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朋友圈發布了一個小調查,問了問圈里的寶爸寶媽們自己的寶寶是什么時候徹底擺脫紙尿褲的。大家的回答也是五花八門,有的一歲半左右就徹底擺脫紙尿褲了,也有的到了五六歲才擺脫。總結下來男孩普遍都比女孩子要晚一些,絕大部分小朋友在2-3歲左右完全不用紙尿褲了。小白馬目前也還在逐漸擺脫紙尿褲的過程中。
夏天是進行如廁訓練的最好時機。小朋友可以選擇在炎熱的夏天不穿紙尿褲光著小屁屁,順便可以認識下小馬桶先習慣習慣。小白馬最早也是在去年夏天一歲八個月左右,在很有耐心的外公的幫助下開始嘗試著使用小馬桶。平時我們也會和他講關于如廁訓練的繪本和看有關的動畫片。
目前,小白馬會學著繪本里的小朋友那樣向大人報告要上廁所。不過,僅限于白天除去午睡的時間。
當然,這個過程也會反復。小白馬也常常有“失誤” 的時候。
看到他這種主動承認的態度讓人也是哭笑不得。
有時也會表達的比較婉轉:
對于如廁訓練,還記得我原來是華師大學習心理學時,對老師講到弗洛伊德的理論印象深刻。0-1歲是寶寶的口欲期,希望用嘴來探索這個世界。到了1歲半到3歲左右,便是寶寶的肛門期了。也就是小白馬現在所處的時期,對大小便這項活動比較感興趣,喜歡坐馬桶。如果父母的要求能配合幼兒自己控制的能力,良好的習慣可以因而建立,從而使幼兒長大后具有創造性與高效率性。如果父母訓練過嚴,與兒童發生沖突,則會導致所謂的肛門性格:一種是肛門排放型性格,如表現為邋遢、浪費、無條理、放肆、兇暴等;另一種是肛門便秘型性格,如過分干凈、過分注意條理和小節、固執、小氣、忍耐等。因此,弗洛伊德特別強調父母應注意兒童大小便的訓練不宜過早、過嚴。
西方的育兒理念對如廁訓練多持寬容的態度,其實仔細想想也確實,沒有哪個人長大后不會上廁所的。這和學走路,學說話一樣是個自然而然的過程,也會有個體差異,有的人早些,有的人晚些。只要對寶寶加以合適的引導,都可以順利擺脫紙尿褲的。^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