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比歇夫,56年記錄時間。
俄,格拉寧
推薦閱讀指數:※※※
閱讀時間:2h 07min
筆記時間:1h
2017.11.19
1.哪一天都是一篇短短的明細賬,記著當天干過的事,注明用了幾個鐘頭幾分鐘,還注了些莫名其妙的數字。我看看戰前的日記,也如出一轍。沒有記敘,沒有細節,沒有思考——一般構成日記中心內容的那些東西一概不見。
2.我發現,每個月到月底他都要做小結,畫了一些圖,列了一些表。到年終,又根據每月小結做一份年度總結,列出一覽表。
3.晚上臨睡前,他坐下來計算,他都把時間花在什么上了,花了多少,最后算出基本工作消耗的時間。似乎再簡單也沒有了。可是馬上又產生了問題:什么是基本工作?基本工作以外的時間為什么也要計算,而且又是那么詳細?這種工時標定到底有什么用?日程表里那些0.5和1.0的數字代表什么?
4.他無休無止地進行自我工時標定。任何活動——休息、看報、散步,他都記下時間,多少小時多少分鐘。
5.不管怎么樣,從1916年到1972年他去世的那一天,56年如一日,柳比歇夫一絲不茍地記下了他的時間支出。
6.能夠下定決心做這種分析的,確實寥寥無幾。做這樣的分析,比做懺悔需要更大的精神力量。
精神力量這個詞形容的一點沒錯,這周是我記錄時間的第三周,我得精準掌握時間,完成一件事就記錄,稍微耽擱超過一下午就不記得到底具體是哪個時間點了。
7.他非但自己動手每天統計,還親自做結算,詳細到了無情的地步,什么也不隱瞞,什么也不縮小。不僅如此,他還擬訂計劃,預先安排好下一個月的時間,安排好每一個小時。一句話,他的時間統計方法本身就需要花費相當多的時間。人們不禁要問:“為了什么要這樣干?自愿去做這項苦工,拿它來折磨自己,有什么意思呢
統計方法本身要花很多時間,每次我打開app 回想時間記錄,大概一天記錄10多次,一次2分鐘都20分鐘呢!曾經看過一個報道,我們一生花費在擠牙膏的時間是三天,于是我傻乎乎的認為以后買牙膏要買成揭蓋式代替旋鈕式就能節省時間。然而~24小時對于一個旋鈕東西來說太大了……好像并沒什么用
8.通過時間統計法,柳比歇夫能準確估算出完成一項任務所需的時間,從而合理安排工作計劃。
9.柳比歇夫當時只承認文學是學好外語的一種工具:《安娜·卡列尼娜》,他看的是德文版,“因為譯文要比原文易懂”。
所以我要大量的閱讀外國名著,打雞血
10.需要好多年才能懂得,最好不是去震驚世界,而是要像易卜生所說的,生活在世界上。
11.人不能老是每天工作十四五個小時,應當正確利用工作時間,從時間中去找時間。
12.應當學會不受周圍環境的干擾,用在工作上的3個小時應當是真正做工作的3個小時,不想不相干的事,不聽同事的談話,不聽鈴聲和笑聲,也不聽收音機……
13.這份年度總結中可以了解到看了多少書,都是什么書;各國文字的文藝作品看了多少頁。一年竟看了9000頁,共用247小時。
這一年寫了552頁學術著作,其中有152頁付印出版。
“娛樂——65次”,接著是一張清單,列舉了看過的戲和電影、聽過的音樂會、參觀過的展覽會
游泳43次,同朋友、學生交往——151小時,最欣賞哪幾部影片……
我看到這里是驚呆了,amazing?what?看一本書不僅要記錄用了多久?還要記錄看了多長時間?還要記錄娛樂的 次數以及種類?甚至還要記錄和朋友交往的時間?簡直就是縮放版本的人生影響。看到這里我是震驚的,好像腦思維被打開擴大了。
14.時間統計好當然是好,可是對不起,這到底有什么用呢?有做統計的時間,是否不如去干些實際的事呢?節約出來的時間是否浪費在這些總結上了呢?
? ? 我覺得總結非常有必要,前段時間對自己過去一年運動狀況和書單情況做了總結。以前一直糾結為什么我堅持運動體重還下去,看了我的總結,我總是一個月連續雞血三天,然后荒廢,可在我大腦里的印象只留下那些運動的時間,所以我不再糾結為啥瘦不下去而是重新制定長期可持續的計劃。筆記比大腦更可靠!
15.詳細的每月小結要耗費1.5到3個小時,統共才這些。再加上制訂下個月的計劃用1小時。合計是2.5到4個小時,而每個月的預算有300小時。1%,至多2%。
16.做年度總結,要求進行自我分析、自我研究:效率有什么變化,什么沒有完成,為什么……
17.眼淚無助于消弭痛苦,人要控制自己,越快越好;為死者哀慟——這是宗教感情的殘余;死者不能復生,哀慟有什么意思?
太過理性的人在這個社會會被誤認為冷血,畢竟我們是群居動物?
18.他的意志來自何處?他從哪兒汲取力量在一條孤獨的道路上走下去?他身上那種在風雨飄搖之中屹立不動的精神是怎么形成的?
19.除了時間統計法之外,他還有幾條守則:
a我不承擔必須完成的任務;
b我不接受緊急的任務;
c一累馬上停止工作去休息;
d睡得很多,10小時左右;
e把累人的工作同愉快的工作結合在一起。
20.凡是讀過的、看到的、聽見的,他都必定要去設法領悟。他仿佛是要把這一切都消化了,以充實他的人生觀。
無所祈求的愛,僅僅是想把自己學到的搞懂。并不想成為這方面專家,充實自己的人生觀而已。讀書有什么用?充實自己的人生觀而已,專業的文學家那么多,非專業的半路出家何必自討苦吃?。
看完這本書我最想先寫一些閑話而不是具體框架overview。
我發現最近讀書總結了一個問題:我以為我已經知道的事情,讀一遍原著發現事情不僅僅這么簡單。比如我已經在其他途徑了解到思維導圖,以為無非就是構建體系,一個一個小分支,不用再浪費時間看具體操作,結果我看完《思維導圖》我發現我大錯特錯。只有框架的導圖不叫做思維導圖,只能說是思維框架。
作者從大腦結構介紹what?why?之后又介紹how ?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認知體系后才導入這個概念,然后再教讀者具體的操作方式。而我之前從別處聽來的細微方式只是鳳毛菱角。學知識學工具一定要有整體思維,不能東拼西湊,拿到就做。
講回來今天這本書,關于時間記錄的方法我之前通過聽葉武濱老師的《時間管理的十堂課》了解到一個叫now then的軟件,并且截止目前已經操作了三周,自以為已經掌握這個技能。今天通過讀這本書發現又錯了。我知道的只是冰山一角。
本書大篇幅的都在講柳比歇夫的類似個人自傳,分析他的性格人格生活。其實這就是個概念導入的過程,當我們接受這個認知之后,了解到具體action,才能更好吸收。
就像學游泳,如果別人只是告訴你兩只手怎么劃水,兩只腳像青蛙一樣,然后你就撲通一聲跳下去,像狗刨一樣求生。導入概念就好比問我們為什么游泳?游泳的好處?以及慢慢的下水適應水溫。具體的操作當然有一部分是動作的講解,但更多的就是自我領悟。比如換氣。換氣不是說一個動作就能學會。
說回來,我以前只知道要記錄時間,可是我只記錄重要的事情,例如工作,例如讀書,但是我的類目也沒有分的那么清楚。
13.這份年度總結中可以了解到看了多少書,都是什么書;各國文字的文藝作品看了多少頁。一年竟看了9000頁,共用247小時。
這一年寫了552頁學術著作,其中有152頁付印出版。
“娛樂——65次”,接著是一張清單,列舉了看過的戲和電影、聽過的音樂會、參觀過的展覽會
游泳43次,同朋友、學生交往——151小時,最欣賞哪幾部影片……
我看到這段話大腦幾乎是震驚的。我不知道讀書還要記錄時間和頁數,娛樂也要記錄。
而且需要做月總結,年度總結。
而且要提前計劃做這件事的時間,之后再去對比分析。
可笑的是,我開始以為這本書叫做奇特的一生,奇特是個人呢~~~
真的是奇特的一生。
以至于我現在的心情都很激動,我迫不及待的想要探索更多的人生,越是珍惜時間的人越覺得自己還有很多的事情要做。而且干什么事都超級快,生怕浪費了時間。
但是這種狀態偶爾也要放松,就像有些人是不能理解,過度的自律似乎被看做一種變態的執拗。當然偶爾我也會什么都不做的浪費時間,畢竟蹦太久的神經容易崩潰。
但是,當一切養成習慣就好了。自制力的心理能量消耗有限,但是每次只增加一件事情,當這件事情成為習慣,就不會耗費心理能量時,再加入其他事情。這樣就能慢慢保持更多事情的自律。
最后總結本書
三個觀點:1、時間開銷日記? ? ? 2、計劃+總結? ? ? ? ? 3 、堅持
一句話:一個人用自己做實驗,記錄每天的時間開銷56年之久,時間管理實際是自我管理。
最后,我需要做的事情:
1、看過的書分類
2、每本書記錄看時間
3、提前計劃一件事需要多久。
4、看國外小說學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