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抄手,記憶最深刻的莫過于讀高中的時候和每年過年。讀高中住校,每兩個星期回家一次,呆兩天,每次回家必吃的就是抄手。記得吃得最多的一次,一晚上吃了80個抄手。是不是有點恐怖?
那時候奶奶還在,上午趕集,爸媽會把抄手皮和新鮮的帶點肥肉的瘦肉買回家,吃完中飯,媽咪就把肉餡剁了,然后就和老爸一起去茶館喝茶打麻將去了。包抄手的任務就自然而然就交到了奶奶手上,我也在這時候和奶奶學會包抄手的。
再有就是大年初一,南方吃湯圓,北方吃餃子,但我們家就是吃親手包的抄手,有時候會在包抄手的時候,偷偷包一兩個紅辣椒,如果誰吃著,就預示著新的一年紅紅火火。
現在奶奶不在了,再也吃不到奶奶包的抄手了。但我想奶奶還是會一直惦記著我,也想把包抄手的手藝傳到我手里,讓我一直一直把包抄手的手藝延續下去。雖然包的抄手沒有奶奶包的味道了,但家鄉的味道還是有的。
距離奶奶去世已經快7年了。奶奶去世的時候,我正是大一暑假,我沒回老家,在學校兼職,沒來得及看她最后一眼。還記得我考上大學出發的當天,我拿著行李和奶奶說,奶奶我去別的城市上大學了,您要保重身體,等著我掙錢回來孝敬您。奶奶低聲說: 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熬到那個時候呀,可能以后再也見不到了。然后,我們真的再也沒見過了。
現在回想起來,可能她知道自己的身體情況,對生死可能真的有預知吧。
奶奶,我最近幾天晚上夢到您了。我夢到您聽說我家要修房子,您給我們一萬塊錢,說讓爸爸好好修房子。奶奶我知道您一定是想我們了。我想告訴您,我也想您了。
我想告訴您,我現在工作了,可以掙錢孝敬您了。我想告訴您,我學會包抄手了,我要將您教給我的包抄手方法傳承下去。
我讀研究生來到廣州,和同學朋友說抄手,他們不懂,解釋一下包法和煮法,他們就說: 哦,原來你說餛燉啊。然后我就認真的去了解了一下餛燉的制作過程,包括餛燉皮,餛燉餡兒,餛燉煮法,餛燉調味。
首先抄手皮和餛燉皮是不一樣的,抄手皮會比餛燉皮厚一點,而且在制作皮的過程中是不加雞蛋的(這里,我就不談餛燉皮的制作過程了,因為沒有研究過)。
其次是抄手餡兒,在制作抄手餡兒時,要選帶點肥肉的瘦肉,最好是手工剁碎,機器搗碎的肉太細了,沒有肉的感覺。在切肉剁肉的過程中加姜,蒜和蔥頭,喜歡吃麻的朋友,可以加點花椒粉哦。
剁完肉餡之后,將肉放在盤子里面,加入醬油,雞蛋(可加可不加),雞精,花椒油,各種攪拌攪拌。
皮也好了,肉餡也好了,下一步就是至關重要的包抄手了。由于比較難描述,我就直接上視頻啦。
奶奶教我給的,一輩子都不會忘記。
抄手包好了,接下來就該煮了。以前在老家,爸媽出門喝茶打麻將之前都會先把雞湯或者骨頭湯(筒骨或者大排骨頭)燉著,估摸燉兩三個小時吧(這個我不熟悉,我媽媽才懂呀),燉著湯就為了晚上有骨頭湯可以用來煮抄手。之所以早用骨頭湯或者雞湯,是為了讓抄手味道更鮮美,湯也可以喝光光。現在在外面工作,閑麻煩就不燉湯了,直接用白開水煮。
煮抄手: 和煮餛燉差布多,我能想到的差距可能就是抄手煮的時間會比餛燉長一點,畢竟肉多皮厚嘛。而餛燉皮薄,煮久的話,估計就爛掉了。等看到抄手都浮到水面,再多一下下就可以起鍋了。ps:如果有大鍋大火,一定記得用大火大鍋,味道更好(別問我為什么,我也不知道,實驗結果就是這樣,哈哈哈)
起鍋后,撒點碎蔥花。
因為今天老媽燉了點酸蘿卜海帶老鴨湯,我就拿了一點湯伴著餛燉吃,還不錯,鮮美。不喜歡吃辣的朋友呢,就這樣可以吃了。
對于我這個無辣不歡的川妹子來說,怎么少得了辣椒呢。在上一碗的基礎上加上我媽從老家帶過來的辣椒粉,花椒粉,菜籽油制作的紅油辣椒,再加點香油,就差不多啦。
喜歡吃很辣的朋友可以多加點辣椒油。一碗家庭自制的四川紅油抄手就出來了
最后: 那個紅油辣椒也是比較講究的,將一半辣椒粉,花椒粉和鹽放碗里,(喜歡吃特別辣的朋友,可以放點新鮮的剁碎的小米辣)。再把菜籽油放入鍋中煎至9成熟,將油撈起倒入碗里,這時候你會聽到滋滋的油炸辣椒粉的聲音,辣椒花椒的香味就出來了,等到油快涼的時候再撒入一半花椒粉和辣椒粉!?。前面放入的辣椒主要是為了提香味,經過滾油燙過之后就不辣的,后面再放入辣椒粉,就是為了提高辣味的喔。
珍惜眼前人
《美食和談談情說說愛專題聯合征文》活動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