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閑來無事,翻開長久以來想看未果的小說《蝸居》。
看完小說,一直為海藻不值。
一直有疑問,在我腦海揮之不去
是什么促使本科畢業的海藻,最終變成了小三?
是這個社會成了滋養小三的溫床,是金錢誘惑了成群結隊的小三,是男人的濫情成就了小三。
父母"甩手"式教育,姐姐"護小崽"式呵護,帶彎了海藻的性格
海藻不止一次提及自己就是多余的人,是父母違反計劃生育,意外帶到世界的。父母最初期望是個兒子,可是最終自己出生時,媽媽都哭了。
所以海藻一直都是姐姐海萍帶著,餓了煮面條吃,困了海萍哄睡覺,上學后又輔導做作業。
海藻犯錯了,受罰的永遠都是海萍,是海萍沒有照顧好妹妹,沒有教育好妹妹。
即使是成年后,海藻懷了宋思明的孩子,挨打的還是海萍,是海萍沒有做好姐姐,沒有在海藻失足時拉她一把。
一切都是姐姐海萍的錯!
難道作為母親就沒有錯?為什么海藻心里姐姐就跟媽媽差不多,甚至比媽媽都要親 ,因為不論餓了,困了還是反錯了都有姐姐。
海藻被姐姐保護的太好了。對于海藻來說,姐姐就是護自己的"雞媽媽",就是遮風擋雨的參天大樹,姐姐就是天。
性格只不過是長期形成的行為習慣。——普魯塔克
姐姐長久的保護,慢慢的變成了一種習慣,慢慢的海藻習慣了姐姐保護,這種習慣經過童年的適應,慢慢的變成了性格。
媽媽教育的的缺失,姐姐"護小崽"時的呵護,最終導致海藻性格的軟弱。
缺少獨立意識,認知不足束縛了海藻成長的羽翼
海藻從小就有姐姐,任何事都有姐姐擋在前面,毫無主見,缺乏獨立意識。
姐姐工作去上海,海藻挑燈夜讀,拼命考取上海的大學;畢業之后面對回老家還是留在上海,毅然決然的聽姐姐的,即使在上海找不到工作,即使跟姐姐姐夫一起窩在僅有10平米的房子。
對自己工作,未來沒有明確的定位,跟現在如潮水般畢業的學生一樣,干著不喜歡的工作,拿著吊命般的薪資。
上司陳寺福例行公事般的周末出差,周內拿文案的錢做"三陪"的工作 ,海藻敢怒不敢言。
在面對"司馬昭之心"的陳寺福,"動機不純"的宋思明,無休止"義務三陪"的工作,海藻并沒有認清自己的能力。
認知的不足,限制了海藻。面對一系列無奈,海藻并沒有認識到,自己需要成長,需要學會堅強獨立,需要努力加強的是自己的個人能力,而不是一邊抱怨老板的奸詐,一邊習慣。
小時候我們都希望快點長大,等我們長大之后,都嚷嚷著"不想長大"。因為長大意味著獨立,意味著責任,意味著再也沒有機會撒嬌說不就可以不做了。
每一次獨立,每一分責任,都伴隨著陣痛,這種陣痛叫做成長。
是環境
海藻跟小貝本來是最幸福的一對。雖然一樣蝸居上海,午飯有肉就會開心,約會都會選擇最最省錢的"行兼跑",生日禮物是二塊五的蛋糕,舍不得買哈根達斯!
這樣的海藻拜金嗎?
海藻是柔弱且不夠獨立,細想海藻與宋思明的結合,最初都是宋主動,海藻都是由于錢,海藻第一主動找宋是為海萍籌集2萬首付,第二次主動還是姐夫欠高利貸6萬,真正完全陷進去卻是宋主動幫助海藻解決
宋思明的心思,海藻很清楚,所以除了正常的工作接觸,不給宋一丁點兒機會。
海藻習慣了被人保護,一次次的跳槽屬于自我保護,但是結果卻一樣,還是拿著文案的錢,干"三陪"的事。
這些工作的事海藻還能忍,但是面對從小到大被海藻視為"天"的姐姐,被高利貸擊垮,在海藻面前嚎啕痛哭時,海藻的"天"塌了,海藻發現,姐姐不再是小時候那個。
所以宋為海藻撐起一片天空時,習慣被呵護的海藻毫不猶豫靠了過去,一步一步走向"小三"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