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zhàn)隼老師warfalcon推薦立志學習時間管理的人看看《奇特的一生》,讀完戰(zhàn)隼老師的書評,主人公柳比歇夫堅持56年的時間統(tǒng)計法成功吸引我的注意,于是從圖書館借了實本書讀了兩遍。如今,實踐這個簡單的時間統(tǒng)計法已經一年兩個月了,受益匪淺。
《奇特的一生》是俄國人柳比歇夫去世后,他的同事格拉寧為他寫的傳記,是類似小說文體的回憶錄,講述柳比歇夫如何通過他所獨創(chuàng)的“時間統(tǒng)計法”在一生中獲得驚人的成就。
今天分享從書中學到的三點。
一,柳比歇夫的時間開銷記錄法
李笑來老師在《把時間當做朋友》中,也分享了自己讀過《奇特的一生》,而學到柳比歇夫的“事件-時間日志”的時間開銷記錄方式。
摘抄《奇特的一生》中柳比歇夫的日志為例:
烏里揚諾夫斯克。
1964年4月7日。
分類昆蟲學(畫兩張無名袋蛾的圖)——3小時15分。鑒定袋蛾——20分(1.0)。
附加工作:給斯拉瓦寫信——2小時45分(0.5)。
社會工作:植物保護小組開會——2小時25分。
休息:給伊戈爾寫信——10分;《烏里揚諾夫斯克真理報》——10分;列夫·托爾斯泰的《塞瓦斯托波爾紀事》——1小時25分。
基本工作合計——6小時20分。
記錄時間開銷時,柳比歇夫只記錄純時間——即刨除任何間歇,真正花費在這項事務上的時間。
李笑來老師認為這種基于過程的記錄有如下好處:
不僅更詳盡,而且結果不好的時候更容易找到緣由。最重要的是,它會使你對時間的感覺越來越精確,在估算任何任務的工作量的時候,都更容易確定“真正現(xiàn)實可行的目標”。
我的“事件-時間日志”相對簡單,用手機的備忘錄記錄,大致分為:工作、學習、個人、日常、休閑、娛樂等,生活相對單一,若事件細化太多,不好分類統(tǒng)計。
二,柳比歇夫的時間統(tǒng)計法
柳比歇夫把一晝夜中有效的時間——純時間,算成10個小時,分成3個單位或6個半單位,正負誤差不超過10分鐘。再將工作分為兩大類:
第一類工作,中心工作(寫書、搞研究)和例行工作(看參考書、做筆記、寫信)。
第二類工作,學術報告、講課、開學術討論會、看文藝作品等,不屬于直接科研工作的活動。
柳比歇夫每晚臨睡前,計算今日所花的時間,每天只合計第一類工作的時間,然后再把一個月的加起來,以進行月結算和年度總結。
統(tǒng)計的價值和意義在于總結,總結好了,才能更好地計劃。
柳比歇夫認為,計劃就是挑選時間、規(guī)定節(jié)律使一切各得其所——即如何安排時間。這必須依靠經常的計算和檢查。沒有計算的計劃是盲目的計劃,應當學會計算一切時間。
月計劃和年度計劃要依靠過去的經驗。比如,從過去的時間開銷記錄看,你看20~30頁書需要1小時,在計劃要讀同一類的某本書的時候,就可以依照自己的這個速度來計算和預留看完這本書的時間,可以更理性的完成自己的閱讀任務。
我打印出自制的excel表格來進行每天的時間統(tǒng)計,每一周輸入到月版的電子excel進行月總結,再進行計算分析,合理規(guī)劃自己的下個月計劃。接著是半年總結和年度總結,都是依靠自己的“事件-時間日志”。
三,柳比歇夫的讀書時間安排
柳比歇夫一天之內是如此安排讀書的:清早,頭腦清醒,看嚴肅的書,如數(shù)學、哲學等,鉆研一個半到兩個小時,再看比較輕松的讀物,如歷史、生物學等,腦子累了就看文藝作品。
柳比歇夫的讀書方法是:
大部分學術著作都做了摘要,分析研究,所有的摘要和評論都規(guī)矩地裝訂成冊,只要翻下提要就可以記起某本書中需要的東西。所有看過的東西都要仔細研究,不大了解的新東西盡量做摘要,比較重要的書盡量寫份評論性的簡介。
于是,柳比歇夫生前發(fā)表了70來部學術著作。其中有分散分析、生物分類學、昆蟲學方面的經典著作;這些著作在國外廣為翻譯出版。各種各樣的論文和專著,他一共寫了500多印張,相當于1萬2千5百張打字稿。即使以專業(yè)作家而論,這也是個龐大的數(shù)字。
柳比歇夫推薦在路上看書,他認為好處有二,一是你會感覺不到路途的不便,很容易將就;再是神經系統(tǒng)的狀況比在其他條件下良好。
目前,只實踐在坐高鐵的時候看書,真的注意力集中,閱讀速度也提高了,長時間的路途不再無聊了。
非常簡單的時間統(tǒng)計法,簡單到你只需要找到自己趁手的工具去記錄時間開銷,完成自己的“事件-時間日志”,堅持每天統(tǒng)計、每月總結、下月計劃調整和年度總結再計劃,你也可以完成自己想一生堅持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