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的開學,初出茅如,在網上找來一本《問題學生診療手冊》,當時還是第一版,作者是王曉春老師,非常喜歡他的案例分析,那時剛剛開始教書,滿是理想主義,哪會想到教育真正意義上是一門科學,當時還處在這樣的思想認識上:教育孩子只要有愛、有耐心就夠了。非常不屑各種技法,總覺得教育中應用技法好像透著一股塑料味。
當時讀得十分粗略,到現在留有的印象,最多就是問題學生分成哪幾類吧,其他都在時間的流逝中都已經忘卻了。但是這幾年教書下來,慢慢發現,我所面對的工作,很多問題光用愛與責任心無法解決,不是滿腔熱血就可以把工作做好,還需要更多的實戰經驗與科學的應對方式,更關鍵的是一些教育思想的改變。
幾年以后,再讀,或許明白的更多,當然再讀是第二版了,新增了很多內容,更加與時俱進了,比如新增了怎么應對“奇裝異服”、“拼爹現象”等等,現在明白的一些東西,或許第一次也會有感觸,但是體會不深,有種“原來是這樣的”的感覺。
第一,在處理問題上,我們應該有醫生診療思路,更應該有科學家的假設精神。
現在很多時候,出現了問題,馬上處理,不問為什么,要么遇到問題,就是情緒態度掛帥,比如一點點問題出來了,什么也先不過問,先發作一番,我檢討自己,最近常常這樣子,看到一個孩子表現不好,不是先問清楚,而是馬上義憤填膺。我們看醫院里的醫生,給病人開方子之前,首先是搞清楚到底是什么原因發病的,先做全面的檢查,找到病根,才能開藥的。如果找不到原因,那就會出現頭痛治腳、腳疼治頭、亂治一通的現象。所以做老師的,在還沒有弄清楚原因之前,千萬不要輕舉妄動,有時我們就是反應過快了,什么事情一出來,一下子對策就出來了,能不能緩一緩,找找原因。另外導致一件事情發生的原因,一般不止一個,需要我們提出多種假設,然后慢慢去驗證,找到合理假設之后,才敢出對策。像科學家那樣,對于一項研究,都是做大量的假設實驗的,一看一個準的情況那是不多的。比如一個孩子早戀,原因是很多的,可能是需要感情寄托、可能是想出風頭、可能是他人撮合、可能是跟風,要一一排除。我們只有找到關鍵處,使出的力才有有效,直擊人心。而我現在迫切需要改變的是,轉變自己的思維方式,多一點探究意識,處理問題時少一點情緒附著。
第二,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勞永逸的事情,沒有一錘子下去就會立馬生效的事情,更沒有一把錘子可以敲定所有事情。
第一個以為,怎么我已經采用方法了,我已經教育了,你怎么還這樣呢。可能方法沒有到位,更加關鍵是不可能一下子就把問題學生轉變過來了,那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更加殘酷的是有些問題學生的改變我們到畢業時都看不到,雖然我們已經使出了渾身解數。我們把大量的心血投放進去,到最后可能一場空,這個心理準備要有。第二個以為,怎么我都用了那些大神老師的技巧了,怎么在我這里沒用呢。事實應該是這樣的,大神老師手中的那把錘子,可能不適合你。所以我以前看書,像發現寶藏一樣去看,想要讓這些寶藏引導我啟迪我,這是一種非常糟糕的想法,更應該是無所謂寶藏不寶藏,有或沒有,我只是獨立思考。
第三,我們最大的失敗就是把我們大量的精力去關注問題學生。
這是一個倒掛,我們本應該是帶引廣大學生前進,現在我們把大量時間卻投入到后進生的教育中,我們的精力是嚴重失衡的,我們為問題學生開辟個人時間與空間,但是其他孩子呢,這是對其他孩子的不公啊,說來慚愧,我還是深陷這樣的旋窩中,對于問題學生轉化最高的境界就是不要太刻意關注他們,關注更多的孩子的成長,其實如果不是現有的部分評價制度,我們身邊的問題學生會少很多。在56號教室里,雷夫老師眼中就是沒有問題學生,雷夫老師把大量精力給了大部分孩子,搞話劇、有趣的戶外活動(不守紀律的不能參加),把更加時間放在改變自己的教育教學生活上,把那些問題學生吸引過來。我想沒有一個孩子喜歡被貼標簽,有時自己需要更多的“漠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