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自發地修正偏差行為》
? 日常生活中,孩子免不了會出現一些偏差行為,比如,說臟話,偷懶不想做作業等等。面對這些問題,父母會一直嘮叨“你為什么要做這件事?”孩子之所以有一些偏差行為,多半是因為沒有理解“目的”“行為”與“代價”三者之間的關聯性。
父母如果能夠幫助孩子理解三者之間的相關,不但可以幫助孩子拓展思考的角度,更能幫助孩子在充分理解之后,自發地修正自己的偏差行為。
當然,這就要求父母必須說孩子聽得懂的語言。父母不要問孩子“你為什么要做這件事?”,而是問“你做這件事時可以得到什么?”,即談論代價。在談論代價的時候,最好可以一邊和孩子澄清,一邊拿紙筆寫下來,因為大部分人是眼見為憑,所以當孩子看見你一條條寫出他付出的代價時,便無法逃避他所發生的事情,甚至會很震撼,因而愿意修正自己的行為。
? ?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個過程中,一定是:與孩子討論,或是借由和孩子一問一答的狀況下,協助孩子整理出來的。這樣才能充分發揮輔導的成效。而非大人單方面的一直思考,然后依照自己的想法一一羅列,這樣可就又回到大人的嘮叨層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