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是一天上8小時班,下班后很累了,為什么非得我去做飯?”在即將訂婚的女朋友不止一次給我抱怨過這個問題后,矛盾的普遍性及話題性引發了我的探討興趣。“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模式,在戀愛角色多元化的今天,已經不是固定模板了,有的家庭男生燒得一手好菜,有的家庭女性依舊賢惠顧家,有的家庭早已用現代化機器取代了人工勞力,更有家庭一天三頓外面吃,也過得其樂融融。在多種模式的家庭關系中,為什么有的伴侶熱衷做飯,而有的就是對下廚提不起興趣呢?
朋友的情況具有一定代表性,男生精力大部分花在了工作上,全力主外讓他更希望在兩人相處時能有人操持家庭內部事宜;女生工作雖不辛苦但也承擔著社會責任,加上不少朋友家里都是男生做飯,橫向對比后便產生了不滿。我們能簡單地說誰對說錯嗎?很難。8小時工作后再愿意投身到家務中,除了愛,就是責任感,以及推動行為的認知根源。
那么,如何可以更容易地找到一位在潛意識里就愿意做飯的男/女朋友呢?不妨去了解一下伴侶的家庭狀態。原生家庭關系對一個人一輩子都會有重要影響,很多時候,我們長大后的性格、行為都是在彌補或者顯現幼年時在家庭關系中的缺失。
1.在家庭內部,父母誰掌勺?
這點在男生代際傳承上尤為明顯。如果父親是家庭中的主廚角色,那么兒子很可能繼承這一點,在幼年的意識中潛移默化就會覺得做飯是幫助家庭成員減輕負擔的選項之一。如果培養得好,長大后這樣的孩子還會在給家人下廚中找到成就感與樂趣。姐夫非常熱衷下廚,到他家做客時,看到他父親怡然自得地穿上碎花圍裙,在廚房里煎炒烹炸,忽然有種“原來如此”的恍然大悟感。敏敏的父親很愛做飯,“愛做飯、愛回家吃飯的男人有家庭責任感”是敏爹的理念之一,裝修房子時給兒子配備了全套鍋碗瓢盆、半柜子調料,并定制了一張和廚案一般大的案板。在敏爹的潛意識里,并不會覺得兒子下廚“有失體統”,對愛做飯的姐夫也很滿意。
所以,如果你一心想找一位愛做飯、會家務的另一半,不妨看看伴侶原生家庭的分工狀態。但是一定是這種模式嗎?爸爸/媽媽愛下廚,兒子/女兒就一定熱衷?不一定,凡事都有反例,只是這種代際傳承的可能性會大一些。
2.物極必反模式
這方面我是典型。家族關系類似于母系社會,女性里外一把手,很好的展示了湘妹子的潑辣利索。不管男性在外擔任什么職務,回家都是女性說了算。家務上男性也不用承擔什么義務,女性大包大攬全權負責,不是男性地位高要供起來,而是嫌做得不好,看不上。家里裝修的時候,母親一人看材料、買家具、安排工人,我還在外地上學一無所知,父親啥都不用操心,等我回去,房子已經變了模樣。顧家又顧外,是很辛苦的事。可能正因為此,母親并不愿意培養我做家務的能力,不希望我和她一樣辛苦,從小要幫忙干點啥,也都被打發去看書、去玩了。母親廚藝很是了得,但從小我每次進廚房都會被趕出去,怕被燙著、或者添亂,導致現在自己反而對下廚沒有太多興趣。但這好像正合母親心意,一心把廚藝傳承給女婿成了她的一大樂事。
3.遇到感情沖突、生活矛盾,如何找到根源并妥善處理?
遇到感情關系中想不通的事兒,不如看下伴侶的原生家庭關系,里面或多或少都會有答案。大男人主義家庭環境下成長出來的孩子,要么傳承大男子主義,要么對此深惡痛絕,反而會變成很體貼的男生;愛酗酒的家庭,孩子要么傳承此習慣,要么滴酒不沾對酒精耿耿于懷。
在我們這代的家庭關系中,誰更應該下廚?其實并沒有硬性標準,因為80后的社會關系已經和上一輩有很大的不同了。“女性做飯,操持家務”多少和原始社會的分工有關,當時受條件限制,外部環境險惡,男性負責出門狩獵,帶回食物,女性負責照顧家里,生養孩子。但到現在,社會工作中越來越模糊性別差異,有女性去工地搬磚為生,也有男性樂于銷售化妝品,大家都成了“社會人”,不再帶有原先那么明顯的性別差異了。
不變的是,家庭依舊是一個帶有愛的“合作”關系,“業務”無外乎賺錢養家、操持家務、養育孩子、照顧老人等,總有一方主要精力在外,另一方則更顧家。誰多做一點并沒有硬性要求,互相逃避是“兩個和尚沒水喝”的悲劇,互相推諉總會有矛盾。如果不擅長做飯,可以去洗碗;如果不喜歡洗碗,還可以去買菜;總有幾項是我們可以承擔并且能做好的,為什么不讓另一半輕松些呢?
誰更應該下廚?其實和業務分工一樣,讓擅長的人做擅長的事;如果都不擅長,就讓喜歡的人做喜歡的事;如果都不擅長且厭惡,那就分工平攤;如果仍不愿意,買電子產品或者請保姆啊。在越來越智能化的今天,沒必要為了能通過其他途徑解決的瑣事,在一段原本良好的感情關系里傷筋動骨。
?,???H?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