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會出現“神木愛長沙”和“鄭州愛寶雞”
最近有報道,神木縣宣傳部、文明辦的宣傳專欄里,第一句話卻是“愛國愛家,愛我長沙”。讓人不知道所以。
世上的怪事不是今天才有,以前就出現過 “鄭州愛寶雞”。鄭州的一個創建文明城市宣傳欄,上面卻寫著“人文寶雞,活力寶雞,和諧寶雞”,被網友評論說“真是好尷尬!”
按道理,不管是神木縣的宣傳專欄,還是鄭州的創建文明城市宣傳欄,其內容一定是經過起草人的起草、審核人的審核、最后才會有專門人員發布到專欄里,怎么會在經過如此多的程序后還會出現如此大的錯誤呢?
有人說是因為起草人員直接抄襲了別人的內容,甚至都沒有檢查,但顯然不會那么簡單,作為政府的宣傳窗口,其宣傳的內容一定是嚴肅的,需要嚴格把關的,但是出現如此荒唐的事情就不僅僅是不嚴肅的問題,而是相關人員形式主義、不負責任、懶政、怠政的結果。
形式主義、不負責任、懶政、怠政仍然普遍存在,最近,中紀律總結出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存在10種表現,在一些地方和單位問題還比較突出。不僅有領導干部對貫徹落實中央重大決策部署表態多調門高,但行動少落實差,虛多實少,僅僅滿足于“輪流圈閱”“層層轉發”“安排部署”,個別領導干部說一套做一套,我行我素;在調查研究方面搞形式、走過場,像打造旅游線路一樣打造“經典調研線路”的走秀式調研;在服務群眾方面, “門好進、臉好看”,但還是“事難辦”,將過去的“管卡壓”變成了現在的“推繞拖”,有的政府網站更新的內容主要是領導活動,政務公開、便民服務等欄目幾乎成為僵尸欄目;一些地方熱衷于打造領導“可視范圍”內的項目工程, “不怕群眾不滿意,就怕領導不注意”“獎狀一屋子,工作還是老樣子”;有的領導干部“只求不出事,寧愿不做事”,凡事都要上級拍板,避免自己擔責,甚至層層往上報、層層不表態;有的地方把精力都放在“材料美化”上,一項工作剛開始就急于總結成績、宣傳典型,搞“材料出政績”。
前幾天有人講基層干部說的一個故事:說是精準扶貧必須貧困戶簽字了,上面領導才認為這個貧困戶脫貧了。有一貧困戶后得到了幾十萬的征地補償款,本已脫離貧困戶的范圍了,但由于蓋了兩棟房子,錢不夠了,就說自己沒有脫貧,要政府補貼,死活不簽字,把基層干部愁死了。如何更好的精準扶貧?如果真正讓貧困戶脫貧是我們的世紀責任,是未來的重大工程,既不能搞形式主義,也不能變成所謂的貧困戶要脅方式。
當然,也有貧困戶反映,要拿到補貼,必須給村、鄉鎮干部回扣,要不就不能申請到。可見,反腐永遠在路上,在細微方面、在方式方法上要防微杜漸,避免形式主義作祟,更要真正一心為民服務。這才是百姓之福、社會之福。
本文來自麒鑒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