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君且坐,且跟我繼續追蹤。
《理想國》第二卷中對于何為正義,蘇格拉底采用由大見小的方法,先從城邦的正義去探討正義的本質究竟是什么,試圖從城邦成長的路徑追尋正義與不正義是如何成長起來的。在城邦的建立、發展繼而壯大的過程中,為了維持城邦的運轉,捍衛城邦的利益,保衛城邦的安全,必然需要城邦的守衛者,而一名合格的城邦守衛者,需要的不僅是肉體上的強健敏捷,更需要心靈上的意氣風發,具備對己溫和,對敵剛烈這兩種看似矛盾,實則加以愛好智慧的品格,兩者完全可以珠聯璧合,但是這樣的衛者在其品質的塑造上,對教育有著更為嚴苛的要求,為了從肉體與心靈層面都能培養出符合要求的城邦衛者,蘇格拉底對于合格的教育進行了一番推演。
1.
心靈的塑造最關鍵的時期是一個人的幼年時期,此階段可塑性最強,但是又缺乏辨別能力,需要審查者幫其存善去惡,正確引導,所以對于兒童聽到的故事應當有著最為嚴苛的審查機制,容不得半點污染他們心靈的故事,為了培養美德,讓美德在他們心底深深扎根,兒童們最初應該聽到的是優美高尚的故事。
古希臘時期一個最重要的文化生活便是聽民間藝人彈著豎琴演說史詩故事(書中也稱音樂教育),因而很大一個部分的教育便是從史詩故事中關于諸神及英雄的事跡中習得而來。為了避免污染我們城市衛者的心靈,對于這類關于諸神的神話故事,基于神至善至美的存在前提,此類故事的創造傳播,蘇格拉底提出了兩個必須符合的標準:第一 ,神只是一切好事的原因,不是全部事情的原因,不能將禍因歸自神力;第二,神在言行方面都是單一的、真實的,他不會改變自己,也不會白日送兆,夜間入夢,這些是欺騙世人的,不能創造、傳播神用謊言引導人們走上歧途的故事。
那么什么樣的故事內容與故事的講述方式更適合我們的城邦呢?蘇格拉底認為就故事的內容問方面,為了使我們的城市衛者具備勇敢、克制、正直的品性,這些故事的內容應當刪除:一、關于陰間地獄的可怕描述,親友離世的悲痛場面,挽歌,英雄人物的嚎啕痛苦,因為這削減他們的勇敢品性;二、所有關于諸神欠缺莊嚴、大喜大悲的描述,故事中庸俗不堪、犯上無禮的行為,諸神陷于熾烈情欲難以自持、諸神言行荒誕不經、行動膽大妄為的故事,因為這削弱他們自我克制的品性;三,所有關于人的說法中,正則痛不正則快,正直利他而弊己,美化徒有正直之名,而無正直之實的情形,因為這些削弱他們正直的品性。
如若含有這些元素的故事廣為流傳,在青年人心中種下了邪惡的種子,從神靈故事中吸收了滋養的養份,遲早有一天種子生了根發了芽,一切便一發而不可收拾,心靈大殿將摧枯拉朽式崩裂瓦解。
那么適合城邦的故事講述究竟如何,且看詩歌與故事已經具備的兩種體裁:一種完全通過模仿,即仿佛身臨其境,自己幻化成講述的對象,以第一人稱演繹故事,表達情感(類似第一人稱的敘事體);另一種則是以旁觀者,詩人或者作家的身份,描述事件,陳述情感(類似第二、三人稱的敘事風格)。此外則是二者組合,交叉使用。
究竟該引用何種方式進入我們的城邦,哪種更有利于塑造我們合格的城邦衛者?是模仿式還是敘述式,可以從我們的衛者能否是位模仿者推導而出。我們的城邦先假定每一個人只能干一種行業,因為如果什么都干,不專注于一行的話,結果將一事無成,所以他們不可能干著一行有價值的行業,又模仿另一行的工作,或者很多別的行業。人性決定我們不可能成功模仿許多東西,也不可能做許多事情,所謂模仿只不過是事物本身的摹本而已,是我們內在品性的一種外在映射。而合格的衛者應當放棄其他業務,需要集中精力,專心致力于建立城邦的自由大業,那么他就不可能,也不應該參與模仿任何事情。即便是需要模仿,也應該從小模仿與他們專業有正當關系的人物,模仿那些具備,勇敢、節制、虔誠、自由品性的一類人物,而不應該模仿丑惡的人,否則弄假成真,變為真的丑惡,因為從小到老,連續一生的模仿,最后將成為習慣,習慣成為第二天性,在一舉一動,繼而言談思想上都會受到影響,所以,我們不應當允許我們需要培養出來的好人去模仿品行劣于自己的壞人,甚至有條件還不應當讓他們注意到這些事情。
?如果只允許一種體裁的存在話,那會是純善的模仿者體裁更有利于培養出善良的城邦衛者,一個溫文正派的人在講述另一個正派好人的言語行動時,同類相合,他將更樂于用第一人稱演繹故事,表達情感,但一個正派好人講述另一個不相稱之人的言語行動時,顯然他不樂于,也無法心甘情愿模仿對方,此時才是敘述體派上用場的時候。
吟游詩人講述故事,不僅有故事本身,也有曲調和節奏作為背景,對于詩歌的曲調和節奏,無需太多形式的曲調,只具備兩種:一剛一柔,能恰當地模仿人們成功與失敗、節制和勇敢的聲音,這樣多余的樂器,也就無需存在與供養了。節奏方面,也不應該追求復雜與多變的韻律,只需考慮什么是秩序勇敢的生活節奏、進而使音步和曲調適合體現這種生活的文辭。復雜的曲調與節奏,絲竹亂耳,擾亂心神,人在其熏染下,心情隨之起伏不定,這不適合培養出性情平和的城市邦衛者。
? ? 文辭的風格和心靈的精神狀態相一致,好言辭、好音調、好風格、好節奏都來自好的精神狀態,而好的精神狀態則是那些智力好、品性優的人才具備的良好狀態,美好的表現又是和明智、美好的品格相合相近的,所以為了具備好的精神狀態,我們要成為智力好、品性優的人,這些美好文學藝術都是值得我們年輕人去親近,去追求的。
? ?那么我們對詩歌與文藝創作者必須有更加嚴格的要求,我們要監督他們,阻止他們在創作中加入罪惡,粗鄙的形象,而是尋找一些藝人巨匠,用其大才美德,使我們年輕人由此進入健康之鄉,在潛移默化的文藝教化中,從童年起,就和優美、理智融合為一。
? ? 兒童階段的文藝教化,在人的一生中至關重要,在幼年階段若和諧之美便浸入心靈,那么美好的品格在心底扎了根,人就會變得彬彬有禮,溫文儒雅,對于萬物的缺點異常反感,本能的嫌棄丑惡,鄙視卑劣,對美好的東西則大嘉贊賞,不僅受其鼓舞,還能從中汲取成長的靈養,成為一個善良正直之人。此種教化之力年幼時,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待年歲漸長,在閱歷的沉淀下,學識的積累中,成長的過程里,理智霸氣來臨時,他會似曾相識,由衷的擁抱美與善,因為這無形的教化之力,如同春風化雨般成全了他美好的品質,使他與美好的事物同氣相合,與善良的同類心契神謀,一見如故。
那么難道僅僅是認識了這些美好善良的存在就夠了嘛,如何認識到相反的邪惡本相呢,其實這是屬于同一技能、同一學習,如同我們識字,只有在我們學會所有字母之后才能開始識字,當真正識字之后,我們不僅認識字母本身,也能認識字母組合而成的字體本身,同樣,比如有有字母顯影在水中或鏡子里,如果不是先認識字母本身,我們是斷斷不會認識這些以字母呈現出的反相,因為認識字母本身與認識字母的映像屬于同一技能,同一學習。同樣的道理,在能認識勇敢、克制、正直等等美德,那么以及與此相反的映像,即邪惡的品性,我們也能認識,也能辨別出其本相與映像,也能認識包含它們在內的一切組合形式,因為這是同一技能、同一學習。
我們的城市衛者在文藝教化的力量下,必定是個擁有勇敢,節制,正直等美德之人,這樣的人對于美、有秩序的事物是有愛的,而這種愛也必定是節制的、和諧的,因此我們文藝教化的最后目的在于達到對美的愛。
2
對于體魄的塑造,文藝教化之后,年輕人應該接受體育鍛煉,我們的衛者必須從童年起就接受嚴格的訓練以至一生,那么何為適合城市衛者的體育鍛煉?
最好的體育鍛煉也與前面描述的文藝教育方式相近相合,好的體育也應當是簡單而靈活的,復雜的音樂產生放縱,復雜的食品產生疾病,質樸的音樂文藝教育能產生心靈方面的節制,樸質的體育鍛煉產生身體的健康。如果能保持節制的生活,擁有合乎天道的生活習慣,在體育鍛煉之外則無需過分擔心、憂慮健康,從而可以全身心投入學習、工作當中。這種受過文藝教化的青年,運用體育鍛煉,通過同樣的苦練過程,他會變得根本不需要什么醫術,除非萬不得已。
為什么需要將文藝教化跟體育鍛煉相互結合,且看兩類極端對心靈的影響。
一生專搞體育運動而忽略音樂文藝教育之人,這樣的人,專于體育鍛煉,疏于文藝和哲學,起初他會變得身強力壯,心靈充滿自信,整個人變得比原來更勇敢,但是由于對辯證推理一竅不通,他心靈的愛智火光變得暗淡微弱,由于心靈沒有得到啟發和培育,感覺接受能力沒有得到磨煉,就會變得耳不聰,目不明,剛愎自用,往往最后變得野蠻與粗暴,有匹夫之勇,而無智者之謀。一生只接受音樂文藝教育,這樣的人,愛智會讓其變得溫文儒雅,但是這種性質過度發展便會變為過分軟弱,人性中激情的部分,逐漸變得軟弱,結果激情煙消云散,萎靡不振,成為一個“軟弱柔順之人”。
人性中存在愛智與激情兩部分,而文藝與體育則服務于這兩部分,愛智和激情兩部分只有張弛得宜,配合適當,達到和諧,才能成全一位健全的衛者,所以我們要用音樂照顧心靈,用體育照顧身體,使得我們的衛者具備溫文而勇敢的品質,在此,我看到了在古希臘對東方文化中一張一弛,文武之道的另一番解讀,東西方文化,看似不同,實則有異曲同工之妙。
教育和培養公民的原則綱要已經定下,就需要監護人,對城邦的憲法要加以監護,我們要選出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統治者由我們培養出的衛者中遴選而出,是最好的衛者,除了具備護衛國家的智慧和能力,還需真正關心國家利益,為國效勞,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不愿意做任何不利于國家的事情,同時我們還得監督考察他們,是否在任何時候都不會拋棄這些信念,受外界誘惑而無動于衷,守身如玉,只有于己而言是最好的守護者,于國而言才能是最好的守護者,能維持心靈狀態的和諧節奏,于人于國才是最為有用的大才,這樣的大才,文能朝堂定乾坤,武能戰場止戈伐。在此,又一次與東方文化中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論,不謀而合。
而我們的統治者還需將具備不同才能,不同天賦的其他衛者按其天賦秉性,安排在適當的位置,輔助國家的治理運轉,同時也要有正確的教育,使他們保持對己溫和,對外同仇敵愾的品質,永遠是人民的盟友而非野蠻的主子。而這不單是有好的教育就足夠的,還需確保他們在一種適合他們的方式下生活:除了必需品,不允許有任何私產,糧食由公民供應,按需分配,不讓他們心靈深處的金銀遭到世俗金銀的玷污,讓他們知道他們已然擁有最為珍貴寶物。
3
在此,第三卷戛然而止,何為正義,何為不正義,蘇格拉底并未提出明確的定義,但是隱約中,我們可以從培養衛者的教育中抓住那么一絲絲的脈絡,對于護衛者中最優秀的統治者,他們必須是擁有正義的信念方。在對他們的教育中,有質樸的音樂文藝教育,幫助他們產生心靈方面的節制,樸質的體育鍛煉助其成全健康的體魄,而文武之道的貫徹,名則一方主靈,一方主肉,實則都是為了心靈的和諧健全,一種兼具柔與剛的心靈,對美與秩序之物有一種節制的愛,而即便是塑造出了擁有這種心靈的衛者,在外力的誘惑下,也需要具備不亂于心,不困于情,從一而終的信念,而蘇格拉底認為有助于他們一以貫徹這般信念的生活方式,必然也是簡單與質樸的。
那么我們可不可以推測,通往正義之路,不是一種絕對的,而是一種簡單的智慧:兼具柔與剛的秉性,簡單質樸的和諧,在任何情況下,都能不亂于心,不困于情,堅守信念,不僅守得住自己心靈的和諧,也能捍衛得住人民的安全,國家的利益,文能運籌帷幄決勝于千里之外,武能跨馬上陣席卷于八荒宇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