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好久自己沒有寫雞湯文了,今天不知道為啥,感覺跟打了激素似的,非要來一碗雞湯來補補身子。想這么熱的天,應該喝酸梅湯才對啊!希望這碗雞湯在這個似火的天氣中不會把大家燙到。
最近在看李笑來老師的書《把時間當做朋友》,這本書確實值得一讀,自己讀后真的感覺啟發很大,受益匪淺。如果大家有時間可以去讀一讀,不要心中只有代碼。今天我們就來聊聊習慣的力量。
我在小密圈曾經寫過這么一段話:
今天說點小感慨,我們每個人對于世間的普世的價值觀,人生道理乃至哲理其實都心知肚明,也知道成功需要努力,勤奮,需要不斷的學習,但是為什么不會按照這些方法論和道理堅持下去,一步一步去做呢?原因很簡單:管不住自己罷了。
其實活的比較痛苦,或者最痛苦的一類人,大概是這樣的一類人:他們既勤奮又懶惰,既聰明又愚蠢,既勇敢又懦弱,既滿懷希望又面臨絕望,既渴望成功又害怕失敗,既自信又卑微。其實人類最討厭的就是這種想上又上不去,但是又不想下去的這種狀態。這類人不焦慮才怪呢?你不焦慮,誰焦慮?
成功的人,有毅力,果敢的人,他們肯定不會時時刻刻焦慮于害怕,他們喜歡放手一搏。而破罐子破摔的人,更不擔心,我又不想成功,我滿足于當前就很快樂,或者從不痛苦于自己的生活。不希望,自然不會失望,有何可焦慮的?
我只想說:焦慮的人們啊,你們的焦慮在于自己的患得患失。而如何解除這種困境呢?沒有什么好辦法,我也不知道,我只知道我喜歡的一種方式,那就是寓教于樂式的學習。比如:我喜歡寫公號,寫技術博客,我在寫作完成的那一刻,有成就感,所以我喜歡,我就會堅持。而且這種內在的提升,是很多人看不到的。因為你在寫作的過程中,不知不覺的重新整理了思路,學會了如何寫作,如何更好的組織語言,也重溫了一遍知識。所以啊,這好像又說明了一點:那就是不要抱有太多的功利心去學習,去求教,去提升,而是悠然自得的方式。
但是,這種方式,這種快樂,或許很難獲得,也許很多人喜歡的方式并不一樣,所以找到那種讓你悠然自得,沒有功利,自帶動力的學習方式又很難。
說到這里,我又思考了一番,貌似又不太對,去尋找那種悠然自得,沒有功利,自帶動力的學習方式本身就帶有功利性。
總之,我想說:學會用心智管理自己,找尋適合自己的方式,才是提升自己,突破自己的根本。看到這里,好像說的有點亂,但是又不亂,大家再多讀幾遍更好。
看完,我在小密圈的這段分享,其實就應該明白了我們今天聊得主題:與其給自己設定目標,不如養成好習慣。
不要帶有目的性
設定目標其實就是帶有一定的期望和目的性的,如果目標在短時間內不能夠快速達成,那么很多人就會對此放棄,不再堅持,其實有時候想要的回報只不過就是再堅持一會就能夠得到的,然而,成功或者急于求得回報的心態就會摧垮自己。
欲速則不達
俗話說:欲速則不達。目標或者目的的追求,從心理上來講,大家都是喜歡快速成功,快速獲得回報,總認為自己可以找到更好的,更快的辦法。比如:你在平時的工作學習中,如果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的去努力工作和學習,那么你就會有慢慢的提升,或者完成工作,但是有些人總感覺這個世間所有的東西都有快捷的途徑,所以在用一種方法工作學習了一段時間之后,感覺沒有達成目標,就會想:這個方法不對,其實還有更好的方式。然后就會放棄目前的狀態,去追求更好的方法,然后在用另外一種方式做了一段時間之后,又感覺不對,其實還有別的方法,就這樣,在別人用第一種方式堅持做成功的時候,他卻在不停的切換追尋更好的方式的路途之中,然后并沒有及時到達彼岸。欲速則不達就是這個道理。
習慣的力量
我們來一起想想:
6個月學一門語言(目標)VS 每天練習30分鐘(習慣);一年讀50本書(目標)VS 隨身帶著書、每天讀幾頁(習慣);一年內寫一本書(目標)VS 每天寫250個字(習慣);一個月內做一個網站(目標)VS 每天寫一小時代碼作為消遣(習慣)。
上述的對比,你感覺那種方式更好?人們在不能快速達成一個目標的時候,就會往往產生厭煩和逆反心理。而通過這種每天一點一點的習慣去做,不考慮功利性和目的,反而讓自己學習的悠然自得,在不知不覺中使自己得到了升華。
相信大家看完這篇文章,就應該知道自己在平時的時候應該如何的去學習和工作了吧?所以平時大家與其給自己設定目標,不如養成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