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拆書幫(ID:chaishubang)
問你一個問題,你知道世界讀書日是在每年的什么時候嗎?
A 3.12
B 4.17
C 6.18
D 11.11
要是考試的話,你選哪個答案都不能得分,因為答案都錯啦。世界讀書日在哪天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現在還讀書嗎?
每年的世界讀書日,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都會發布全國國民閱讀調查報告,2010年-2016年中國人均閱讀量情況如下:
中國人均閱讀情況
在國民對個人閱讀數量評價中,只有1.7%的人認為自己的閱讀數量很多,6.6%的人認為自己的閱讀數量比較多,有36.0%的人認為自己的閱讀數量一般,45.2%的人認為自己的閱讀數量很少或比較少。
2016年中國人均閱讀量為7.86本。
每當談到中國人均閱讀量這個數據,總不免會和其他國家的讀書數量進行對比:比如,韓國11本,法國20本,日本40本,以色列64本。
所以,有人崇拜每年讀100本書的人就不難理解了,因為這個數字超過國人平均閱讀量十幾倍。
莎士比亞曾經說過:“生活里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里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
智慧的傳遞,因為有了書籍,而變得歷久彌新。那么你獲得知識、獲得智慧的方式是從書籍里來的嗎?
從統計數據來看,中國人們獲得的知識、智慧相比其他國家,從書籍來的比例很少。
那我們從哪里獲得想要的知識呢?
從學校,從父母,從和你接觸的人、事中,從網上,從課程,從你參加的培訓、旅游中。
想一想你的思維模式、做事方法是否還是父母的那一套?你的待人處事、說話方式是否有著誰的影子?
你改變了嗎?你通過書籍改變了嗎?
2017年,簡書的一篇爆款文章指出了知識付費帶來的焦慮和疑問,你是那個花了5000多塊錢,卻發現除了焦慮更加一無所有的人嗎?
為什么?因為唯有行動才能破除焦慮,這里的行動不是買更多的課,聽更多的干貨,而是實踐學到的方法。正如老子在《道德經》中所言: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
你是上士、中士還是下士?
讀書重要是因為書里有知識,而知識只有長在你身體上,變成你的血和肉,變成你的靈魂,才是有用的,才是知識的本意。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管理學教授、北大國發院BiMBA商學院院長,陳春花教授曾說“知識只有是你的,才叫知識。”
你改變了嗎?
你通過書籍改變了嗎?
你怎么樣才能通過書籍改變?
答案就是:讓知識長在你的身上。
我一直在尋找這個答案,買過課程,報過培訓,信奉“人生性價比最高的投資是投資自己”,就像好多搞培訓的那樣,培訓機構活的挺好,被培訓的人各安天命。投資自己也一樣,如果沒有行動,再昂貴的費用,買來的是別人的思想,別人嚼過的口香糖。
當看到趙周老師的《這樣讀書就夠了》(個人學習力提升指南),終于找到了一種方法,讓看過的書、走過的路、知道的信息變成自己的知識。
這樣讀書就夠了
這本書的主要內容是關于提升學習力的學習方法論,簡單來說就是“拆書法”。把我認為的幾個關鍵點來和大家分享一下。
一、不要為沒有看完一本書而愧疚
讀書的方法有多少?太多了,影響閱讀法、速讀法、分析閱讀、檢視閱讀、略讀、瀏覽、一個字一個字地讀等等等。
如果把讀書看做一個獨立的事情,就是對文字的視覺攝入,還有對文字的理解。所以如何提升閱讀時字數的范圍,以及對文字詞匯量的積累,是閱讀里很重要的兩個因素。另外,書籍寫作本身是有結構的,這樣來算的話,單獨來看閱讀,主要得考慮三個因素:
1、視距。屏幕越大,書本越大,眼睛需要折返的次數就越少。
2、詞匯量、專業術語的積累。
3、識別主題句、加粗字、論點、論據(小說故事就是人物和關鍵情節)。
上面提到的技巧都是在這個范圍內討論,從書本的結構,作者想要強調的字句,還有關于你視覺記憶的一些技巧來說的,尤其像影響閱讀法、快速閱讀,通過文字進入潛意識(很多時候,是文字所代表的腦海中的圖像),從而加快閱讀記憶的速度。
讀吧
其他的外部環境、時間、精力等都是閱讀的前提條件,如果沒有時間沒有精力,再說要讀書也是白搭。
人們都知道讀書很重要,于是大家都開始讀書,那現在我們遇到的閱讀中的問題有哪些呢?看看你有沒有有中招。
A 沒時間,時間問題,那就早起。各種早起群。
B 沒精力,精力問題,那就抱團努力,堅持打卡。現在的學習社群就是這樣的。
C 看不懂,理解力問題,那就找原文,慢慢摳,牛人的領讀。
D 記不住,記憶力問題,那就畫思維導圖、筆記記錄、康內爾筆記。
E 看不下去,沒興趣但覺得有用必須讀完,注意力問題,用番茄工作法逼自己專注。
這些問題中,有一個很隱蔽的思維,那就是“讀書總是好的”、“讀完書總是好的”。
當你沒多少書的時候,讀書確實是好的,當你沒讀完多少書的時候,讀完一本書也確實挺好的。這是讀書的初級階段。從書的角度來說,你已經完成了閱讀一本書的任務。
當把閱讀還原到整個生命過程中時,閱讀不再是孤立的,閱讀就有了一個前提:你為什么讀書?也就是你閱讀的目的是什么?《如何閱讀一本書》中曾本閱讀的目的分為三種:
娛樂消遣
獲得信息
心智提升
閱讀從來都不只是閱讀的事情,你可以為了娛樂消遣,看小說,讀玄幻,獲得心理上的放松或刺激;也可以為了了解信息,讀行業評論、職場是非,獲得生活中、職場中的套路;也可以為了改變自己的思維、心智,讀致用類書籍,提升心智模式、行動力。
總之,閱讀是為了讓你獲得一種滿足,我們想要閱讀,也是為了想要得到閱讀后的獎賞,想象一下,哪一種獎賞能有你通過閱讀改變了行動、改變了命運來的更實在、更有效呢?
其實,我們讀書本來就很功利,為了滿足自己,你說呢?
《這樣讀書就夠了》(個人學習力提升指南)這本書從閱讀的目的這個維度來解決閱讀效果的問題。學以致用,學了那么多,不就是為了過好這一生嘛,即使只是學會了多傾聽這一簡單的溝通方法。
從閱讀目的來看,如果你的目標是心智提升,就需要升級讀書方法來突破“低效閱讀”。拆書學習法告訴你:挑出書中對你有用的部分,把知識用到工作生活中,才是書的本意,知識的本意。
所以,你有的閱讀武器,不光是快速閱讀、分析閱讀、檢視閱讀等閱讀方法,也不光是以書為中心讀了幾百本,還可以是只讀了一本書的某個部分運用到實踐中的喜悅和收獲。
二、從經驗中學習才是成人學習的利劍
學習是什么?
心理學上,對學習是這么說的:學習,是提升某種情境下的行為概率。
比如,你在學校里讀書寫作業,回了家后,不寫作業光顧著玩,所以,在學校上課叫學習。
從學習的這個概念出發,成人學習和常見的學習方式有多大的區別呢?
常見的學習,主要是以知識為中心,學習的很多知識用來解釋這個世界、解釋人與人的關系、遵守道德法律規范,重在知道、理解。然后通過社會構建的教育體系,進入職場、成人世界。
如果你的學習方式一直停留在這個階段,進入職場往往會很不適應,你在學校學到的東西,在工作中能用到的非常少。
與常見的學習方式,對應的是“成人學習”的方式。
20世紀70年代,美國著名教育學家馬爾科姆·諾爾斯創立了成人教育學,諾爾斯把成人教育學定義為“幫助成人學習的藝術和科學”,以區別于普通教育學。
成人學習的五條公理:
自我導向。不是指以自我為中心,而是指主動參與。
關聯經驗。經驗是你的資源,有效學習是基于學習者經驗,并且有小利用學習者經驗的。
強調實踐。學中用,用中學。
聚焦于解決問題。能有效解決你的問題的就是好的學習。
內在驅動。有樂趣才會學的起勁。
這其中,自我導向、強調實踐、解決問題、內在驅動,在很多學習的書籍中,已經有所體現,但大多是以單個因素的形式出現,沒有清晰指出內在關系。
《這樣讀書就夠了》(個人學習力提升指南)這本書更關注的是這5個因素之間的關系,并通過便簽法將這種關系明確,實現最小知識的行動化。
在這5個要素中,最需要關注的是我們的經驗。2017年學習類書籍中成甲老師的《好好學習》拓展了大家的學習認知,這本書告訴我們要學那些底層規律,同時,要不斷反思自己。反思自己就是對經驗的校正,不斷進行理論化、流程化、規范化,再細化到下一個行動中。
我們常常追求、羨慕、分析、學習別人的成功經驗,而沒有挖掘自己的經驗,糾正自己的行為,實在是緣木求魚。
好多國內的書籍,尤其是時間管理類等方法論類的書籍,基本上很多是對國外理論的實踐版,如果你只是看他們成功的光環,看到他們的經驗,卻沒有運用到自己身上,形成自己的經驗,那你基本沒有學到什么,永遠在看別人的經驗,過不好自己的一生。
還有一點是,關于經驗,高手不僅關注經驗的反思和追問,還會在閱讀書籍的時候關聯自己的經驗,在實踐過程中把知識內化,把別人的理論、經驗在自己的身上實踐、調整。
這樣,經驗會以復利的形式,讓你變成你想成為的人。
在《這樣讀書就夠了》(個人學習力提升指南)中也提到了學習力的三個維度:
反思和追問經驗。
分析和整理信息。
內化和應用知識。
經驗通過反思和追問可沉淀出信息,信息經過分析和整理可升華為知識,知識經過內化和應用可轉化為能力。行動帶來新的經驗,閱讀帶來新的信息,反思帶來新的知識。這樣,學習者的能力可以不斷在體驗和反思中循環、上升。所謂知行合一,所謂學習之道,不外乎如是。
如果你是成人,請學會從經驗中學習,復利式成長。
三、三張便簽打破“知道卻做不到”的魔咒
便簽法介紹
《這樣讀書就夠了》(個人學習力提升指南)的核心是便簽讀書法,遵循成人學習的五大公理,將最小知識實現行動化,將經驗變成更有行動力的知識,讓學習力、行動力循環起來。
就究竟什么是便簽讀書法呢?
像上圖一樣,由3種顏色的便簽組成I、A1、A2。
I便簽:用自己的語言,重述知識。
A1便簽:關聯自己的經驗。
A2便簽:規劃以后的運用。
便簽讀書法具體包括7步:
1、找一本致用類的書籍(這是方法的適用邊界),想要提升能力、解決問題,講方法運用到工作或生活中。
2、用較快的速度讀完,找到對自己最有用的地方,然后停下來用便簽讀書法。
3、用I便簽重述你找到的最有用的內容。
4、問問自己有沒有經歷過書中講的事情,寫在A1便簽上,回憶一下自己怎么做的,和書中有什么差距。
5、規劃以后如何應用,寫在A2上,想象一下,下次遇到類似的事情該怎么處理?寫在A2上。
6、把便簽貼在家里或單位醒目的地方,提醒自己要運用。
7、看完一本書,把所有的A2拿出來,貼在家里或工作醒目的位置,時刻提醒自己行動起來。
看起來挺簡單的吧,如果你沒有用過的話,就趕緊用起來體驗一下吧。如果你用過了,書中還有進階玩法。
讀書可以改變命運,但得找到讓知識和行動連接起來的方法。
正如彼得.圣吉在《第五項修煉(實踐篇)》里說的那樣:
要想教給人們一種新的思維方式,不要可以去教,而應當給他們一種工具,讓他們通過使用工具培養新的思維模式。
本文作者:貝子晨,拆書幫太原黃河分舵三級拆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