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在圖書館借了一本書叫《思維的形狀》,算是近年來看的唯一本科幻小說。作者是美籍華裔劉宇昆,百度一下他的個人資料,來頭不小,是首位華裔“雨果獎”“星云獎”雙料作家。
不管這位作者得過什么獎,要打動讀者只能憑真本事——文章。東莞圖書館中這一批書嶄新少人借閱,無意中被我帶回家。一讀之下非常驚艷,一口氣讀完了里面的十一個短篇小故事, 印象最深刻的還是第一篇《思維的形狀》。
故事在遙遠的未來展開,人類流浪在星際間尋求棲息地,好不容易找到一顆合適居住的星球。這顆星球早有原住民——卡拉桑尼人,這是與人類完全不同的種族,生理構造、外表、語言、文化,截然不同。原住民長得像棵植物,沒有發聲器官,所有的交流是靠十六根手指的手勢(類似我們的手語),繁殖靠攝取同類基因自體分裂。
人類為了能夠與卡拉桑尼人和平共處,必須相互學習對方的語言,人類的語言學家發現兩個種族的語系完全不一樣,一個是靠音節交流,一個是靠手勢交流,因此鼓勵她的女兒薩拉跟卡拉桑尼人的小朋友一起玩:孩子們的大腦依然具有較強的可塑性,并沒有被人類長河所局限,在與卡拉桑尼人玩耍并成為朋友的同時,更容易學會像它們一樣思考,更有利于學習對方的語言。
在薩拉與卡拉桑尼人的友情日益深厚的同時,薩拉發現人類的音節語言無法完全概括手勢語言,手勢語言的細微變化更多時候只能意會,不能言傳——音節無法表達出所有的手勢。而人類跟卡拉桑尼人不同的文化令兩個種族之間的沖突日益激化:例如卡拉桑尼人以分食族人的尸體作為紀念和繼承,認為食用同伴的身體能讓對方的基因在自己身上延續。當它們把這個傳統沿用到人類身上時,人類看到和感受到的卻是惡意傷害和攻擊。兩個種族曾經嘗試溝通來解決爭端,卻再次因為不同的文化傳統,語言障礙而誤會重重,戰爭一觸即發。雙方不是沒努力過,而是我說我的,你聽你的,我表現我善意,你看到的卻是惡意,身處同一個世界,你的世界,卻跟我的世界完全不一樣。
抽離出故事情節,回到現實生活,人與人之間,不也是如此嗎?
所思所想,經過大腦處理后以一串音節符號的形式反饋給外界,接收方聽取音節符號,再通過自己的大腦回路翻譯后獲得信息。一來一去,多重處理,最初的含義跟接收到的意思很有可能謬之千里。
音節符號跟物體沒有必然聯系,多數是使用者約定俗成的含義。因此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相同的音節符號可能代表不同意義。記得有一次談起泡溫泉,一位東莞同事用白話對我說:有些地方的溫泉很“咸濕”。當時我就摸不清頭腦了,在廣東話“咸濕”代表好色、猥瑣(通常指男性)。后來才發現在東莞話中“咸濕”代表不干凈。他的本意是:有些溫泉不干凈。
每個人的生長環境、接受的教育、人生經歷、甚至大腦神經構造都各有不同,直接導致每個人的人生觀、世界觀,審美觀都不一樣。我們身處同一個世界,同一間屋子中,喝著一個茶壺泡出來的茶,說不定,你味蕾體驗到的味道,跟我體驗到的有差別,你眼中的世界,跟我的世界不一樣,當然,我心中所想,與你也不盡相同。
你的世界,我的世界,從來就不可能一樣,但并不妨礙我們一同喝茶聊天胡言亂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