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去寺廟、宮殿,會發現這一類古建筑的屋檐上排列著數量不等的幾個小動物,你仔細觀察過嗎,認識幾個?今天就給大家普及一下相關知識。
脊獸按類別分為跑獸、垂獸、“仙人”及鴟吻。通常正脊上安放吻獸或望獸,垂脊上安放垂獸,戧脊上安放戧獸,另在屋脊邊緣處安放仙人走獸。走獸也稱蹲獸、跑獸、小跑,是裝飾在垂脊或戧脊上的一排小獸的總稱。
屋脊神獸由瓦制成,高等級建筑多用琉璃瓦。古人為了防止屋脊上的屋瓦脫落,會在瓦片之間釘入鐵釘,這些形狀各異的走獸就是從鐵釘的頂帽演變而來的。其最初是為了保護木栓和鐵釘,防止漏水和生銹,對脊的連接部起固定和支撐作用。
后來,神獸被賦予嚴格的等級意義,不同等級的建筑,所安放的數量和種類不同,神獸越多,建筑級別越高,均為奇數,常見為一、三、五等。
騎鳳仙人
屋脊上位于最前端的是仙人,即騎鳳仙人,又名仙人騎鳳。古建上將騎鳳仙人安排在首位,表示騰空飛翔并有祈愿吉祥意。其作用是固定垂脊下端的第一塊瓦件。
相傳,戰國時期齊國國君齊緡王敗北后被追兵緊逼,逃到江邊,危急中,遇一大鳥。于是,緡王騎上大鳥,渡江而去,化險為夷。另一種傳說是他是姜子牙的小舅子,想利用姜子牙的關系往上爬。姜子牙看出小舅子的居心,但深知道他才能有限,因此對他說:“ 你的官已升到頂了,如果再往上爬就會摔下來。”古代的漢族建筑師們根據這個傳說,把他放在了檐角的最前端,如果再往上爬一步就會掉下去摔得粉身碎骨。
走獸
騎鳳仙人后面是走獸,在古建筑上的神獸最多使用九個,只有故宮太和殿上的脊獸是十個,這在中國宮殿建筑史上是獨一無二的,顯示了它至高無上的重要地位。
據《大清會典》記載,這些小獸依次是:龍、鳳、獅子、天馬、海馬、狻猊、狎魚、獬豸、斗牛、行什。
這屋脊上的走獸,排列的順序也是非常有講究的的,仙人在前,一龍二鳳三獅子,這是第一梯次的走獸;中排的是:四海馬五天馬六押魚七狻猊,第三梯次的是,八獬豸九斗牛十行什,最后是鴟吻。
1、龍:代表至高無上的尊貴。龍的角似鹿、鱗似魚、爪似鷹。唐宋兩朝視為祥瑞的象征,明清將之象征帝王,同時具有攜水鎮火之意。
2、鳳:雄為鳳,雌稱凰,通稱為鳳凰,是傳說中的百鳥之王,在舊時還比喻有圣德的人。
3、獅子:獅子作吼,群獸懾服,乃鎮山之王,寓意勇猛威嚴,在寺院中又有護法意,寓示佛法威力無窮。獅子能排到這個位置,還真是靠佛教傳入所賜。中國過去是沒有獅子的,獅子這種動物,是隨著佛教的傳播,而逐漸深入人心的。而且佛教中的四大菩薩之一文殊師利菩薩的座騎,就是一頭青獅子。
4、天馬:是在空中翱翔的馬。“天馬行空,獨往獨來”,將其形象用于殿脊之上,有種傲視群雄,開拓疆土的氣勢。
5、海馬:是在海中奔馳的駿馬,亦稱落龍子,象征忠勇吉祥,智慧與威德通天入海,暢達四方。后來成為瓷器上常見的裝飾紋樣,明清時期的九品武官的官服便以海馬為補子圖案。
6、狻猊(suānní):能食虎豹,亦是威武百獸的率從。傳說它日行五百里,性好焰火,故香爐上面的龍首形裝飾為狻猊,有護佑平安意。
7、狎魚:是一種龍頭魚身的形象,也被稱為鰲魚,是海中的異獸,說它能噴出水柱,寓其興風作雨,滅火防火。
8、獬豸(xiè zhì):俗稱獨角獸,擁有很高的智慧,懂人言知人性。因善于辨別是非曲直,力大無比,古時的法官曾戴獬豸冠,象征公正無私,又有壓邪之意。
9、斗牛:名稱來源于二十八宿的斗宿和牛宿,是一種有兩只彎角的龍。斗牛為傳說中的虬龍,一說其為鎮水獸,古時曾在發生水患之地多以牛鎮之,立于殿脊之上意有鎮邪、護宅之功用。
10、行什:因排行第十,故得此名。它猴臉、尖嘴、鳥爪,背后有翅膀,是典型的雷公形象,放在屋頂是為了起到防雷的作用。
除了仙人以外,走獸都是按照九、七、五、三這樣單數出現。比如保和殿上是九只,中和殿上是七只,東西六宮上面是五只,只有太和殿上面的走獸是十只,其中的行什也是全世界唯一一只。
為什么太和殿上的走獸是十只呢?原來康熙十八年的時候,一場大火燒毀了太和殿,康熙三十四年開始重建太和殿,三十六年建成。明代的琉璃瓦件共分為十樣,其中頭樣瓦最大,十樣瓦最小,太和殿(那時叫皇極殿)筒瓦用的是頭樣。到了清朝,頭樣瓦已經不再燒造,根據《太和殿紀事》記載,重修用的二樣筒瓦。如果還安裝九只走獸,就會造成后面出現位置空缺,因此才在后面加上了一只行什。
鴟吻
最后一個在脊上的是鴟吻,它是明清時期建筑的正脊兩頭安放面朝里的龍首形瓦件,又稱“正吻”。
傳說此獸好吞,故在正脊兩端作張嘴吞脊狀,又稱“吞脊獸”,龍之九子之一,背上還插著一把劍。民間傳說,龍王的二子爭奪王位,先吞下屋脊者稱王。龍弟乘兄吞脊,拔劍刺兄于脊上,劍柄尚露在外面。
民間建筑物上的神獸,地域各有差別,神態各異,造型亦生動活潑,曲線優美,成為漢族古代建筑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晨鐘暮鼓,歲月悠悠,經風吹日曬數百年的神獸,一直牢牢地屹立在殿脊上,給人帶來了無限的遐想,感受著那份威懾與震撼。
個人微信公眾號:李拜天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