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繁體:舉 字形是:與+手。下部分有直接寫成手的,也有寫成是三橫的寫法。《說文》:“對舉也。” 老毛病又來了,舉,就是對舉。越解釋越不懂。段注:“對舉謂以兩手舉之。” 對舉就是用兩手舉(解釋了什么是“對舉”,但“舉”還是沒解釋)。沒有解釋,也許古人覺得這么簡單還用解釋嗎?《王力古漢語字典》給出了解釋:舉是手向上托起東西。喏,就這么簡單,還用解釋?當然還是要的,我們從字形構成來看看吧。
簡化字“舉”的上部是興,興的繁體是興,和與有些相似,主要的構件都是舁,二者意義也有些相近。所以,先看:舁。
舁,yú,《說文》解釋:“共舉也”。段注:“謂有叉手者、有竦手者。皆共舉之人也。共舉則或休息更番。故有叉手者。”在《說文解字:授》當中講過:廾,是一個人的兩只手。至于舁上面這部分,雖然后來寫成臼,但在小篆里面下面那一橫是斷開的,并不是臼。段注的這段話有點意思。他說:舁,就是有的人叉著手在旁邊休息,有的人伸著手在那里舉著,這兩撥人輪番交替。他這么說顯然是為了解釋為什么有兩種手的形態(tài)。我認為這個解釋不對。
為什么不對?不妨先看看興字的甲骨文。
金文就更明顯。
顯然,舁是四只手各拿住物體的一端向上托起,上下部分只是手的方向不同而已。一起抬東西,也就是舁的本義,古書中有把抬轎子的轎夫叫舁夫,意思很明白了。
那么舉又怎么來的呢?為什么舁中間加個與,下面又加一只手呢?
先看:與。
與,原本就有的字,不是從與簡化來的。與,字形是:一+勺。《說文》:“賜予也。” 與的本義是:給予。
與,與+舁,《說文》:“黨與也?!?黨與,取“舁”當中共舉的意思,加上“與”當中給予的含義,會意產生了同盟、幫助的意思。
與下面加上一只手,鑒于與的字形已經比較抽象,我猜測是為了強調是手的動作,而且表示手在下面,物件在上方。這便是舉字了。
話說回來,其實舁這個字就很好,既形象,書寫又簡單,為什么要變成這么復雜的舉?你問我?我問誰去?。?/p>
- 歡迎閱讀系列文集:《如何提高孩子讀寫能力》
- 歡迎閱讀系列文集:《語文同步說文解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