真正正最不祥的,是蔽賢者——嫉賢妒能,遮蔽賢者的奸臣小人,他們一看見別人有善行,就遮蔽他,不讓君王知道;一看見別人有才干,就排擠他,不讓他得位任事。這些人說的話,下蔽士庶之公議,上蔽人主之聰明,真是巧言足以亂德,利口足以覆邦,貽害深而流毒遠,沒有比這更不祥的了。
《晏子春秋》說:“國有三不祥,有賢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眹易畈幌榈氖侨拢皇怯匈t能之人,國君不知道;二是知道了,由不給他官做;三是給他官做了,又不給他權力和信任,讓他真正能擔當任事。
《漢書 漢武帝紀》說:“進賢者受上賞,蔽賢者受顯戮,古之道也。”發掘人才,培養人才,向領導推薦人才,是人臣最大的功績。而嫉賢妒能,遮蔽人才,排擠人才,是國家最不詳之事,也是奸臣最大的惡。
我的孟子學習參考書目:
四書章句集注,朱熹,中華書局
張居正講解孟子,張居正,中國華僑出版社
孟子正義,焦循,中華書局
孟子譯注,楊伯峻,中華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