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國·卷三
刪詩與護衛者應有的素質。

(一)首先從詩歌內容方面(諸神、神靈、英雄及冥界)進行討論,哪些屬于應刪除的,哪些屬于應鼓勵的。[386a-392c]
1.如何使護衛者不怕死:要求詩人們稱贊地獄的生活,不要信口雌黃,把地獄說得非??膳?。[386a-387b]
例:(a)《奧德賽》第11卷[489-491],奧德修斯在地府會見阿基里斯的鬼魂,阿基里斯表示寧愿活在人世做奴隸,也不愿在地獄統帥鬼魂。(b)《伊利亞特》,第20卷[64],冥王哈得斯害怕地面震裂,讓人和神看到陰間的恐怖情景。(c)《伊利亞特》,第23卷[103]。(d)《奧德賽》第10卷 [495]。(e)關于派特羅克洛斯之死,見《伊利亞特》第19卷[856];關于赫克托之死,見《伊利亞特》第22卷[362]。(f)《奧德賽》第 24卷[6]。
蘇格拉底總結道:“這些兒童和成年人應該要自由,應該怕做奴隸,而不應該怕死?!币虼穗m然蘇格拉底承認荷馬的詩歌是人們喜歡聽的好詩,但越是受歡迎的好詩,就越是容易影響城邦中的人,蘇格拉底就越是不放心人們去聽。
2.為使護衛者堅強勇敢,應當取消描寫可怕凄慘的名詞。[387c]
3.應刪除英雄人物的嚎啕痛哭。[387d-388d]
原則:一個好人不認為死對于他的朋友——另一個好人,是一件可怕的事情。
What we affirm is that a good man will not think that for a good man, whose friend he also is, death is a terrible thing.(只有好人才能是真正的朋友,That only the good can be truly friends was a favorite doctrine of the ancient moralists. Cf. Lysis 214 C, XenophonMemorabilia ii. 6. 9, 20.)
推論:那么他不應當為朋友的死而哀悼。換言之護衛者是最自足的,最少依賴于別人。
But we also say this, that such a one is most of all men sufficient unto(對) himself for a good life and is distinguished from other men in having least need of anybody else.
注:自足是好人,上帝,乃至宇宙的標志,也是亞里士多德所謂幸福的標志。For the idea Cf.Menexenus 247 E. Self-sufficiency is the mark of a good man, of God, of the universe (Timaeus 33 D), of happiness in Aristotle, and of the Stoic sage (斯多葛派圣人).
推論:那么失掉朋友,兒子或兄弟,或錢財等,對護衛者來說,都不是件可怕的事。
因此:不論什么不幸降臨他的身上,他都不會憂傷憔悴。那么我們應該刪去詩人所作的那些挽歌,城邦的護衛者們不需要這些。
以此為標準阿基里斯就不應因好友派特羅克洛斯的死而心煩意亂等,這些片段應從荷馬史詩中刪去。
例:(a)《伊利亞特》第24卷[10-12],阿基里斯思念死去的好友派特羅克洛斯。(b)《伊利亞特》第18卷[23],阿基里斯第一次聽到好友派特羅克洛斯戰死時極度悲傷的情景。(c)《伊利亞特》第22卷[414],特洛伊國王普里阿摩斯見到兒子赫克托死后尸體被凌辱悲痛欲絕地央求大家放他出城贖尸的情景。(d)《伊利亞特》第18卷[54],阿基里斯的母親海神忒提斯哀悼愛子的場景。(e)《伊利亞特》第22卷[168],宙斯擔憂自己所鐘愛的赫克托被追殺時的情景。(f)《伊利亞特》第16卷[433],宙斯傷心愛子薩爾佩冬被派特羅克洛斯殺死時的情景。
一團悲憤的烏云罩住了阿基里斯的心靈。
他十指勾屈,抓起地上的污穢,灑抹在
自己的頭臉,臟濁了俊美的相貌,
灰黑的塵末紛落在潔凈的衫衣上。
他橫躺在地,諾大的身軀,臥蓋著一片泥塵,
抓絞和污損著自己的頭發。
4.護衛者們也不應該喜歡大笑,縱情狂笑,會容易使自己的感情變得非常激動。[388e]
例:《伊利亞特》卷I[599],眾神大笑。
Quenchless(抑制) then was the laughter that rose from the blessed immortals
5.虛假對于神明毫無用處,但對于凡人則是一種藥物,還是有用的。那么我們應把藥物留給醫生,一般人一律不許碰它。[389b-389d]
類比論證:統治者為了國家的利益,可以撒謊用以對付敵人,甚至用以應付公民。但其余的人一概不許。
6.年輕人需要自我克制的美德[389d-390d]
對于一般人,最重要的自我克制是服從統治者(統帥);對于統治者,最重要的自我克制是控制肉體上的快樂欲望。
以《伊利亞特》為例,舉了一些正面的和反面的例子(應刪掉的)。
正例:《伊利亞特》第4卷[412],陳中梅譯《伊利亞特》pp87,狄俄墨得斯(Diomede)責備塞奈洛斯頂撞全軍統帥阿伽門農。
“Friend, sit down and be silent and hark(回想) to the word of my bidding,”Hom. Il. 4.412
“Breathing high spirit the Greeks marched silently fearing their captains,”Hom. Il. 4.431
反例:《伊利亞特》第1卷[225],阿基里斯辱罵全軍統帥阿伽門農。
接著就克制肉體欲望舉例:
(a)《奧德賽》第9卷[8],關于食欲。(b)《奧德賽》第12卷[342],關于食欲。(c)《伊利亞特》第14卷,[281],[294-341],陳中梅譯《伊利亞特》pp313,關于(色欲)。(d)《奧德賽》第8卷[266],關于(色欲)。
正面的例子:《奧德賽》第20卷[17]
7.護衛者不應貪財納賄。[390e]
8.護衛者應虔敬,重申神明不可能是邪惡事情的原因。[391a-392a]
關于詩歌中的人的問題,蘇格拉底認為我們應先找到正義的本性,正義對正義者的好處,弄清楚這些之后,我們才能討論哪些故事應該講,應該怎么講。
“Speech, then, about men would be the remainder.”
“Obviously.”
“It is impossible for us, my friend, to place this here.”
“Why?”
“Because I presume we are going to say that so it is that both poets and writers of prose speak wrongly about men in matters of greatest moment, saying that there are many examples of men who, though unjust, are happy, and of just men who are wretched, and that there is profit in injustice if it be concealed, and that justice is the other man's good and your own loss; and I presume that we shall forbid them to say this sort of thing and command them to sing and fable the opposite. Don't you think so?”
因為我假設我們不知道正義的定義并將要討論之,所以詩人和作家們在關于人的問題上說法有錯誤,他們說有很多例子,不正義的人是快樂的,而正義的人是愁苦的;隱藏起來的不正義是有利可圖的,而正義則是他人的好處和自己的損失。而我預先假設我們應禁止詩人們說這樣的話并命令他們吟唱講述與之相反的故事。你同意吧?
“Nay, I well know it,” he said.
“Then, if you admit that I am right, I will say that you have conceded the original point of our inquiry?”
那么,如果你同意我的話,我會說你已承認我們探索(正義)的出發點了。
“Rightly apprehended,” he said.
“Then, as regards men that speech must be of this kind, that is a point that we will agree upon when we have discovered the nature of justice and the proof that it is profitable to its possessor whether he does or does not appear to be just.”
“Most true,” he replied.
(二)討論詩歌的風格和形式(即如何講故事,diction)[392c-]
講故事,無非是關于過去,現在和將來發生的事情。[392d]
兩種形式:敘述(narration),模仿(imitation),或兩者兼而有之(在戲劇中)。
注:對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而言所有的藝術本質上就是模仿。這里柏拉圖有時也用模仿表示狹義的戲劇語言中的模仿,以與敘述相對照。
All art is essentially imitation for Plato and Aristotle. But imitation means for them not only the portrayal or descript ion of visible and tangible things, but more especially the expression of a mood or feeling, hence the (to a modern) paradox that music is the most imitative of the arts. But Plato here complicates the matter further by sometimes using imitation in the narrower sense of dramatic dialogue as opposed to narration.
不用模仿,結果就是純粹的敘述;相反,不用敘述,只剩模仿(人物對話)就是悲劇(tragedy)了。[394b]
蘇格拉底總結道:悲劇和喜?。╰ragedy and comedy)只用模仿;酒神贊美詩(dithyramb)只用詩人自己的吟誦;史詩(epic poetry)則即有模仿也有敘述。[394c]
蘇格拉底的問題:是讓詩人通過模仿進行敘述呢?還是部分地通過模仿呢?哪些允許模仿呢?還是壓根就不讓他們模仿?簡單說就是:“要不要把悲劇與喜劇引進城邦里來?!保ò⒌寐兴拐Z)
蘇格拉底進一步提問:城邦的護衛者是否應該是一個模仿者?
蘇格拉底的論證:
1.一個人只模仿一樣東西模仿得最好。
“模仿只不過是事物本身的摹本而已”,蘇格拉底把人性比喻為錢幣,每個錢幣只能以一個模子為摹本。[395b]
2.護衛者應從小模仿與他們所肩負任務有關的人物,模仿那些勇敢、節制、虔誠、自由的人物。從小到老的連續模仿會成為習慣,而習慣會成為第二天性(second nature)。[395d]
3.護衛者不應當去模仿女人、奴隸,也不應當模仿壞人、鄙夫。他們應該懂得壞的男女,但決不要去模仿他們。
For while knowledge they must have both of mad and bad men and women, they must do and imitate nothing of this kind.
護衛者也不應模仿鐵工,工人,槳手等。
護衛者也不應模仿馬嘶、牛叫、大河咆哮等。
注:羅馬皇帝尼祿沉迷戲劇并親自登臺演出。
兩種說故事的體裁(風格)。[396b-398b]
甲:既是敘述,又是模仿,但敘述遠多于模仿,僅在碰到好人的言語行動時才模仿。因此這種體裁變化不多,節奏也幾乎相同。
乙:什么東西都模仿,需要各種聲調和各種節奏,這種體裁包含各種各樣的變化。
問題:我們的城邦應接受哪種體裁?還是接受混合體裁?
阿得曼托斯:贊成單純善的模仿者的體裁。
蘇格拉底進一步闡釋:我們城邦里的人只做一個職業,鞋匠總是鞋匠,農夫總是農夫。因此一個能夠模仿一切的人在我們的城邦里是不受歡迎的。我們只需要嚴肅正派的詩人模仿好人的語言,以教育我們的護衛者。(與萊庫古立法比較)[398a-b]
(三)解決了詩歌應講什么(內容)和怎么講(風格)的問題后,接下來討論詩歌的曲調和節奏的問題。[398c-400c]
1.首先應摒棄悲傷的挽歌式的調子,即呂底亞調(Lydian mode)。[398e]
2.應摒棄軟綿綿的靡靡之音,即伊奧尼亞調(Ionian mode)和呂底亞調。[398e]
3.還剩下多利亞調(Dorian mode)和佛里吉亞調(Phrygian mode)。[399a]
蘇格拉底認為應存在兩種曲調(a)模仿勇敢的人奮不顧身,沉著應戰;(b)模仿平時工作的人,正在勸說、祈求別人,如果是神的話就用祈禱,如果是人,則用勸說或教導。它們一剛一柔,能恰當地模仿人們成功與失敗,節制與勇敢的聲音。
阿得曼托斯說這正是多利亞調和佛里吉亞調。[399b-c]
4.那么就不需要能奏出一切音調的樂器。城里就只剩下七弦琴和七弦豎琴了,鄉下可以吹短笛。即:“我們贊成阿波羅(太陽神,代表理性)及其樂器(七弦琴)而舍棄馬敘阿斯(Marsyas,森林之神,代表情欲)及其樂器(長笛)?!盵399e]
5.曲調之后繼續討論節奏,這些我們可以去請教戴蒙(Damon,前5世紀音樂家)。
蘇格拉底總結道:“美與丑是緊跟著好的節奏與壞的節奏的。”好的節奏與音調跟隨好的文詞,而好的文詞則與好的心靈的精神狀態一致。因此好的言詞、音調和節奏都來自好的精神狀態。即那些智力好,品格好的人的真正良好的精神狀態。[400e]
蘇格拉底認為繪畫,紡織,刺繡,建筑,家具制作等技藝,乃至動物身體,植物樹木等自然物也都有優美與丑惡。(這里好壞的標準是什么?是否仍以我們的城邦為標準。)[401a]
因此蘇格拉底要阻止藝術家們描繪邪惡、放蕩、卑鄙、齷齪的壞精神。哪個藝術家不服從就把他們從城邦里驅逐出去。(柏拉圖似乎沒有分級制的概念,即當護衛者們成年后,擁有正確判斷力后可從學習了解的角度接觸這些壞的東西。實際上柏拉圖并不排斥了解它們。[396a])[401b-d]
蘇格拉底論藝術的目的(功用):“一個受過適當教育的兒童,對于人工作品或自然物的缺點也最敏感,因而對丑惡的東西會非常反感,對優美的東西會非常贊賞,感受其鼓舞,并從中吸取營養,使自己的心靈成長得既美且善?!盵402a]
And further, because omissions and the failure of beauty in things badly made or grown would be most quickly perceived by one who was properly educated in music, and so, feeling distaste rightly, he would praise beautiful things and take delight in them and receive them into his soul to foster its growth and become himself beautiful and good.
認識事物本身及其映像這兩者是屬于同一技能,同一學習的。文教(音樂、詩歌等)是為了使護衛者認識節制、勇敢、大度、高尚等美德以及與此相反的諸邪惡的形式,也能認識包含它們在內的一切組合形式,不論它們出現在哪里,我們都能辨認出它們本身及其映象。(這里的論證用字母類比基本的美德)[402b-c]
(四)蘇格拉底論放縱和愛。[402d-403c]
(1)一個人的心靈和形態都應有與之相應的和諧的美。(2)放縱(過分的快樂)與節制等美德不能共存。(3)最大的快樂是色欲。(4)正確的愛是對美的有秩序的事物的一種有節制的和諧的愛。(5)愛者與被愛者之間不得有任何越軌舉動。[403a-c]
Thus, then, as it seems, you will lay down the law in the city that we are founding, that the lover may kiss and pass the time with and touch the beloved as a father would a son, for honorable ends, if he persuade him. But otherwise he must so associate with the objects of his care that there should never be any suspicion of anything further, on penalty of being stigmatized for want of taste and true musical culture.
這里的愛者與被愛者是古希臘的男性同性戀,愛者為年長者,而被愛者為年輕者。從字面看柏拉圖認為愛者與被愛者之間可以親吻,撫摸,但不能再有任何進一步的舉動。這就是所謂蘇格拉底式愛情或柏拉圖式愛情,后來被引申到異性間愛情,指追求精神間默契而非肉體結合。
古希臘的愛者與被愛者和今天的同性戀有明顯的區別,今天的同性戀現象是以生理為基礎的,并有流行時尚的特征,而古希臘的愛者與被愛者則是一種社會習俗,即年長者追求愛慕年幼者,并有教育年幼者成長的職責。年幼者長大成人后,會去追求比他更年幼的人做被愛者。
從這個角度愛者與被愛者是城邦公民教育制度的一部分,梭倫還規定“男性同性戀”是公民的特權,奴隸是禁止的。在底比斯有所謂圣軍(Sacred Band of Thebes),由300名(150對)愛者與被愛者組 成,是底比斯軍隊中最精銳的部分,正是以這300名圣軍為主力的底比斯軍隊第一次在陸地上擊潰了希臘霸主斯巴達人(硫克特拉戰役,371BC,Battle of Leuctra)。在后來底比斯與馬其頓的喀羅尼亞戰役(Battle of Chaeronea,338 BC)中底比斯落敗,300圣軍全部陣亡。(2000多年后的1890年,考古學家從300圣軍的墓地中找到了254具骸骨)
蘇格拉底從反對放縱的愛的角度不主張愛者與被愛者之間有過分瘋狂和熱情的舉動。(可參考柏拉圖《會飲篇》)
蘇格拉底結束了對文教的討論,并總結道:文教的目的是為了達到對美的愛(love of the beautiful)。[403c]
(五)蘇格拉底開始對體育鍛煉的討論。
1.護衛者必須戒除酗酒。[403e]
2.護衛者應接受一種簡單而靈活的體育,是一種為了備戰而進行的體育鍛煉。[404b]
蘇格拉底本人及其它雅典公民經常到城市里的體育館里進行體育鍛煉。
3.飲食:根據荷馬史詩,那些英雄們會餐時不吃魚,吃烤肉,不吃燉肉,也不吃甜食。[404c]
類比論證:“復雜的音樂產生放縱;復雜的食物產生疾病?!盵404e]
放縱和疾病在城邦里流行的惡果,使訟師(和法官)和醫生的地位上升。
(六)蘇格拉底論醫術[405c-408e]
比較了阿斯克勒比斯(Asclepiads,特洛伊戰爭時希臘聯軍中的醫生)的醫術與赫羅迪科斯(Herodicus)的醫術。蘇格拉底批評了單純為延長人的生命為目的的醫術(赫羅迪科斯的醫術)。
論證:當每一個人都有他應盡的職責時,人們是沒功夫生病的。如果為了病痛而把自己的工作撂到一邊,這種生命是不值得過的。因此他會告別醫生,繼續工作,直到身體吃不消死了為止。[406d-e]
每個人都有自己應盡的職責,對于木工來說是做活計;對于富人(吃飽飯之后)來說,至少美德是他應當追求的。如果一個人不講道德,他活著是沒意思的。如果他遵循赫羅迪科斯的醫術整天到晚當心自己的身體,會妨礙自己的追求。
除體育鍛煉外再過分當心自己的身體,至少會使學習、思考等變得困難,這是學習,沉思等道德實踐和鍛煉的絆腳石。[407a-c]
正確的醫術(阿斯克勒比斯的醫術)是不讓有嚴重全身疾病的人痛苦第繼續活下去,讓他再產生體質同樣糟糕的后代(優生學,這種觀點在今天是備受爭議的,比如是否應使用基因技術杜絕某些遺傳性疾病,如侏儒等)。[407c-e]
對于先天病弱而又無節制的人,他們活著于人于己都無益處,即便這些人很富,也不應為其醫治。[408a-b]
蘇格拉底駁詩人品達對阿斯克勒比斯的描寫。品達說阿斯克勒比斯是阿波羅神的兒子,他受賄去醫治一個將死的富人,因此被閃電打死。蘇格拉底的反駁(歸謬法): 如果阿斯克勒比斯是神的兒子,他就不會貪財;如果他貪財,他就不會是神的兒子。因此不能相信詩人們的說法。[408b-c]
格老孔的問題:我們的城邦是否需要好的醫生?好的醫生是否是醫治過最大多數病人的醫生?(因此也包括那些應予治療和不應予治療的病人)同樣,法官是否應與各色各樣人品的人都打過交道?[408c-d]
蘇格拉底的回答:
1.問題的關鍵是,什么是“好的”。
2.醫生不是以身體醫治身體,而是以心靈來醫治身體的。如果心靈敗壞了,他們就不可能很好地治病了。(好的醫生不以經驗治病,而是以知識治?。408e]
3.法官是以心治心,他們年輕時絕不可與壞的心靈廝混。但這樣一律,好人在年輕時就顯得比較天真,容易受騙,因為他的心里沒有壞人心里的那種原型(譬如從來沒見過蝴蝶的人第一次見到蝴蝶)。[409a-b]
4.好的法官一定不是年輕人,而是年紀大的人。他們是通過多年的學習才知道不正義是怎么回事的。他們并不是把不正義當作自己心靈里的東西來認識,他們僅僅通過知識,而非本人的體驗來認識非正義的。[409b-c]
5.“好的”指擁有好心靈(暗含擁有知識)的人。邪惡不能理解德性和邪惡本身,但天賦的德性通過教育可以理解邪惡和德性本身。[409c-e]
6.醫療術和司法術對那些天賦健全的公民的身體和心靈抱有好意;而對那些身體不健全的,城邦就任其死去;對那些心靈天賦邪惡而且不可救藥的人,城邦就堅決地處死他們。[409e-410a]
蘇格拉底論:文教和體育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心靈[410b-412a]
1.專注于體育的人會趨于野蠻和殘暴,而專注于文教的人會趨于軟弱和柔順。天性中激情的部分會產生野蠻,但適當的訓練會成為勇敢。人性愛智(love of knowledge)的部分過度發展會變為軟弱,但培養適當就能變為溫文而有序。[410c-e]
2.護衛者要兼有激情和愛智兩種品質,要使兩者在護衛者身上和諧有序。
3.靡靡之音會使天性激情部分軟化,消融,最后導致“軟弱的戰士”。天性剛強的人聽了靡靡之音會情緒不穩定,容易生氣,也容易平靜,變成喜怒無常的人。
4.一個人只接受體育訓練而不接受文教,固然會變得更為勇敢,但愛智之火可能會逐漸熄滅,從而變得粗野無知,不能用論證說服別人。
5.文教服務于心靈的愛智部分,體育服務于心靈的激情部分,而非分別服務于心靈和身體。當兩者配合得當,達到和諧時,我們就稱他為最完美和諧的音樂家(musician,即受過教育的文雅之人)。[412a]
(七)公民中哪些人適合作統治者?[412a-417b]
1.統治者必須是年長者,被統治者是年紀小的。[412c]
2.必須從護衛者中挑選那些最為國家(群,public)利益效勞,而不愿做任何不相關事情的人來做統治者。[412d-e]
3.必須尋找堅持原則(不被欺騙誘惑)孜孜不倦為他們所認為的國家利益服務的那些護衛者。[413c]
4.如何挑選出這些符合要求的護衛者呢?
從他們幼年起考察他們,在工作中考察他們。把他們帶到不同的環境(先用貧窮憂患,再用錦衣玉食)中考察他們。(與護衛者絕不接觸“壞”東西的教育矛盾?)
我們把從各種考驗中經過的人作為國家的統治者和護衛者。那些不合格的則予以排斥。[413c-414a]
(問題:但由誰來篩選合乎要求的護衛者呢?經過什么樣的程序?又由誰,如何來建立這整套制度呢?)
5.如何說服統治者自己和護衛者,說服城邦里的其他人,應當這樣教育和培養統治者自己呢?蘇格拉底的方案是“高貴的謊言”[414b-415d],即:反復講述灌輸“金銀銅鐵的故事”[415a-415d],直到子子孫孫們相信為止。
金銀銅鐵的故事是古老的腓尼基人的傳說,講人們雖然為一土所生(大地母親),彼此是兄弟,但有些人身上摻入了黃金(統治者),有些人身上摻入了白銀(武士),有些人身上摻入了銅鐵(農民和技工)。統治者(金銀)自然有統治領導的職責,而被統治者(銅鐵)則有服從的義務,不妄圖統治。值得注意的是蘇格拉底并不認為統治者的屬性可遺傳,即:金父可能生銀子,農民工人的后代中也可能發現天賦中有金銀者。因此國家應重視他們,把他們提拔到統治者的地位。
按金銀銅鐵的理論,在政治生活中,不同稟賦的人應有不同的位置,統治者(稟賦最高者)有領導統治大眾(稟賦較低者)的義務和職責。
6.護衛者應有的生活方式:(a)除了必需品,不得有任何私產。(b)食量等必需品由其他公民供應,作為護衛者職務的報酬,每年定量供給,既不多余,也不短缺。
護衛者絕對不得擁有土地、房屋或金銀。否則他們就會去搞農業,去做買賣,就不再能做護衛者了。他們會從人民之友墮落為人民的敵人和暴君,結果就是統治者和人民會互相爭斗,國家隨之滅亡,大家同歸于盡。
@季燕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