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本著質(zhì)疑生命的價值和意義讀這本書,本以為看完之后會豁然開朗、柳暗花明,猶如當頭棒喝、醍醐灌頂,從此看透生命本質(zhì),參透紅塵俗世,望山能品禪,看水能解憂。
? ? ? ?然并卵,在這點奢望上貌似沒啥作用。
? ? ? ?當然,無意冒犯馮老,只是鄙人資質(zhì)愚鈍,甚懊惱之。 已使出洪荒之力卻也不能窺探馮老萬仞高墻之一角。
? ? ? ?此書雖然只有短短300多頁,但馮老分28章從先秦諸子百家的哲學思想講到至清末各種思想的傳承和發(fā)展,還是讓我至少在知識收集上獲益良多。
? ? ? ?首先,我們常說的諸子百家,其實并非真的有百家之多,從類別上看,司馬談(司馬遷的老爹)將之分成六家,即陰陽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和道家。后來劉歆追溯各家起源時,又把當時的諸子百家分成了十家,即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名家、墨家、縱橫家、雜家、農(nóng)家、小說家。
? ? ? ?不過馮老書中重點討論的還是司馬談的六家。
? ? ? ?墨家:創(chuàng)始人是墨子,名墨翟。馮老認為這家來源于“游俠之士”,更多地來自下層階級,所以墨家反對孔子所提倡的典制禮樂,相信鬼神卻不尚厚葬。“兼愛”是墨家哲學的中心思想,也就是游俠之間的有福同享有難同當,主張?zhí)煜滤械娜硕紤?yīng)當不分高低,彼此相愛。墨家通常有一個足以進行軍事行動的嚴密組織,這種組織的首領(lǐng)被稱為“鉅子”,對組織內(nèi)成員操有生殺大權(quán),墨子就是他所在團體的第一位鉅子。所以《尋秦記》里有關(guān)墨者的某些描述還是很符合史實的。后期發(fā)展中的墨家逐漸摒棄了武力,而著重發(fā)展邏輯思維,他們在建立知識論和邏輯方面的努力,可以說超過了古代中國的任何其他學派。然而,這部分我沒看懂。
? ? ? ?名家:來源于辯者,這個學派的哲學思想主要圍繞“名與實”,代表人物是惠施和公孫龍。沒錯,就是講“白馬非馬”的公孫龍。我以前就很疑惑,這個白馬非馬到底是怎么回事?看了此書,明白了一丟丟。在公孫龍看來,“馬”的實是一種動物,“白”的實是一種顏色,而“白馬”的實是一種顏色加一種動物,由于三個名詞的實不一樣,所以白馬非馬。而且,更玄妙的是,他認為“白”是一種共相,而這種共相是不可能成為經(jīng)驗的對象。就是說你能看到很多白的東西,但你看不到白本身。
? ? ? ?法家:來源于法術(shù)之士,也就是古時的政客。創(chuàng)始人是韓非子。在韓非子之前,法家分成三派,以慎到為首的,主張在政治和治國方術(shù)中,“勢”,也就是權(quán)利和威勢,最為重要;以申不害為首,強調(diào)“術(shù)”,即政治權(quán)術(shù);以商鞅為首的,強調(diào)“法”,即法律和規(guī)章制度。韓非子認為以上三者都重要,他是法家的集大成者。后來秦國沿用韓非子的主張,統(tǒng)一了六國。李斯和韓非子本來是好基友,因為韓非子日益受到秦王的重視,李斯嫉妒心起,就設(shè)計害死了韓非子。
? ? ? ?陰陽家:來源于方士,也就是古時候懂天文、歷譜、五行、蓍龜、雜占、行法之術(shù)的人。《尋秦記》里天然萌的鄒衍老先生就是陰陽家的一個代表人物。《易經(jīng)》八卦就是陰陽家用蓍草占卜而來。蓍草占卜,是指古時由巫史取蓍草,每兩株為一份,最后所剩,非奇數(shù)就是偶數(shù),如是六次,得出每三個一組的組合,就形成一卦,然后查《易經(jīng)》分析卦象和爻象。上述蓍龜之術(shù)的龜,是指在龜甲或平骨上鉆一洞,放在火上烤,小洞四周受熱后出現(xiàn)裂紋,巫史根據(jù)裂紋判斷吉兇。《羋月傳》里蔣欣演的那個角色拿個龜殼烤烤就救了女主角的命,用的就是這招。怪不得燒烤一年四季都那么火爆,既能治肚餓,又能救人命,在中國也算是源遠流長了。
? ? ? ?道家:來源于隱士。主要代表人物有楊朱、老子、莊子。楊朱的主要思想是“人人為自己”、“輕物重生”。楊朱有個故事,有個人問楊朱,拔你腿上一根毛就能拯救蒼生,你干不干?楊朱說不干,“拔一毛以利天下,不為也。”老子的主要思想是“無為”,不是說不做事,而是不做多余的事,叫人不要以多為勝。所以,他主張為君者不要過多干預(yù)百姓的生活。莊子基本繼承了老子的思想,主張順其自然。道家還強調(diào)“無知之知”、“無用之用”。“無知之知”有點兒像《倚天屠龍記》里張無忌當上明教教主后回武當山看望張三豐,正好碰上趙敏帶人來搗亂,張三豐教張無忌太極劍法,教到張無忌最后把招式都忘光了,就成功了。我覺得大概就是這么個意思。“無用之用”是《莊子》里的一個故事,說莊子經(jīng)過一個山頭,發(fā)現(xiàn)一馬平川,就唯獨留了幾個參天大樹,莊子就問樵夫,這幾棵大樹你們怎么不砍呀?樵夫說這種樹的材質(zhì)不行,沒什么用,所以就沒砍。莊子認為正是大樹的沒用還讓它能夠存活,沒用就是最大的用處。后期的道家發(fā)展出豁達率性的風格,《世說新語》里記錄了晉代名士放浪形骸、清雅俊逸的生活方式,他們“任我”而不“從人”,任“自然”而不循“名教”,聽從自己的內(nèi)心,而不是矯情迎合別人。
? ? ? ?儒家:來源于學士,創(chuàng)始人是孔子。之后就是孟子。有人認為儒家思想由孔子開始,傳至孔子的孫子子思,直至孟子,孟子死了,真正的儒家思想也就斷了。 從儒家怎么被確立為中國正統(tǒng)思想,后又怎么分成了程朱理學、陸王心學……馮老講得太多,已無力歸結(jié)。
? ? ? ?后期發(fā)展出來的中國佛學,其實就是佛學從印度傳入中國之后,與道家、儒家思想相結(jié)合的一個產(chǎn)物。
? ? ? ?像我這樣沒有任何哲學根基的人讀此書著實不易,對于各家哲學以及馮老的思想的精妙之處也實在很難參悟。除了總結(jié)總結(jié)看過的內(nèi)容,要想再寫出些多少發(fā)人深省、啟迪人心的文字已是不能。大家就當圖書簡歷隨意看看吧。
? ? ? ?沿用馮老的話:“哲學,特別是形而上學,為我們增進對事實的知識并無用處,但是,它為我們提高自己的心智則是必不可少的。”
? ? ? ?與各位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