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讀沈復的《浮生六記》,仿佛只是為了蕓娘一人。蕓娘,姓陳,名蕓,字淑珍。這個美麗聰慧的女子,不僅僅俞平伯等浮迷們喜歡,林語堂也是喜歡的,他說,娶妻當娶陳蕓娘。身為女子,不能娶妻,可是倘能得蕓娘一閨蜜,也是三生有幸了。能在書里,讀到這個人物,也是福緣不淺了。自從認識陳蕓娘,我的幾乎所有小說類的作品里那些美麗的女子都取名叫蕓。
? ? ? 蕓娘家貧,然自小心靈手巧十來歲就能描龍畫鳳,以一手好繡活來補貼家用。不曾接受教育,卻勤奮好學,幼讀《琵琶行》挨字而認,慢慢識字,讀書,自學作詩,能寫出““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的詩句。”比學詩的香菱,又聰慧了些。香菱還有個好老師林黛玉指點其寫詩以意為主,蕓娘沒有,她全是憑自己的悟性。
? ? ? 讀《紅樓夢》的時候,或喜或悲,為大觀園中的那些女孩子。寫《閑讀紅樓》一書的時候,我寫過黛玉,寫過湘云,寫過寶釵,寫過香菱,寫過晴雯,讀了《浮生六記》,才知道蕓娘的身上聚集了大觀園所有女兒的優點:黛玉的才情、寶釵的博學、湘云的豁達、香菱的好學、晴雯的要強。如此女子,焉能讓人不喜歡?
? ? 蕓娘不愛金錢,不希罕珍珠首飾,對書畫卻異常珍愛。有一段文字,筆墨簡潔地寫了蕓娘對于古書字畫的熱愛,讓人想到寫《金石錄后序》的李清照。其文如下:書之殘缺不全者,必搜集分門,匯訂成帙,統名之曰“斷簡殘編”;字畫之破損者,必覓故紙粘補成幅,有破殘處,倩予全好而卷之,名曰“棄馀集賞”。于女紅中饋之瑕,終日瑣瑣,不憚煩惓。蕓于破笥卷中,偶獲片紙可觀者,如得異寶。
? ? 這一點,那個走遍千山萬水的三毛也是,只是蕓娘沒有三毛那么幸運,能夠走出去。她偶爾做短途之游,竟要大費周折,甚至有時候還要女扮男裝,穿了男裝的的蕓娘也是瀟灑俊俏的。
? ? ? 蕓娘之深情,非紙筆所能形容。她一直用心為沈復物色小妾,是真心所為。封建社會條件好的人家三妻四妾本就平常,但是愛情的眼里揉不得沙子,連簪纓望族的璉二爺偷娶了個尤二姐,都要打翻了王熙鳳的醋壇子,活活折磨死尤二姐。然而,蕓娘不僅為夫物色,還要事事親為,又請客又送禮物。這就令人不解,及至那那女孩被有錢有勢的人家奪去,沈復倒也沒什么,蕓娘卻為此吐血,大病一場。這蕓娘,身為女子,倒比某些須眉還要豁達。有人說,這里不難理解,每個人的心里都藏有一座斷背山,蕓娘也是。是也不是,都不影響讀者對她的深愛。
? ? 對生活的熱愛,不僅僅表現在蕓娘的論文評詩、評花品月、栽培花木、烹飪菜肴上,更深地表現在她對平淡生活的經營上。她恬淡自然,離著功利很遠。她喜歡田園生活,在鄉下避暑的時候,曾深情地對沈復說:“他年當與君卜筑于此,買繞屋菜園十畝,課仆嫗植瓜蔬,以供薪水。君畫我繡,以為詩酒之需,布衣菜飯,可以修身,不必作遠游計也。”
? ? 可是,她不明白的是,對于這樣的生活,對沈復那樣的不善經濟的文人來說是可望不可及的。她該明白的,可是她就是至死不怨。公婆的的誤解,家人的百般刁難,她一句也不為自己的辯解。溫婉賢淑,忍辱負重,竟然一病而逝。
? ? 魯迅說:悲劇就是把美好的東西毀滅給人看。蕓娘的毀滅,就不僅僅是給人看,而是把毀滅的過程一點點地展覽。好比割了一刀,把傷口翻過來看里面。蕓娘病后,不僅無錢可醫,竟至于無米可食了,沈復,沈復,你負蕓娘之何深!真真可恨也!以蕓娘之深情,又何忍拋卻一雙小兒女,就此撒手!
? ? ? 百無一用是書生,觀蕓娘一生可有此一嘆,沈復在那個年代還算不錯的了,能夠深情相守,更有一些須眉濁物不及此。蕓娘走了,感之嘆之,悲之傷之。這個溫婉多情又多才多藝的女子,也是人間惆悵客,當真是慧極必傷,情深不壽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