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年的某天,左小詛咒突然很流行,找來聽聽,覺得像傻子一樣病態地嚎叫,并不覺著動聽和美好,甚至有所抵觸。
09年,又是某天,聽到左小詛咒的這首《像孩子似的傾聽》,突然鼻子酸了起來。隨后找來的《烏蘭巴托的夜》和《平安大道的延伸》也是絲絲入耳,弦弦扣心,至于廣為流傳的《我不能悲傷地坐在你身旁》,倒是沒有在心里形成波瀾。
對于音樂,每個人都能聽出屬于自己的心事,雖然可能與作者初衷有出入,但也正是這紛紛的夾雜著聽者不同經歷的解讀,才讓一首首名曲流轉出美好。
就像有一段時間,自己喜歡肖邦的《小夜曲》,便深夜里聽來聽去,那里面平靜地涌動著細膩、溫軟,仿佛一切都是渾然天成,感情也是,如一株暗夜盈香的夜來香。這其中難免不摻雜著一己的經驗與情趣,或許還有期望,那聽到的寧靜之音、溫和之音不正是自己所向往的境界嗎?
或許,人最大的寂寞來自你看到了他人所看不到的某些東西,而孤獨,則是你相信這世界上一定也有著和你一樣看到某些東西的人,所以你尋找,但怎么也找不著。所以《圣經》上說:只有大信者能看到天國。可是,耶穌多孤獨啊。
《像孩子似的傾聽》意象繽紛,在樂器和歌詞上都是。而正是這些時隱時現的意象,才最終發覺了其中一處又一處打動我心的情感。
開頭的開頭,一段大提琴,沉郁,低亢。我想左小的意思很明白,以大提琴的悲傷來奠定了整首曲子的基調。
但隨后便有電音吉他的切入,大提琴暗淡了下去,電音吉他在此形成了一處嘹亮,帶著明亮的嚎叫的感覺,透著陽光的味道,之后便一直貫穿整個曲子,并與大提琴相呼應成兩大主線,即明亮的悲傷,而左小近乎病態的嗓音唱腔,則更是渲染了這種悲傷。這也是解開《像孩子似的傾聽》里掩藏的情感的鑰匙吧,我想。
這其中仿佛有個愛情故事。聽著像廢話,因為歌曲的高潮部分一直在吟唱:我愛你。
是的,左小的聲音在此不斷地重復愛這個詞匯。
但有多少人懂得怎樣說愛呢?
但這是怎樣的一種愛呢?
這是我的所想。
昨天看到一句話,好像是史鐵生先生說的,兒時的小影院消失了,和愛一樣,現在懂得愛的人都沉默了,剩下的是欲望和貪婪。所以,愛從來比我們看到的復雜,可又比我們想的簡單。
《像孩子似的傾聽》里,有兩個很重要的意象:阿詩瑪和雛菊花。雛菊花好像是左小的最愛,他在另外的歌里也反復用到。
阿詩瑪,出自彝族一個動人的愛情傳說,阿詩瑪勇敢、純潔、善良、天真,和喜愛的男人阿黑經過種種阻撓,終于以為獲得了愛情的眷顧,但是最后還是被同樣喜歡阿詩瑪卻得不到她的男人阿支用洪水淹死,并化成一座石像,千秋萬載。
而雛菊花,則更是和愛有著牽扯不斷的關聯。潔白的雛菊花象征著幸福、純潔、和平、美人,她的花語有一個即是:暗戀者送的花,寓意你愛不愛我?
所以,我開始明白了,左小在高潮部分反復吟哦“我想說我愛你,但是沒有/但是我沒有,說我愛你/我想說我愛你,但是沒有/但是我沒有,說我愛你”。
這其中的愛有多深沉、多堅韌啊。左小用兩個簡單而富有深意的意象,呈現出了一副愛而不得的悲傷表情。
這個世界上,有什么比想愛而不能、愛而不得的故事更悲傷的呢?后來,開始想,為什么不取名叫《阿詩瑪》,而叫《像孩子似的傾聽》。
為什么呢?
莫非是因為謝天笑曾寫過一首《阿詩瑪》?
莫非是愛只存在于那個喜歡聽你、看你像孩子一樣嘮叨個沒完,而對方也像個孩子一樣歪著腦袋聽你嘮叨這樣的過程中間?沒有心機,只有自由的平和。誰知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