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兆豐經濟學》
稀缺 ——為何商業是最大的慈善
理解經濟學的原理,用經濟學的思維方式。目前看來,是看問題的新角度。上面這句話隱隱約約在一些歐美的電影中看到過,但是一閃而過,心中也不怎么認可。昨晚看到這句話,則忍不住的點頭稱贊。
世界銀行的失敗扶貧史,投入的資金并不少,可是到現在也不能幫助非洲解決最基本的3美元買蚊帳。具體有以下四個原因:
缺乏反饋機制;委托代理問題;所托非人問題;養懶漢效應。
商人投資是以資金回籠作為衡量標準,慈善,從善意出發,好像談錢傷感情。非洲等落后地區的本地人,本就沒有運用資金的能力和管理的理念,把聚攏的資金交給他們,并不能改變他們的思維。文中提到的養懶漢效應。人們為了保留自己窮人的名額而不工作,不上進,在社會上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我自己一直以來的觀念就是,缺什么給什么就好??墒?,窮人不窮志,中國古人說這句話,也是一種向上的精氣神吧。商人,在利益的驅使下,會特別勤奮地工作。工人們,在工作時間上“入不敷出”,工作十小時,獲得7-8小時的報酬。工人們站在自己的角度上批判資本家剝削,可資本家本就比工人的工作時間更長。因為工作,所以慈悲。越是努力工作的人,越少抱怨,時間都用來工作,學習和休息了。閑人,則懶人。沒有經歷過長時間的工作,就不會珍惜休息。我工作之后,更加喜歡睡覺了。真的,要好好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