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項脫離宋朝的一段隱秘:遼圣宗隆緒對李繼遷的收容拉攏
? ? ? ?文? ? 和運超
??????? 遼圣宗耶律隆緒繼位時年僅十二歲,確實起初還是個孩子,基本仰仗母親蕭綽,包括身邊韓德讓、耶律斜軫、耶律休哥、室昉、馬得臣等等一干文武賢臣。至少前十年左右,他基本是以學習為主,如前所述,在馬得臣的影響下,圣宗可說從小已經積累較多的中原儒學影響。
?????? 到了統和七年、八年左右,也就是遼軍挫敗宋軍最得力的雍熙北伐階段,遼軍威勢已經遠播四方。黨項、吐蕃等西邊部族已經深受震動,尤其當時的李繼遷為了對付宋軍,明確趁機遣使表達與遼朝的交好。當時很重要、也經常被后人忽視的一點,李繼遷正在此時率先被遼冊封為夏王,由此堅定了他要把握機遇棄宋自立的決心。
?????? 黨項部落早年獲得唐朝賜姓為李,擁有定難軍節度使頭銜,本來具有夏、銀、宥、綏一共四州地盤。后梁為安撫,一度封首領李仁福為隴西郡王,這個是有鑒于黨項部族此前活動于隴西到隴右的范圍,可得到李唐安置和任命,大體上是過去朔方郡的范圍,所以隨即后唐冊封李仁福改為朔方王。后周起初恢復新首領李彝殷為隴西郡王,隨后晉改為西平王(本來李仁福身故后是傳位給長子李彝超,但李彝超在位時間不長,后晉年間就病故)。
?????? 趙宋建立后,黨項李氏一直延續尊中原傳統是向宋朝臣屬和入貢的,李氏的活動也沒有超出原來的定難軍轄區,按說他們與漠北契丹就幾乎沒有什么官方交道。與他們有交集的還是黨項部族過去在河西地區的吐蕃、回鶻、吐渾,包括沙陀等部族。甚至早年他們僅有與契丹的一次交道還是敵對的,后晉出帝開運元年(944),首領李彝殷一度出兵幫后晉對付契丹(無非是后方襲擾牽制一下,緩解當時契丹不滿后晉石重貴的翻臉出兵討伐),后因功還被加授契丹西南面招討使。
????? 到宋太宗光義繼位后,當時定難軍先后有李光睿和李繼筠兩任節度使,李繼筠病故于太平興國五年(980),其弟李繼捧繼位,據說對家族內李繼遷等人無法控制,就上書朝廷表示愿意效法其他地方納土歸并入宋(指他們家族前去京師開封,效法吳越、南唐、后蜀、南平、南楚等各地世家首領的結局)。太宗光義大喜過望,接納了李繼捧一家,并賜名趙保忠。
當時李繼捧大約不到二十歲,論年紀和對族弟李繼遷滋生的野心,確實有過這種念頭。此前的兄長李繼筠比他也大不了多少,對宋軍收復河東,曾經加以支援,確實黨項對宋朝一向是臣屬姿態,而當時宋軍雄心勃勃大有混一天下的氣勢,所以,黨項部落不論部族本身還是占據的州縣,無須質疑其歷來是歸屬中原朝廷管轄的。
????? 問題就出在族弟李繼遷身上,他比李繼捧似乎還小一歲,他反而不肯聽從既為首領又為族兄的李繼捧安排整個家族歸宋。李繼遷的父親李光儼是李光睿的族弟,本來他與李光睿、李繼捧之間就隔了不止一層。李繼捧是有意歸并宋朝,趙宋方面又要求李氏整個部落親族悉數入宋,實際就根本不打算再讓有威望的黨項首領盤踞在定難軍轄區。這時候,年紀輕輕的李繼遷就很不滿,趁著宋軍還未深入,提前逃離定難軍,開始尋求其他偏遠部落勢力支持,重新設法立足。
????? 僅存的一些西夏史書稱李繼遷是往漠北方向逃跑,先招募散居的黨項部落,其實進展并不順利。本來這些散居族人對他一家沒有什么歸屬感,何況他才二十左右,實力單薄,也不看好他能夠有什么作為。但李繼遷靠拿出祖宗拓拔思忠的畫像哭訴,這樣才聚集了一些族人依附,然后走上對抗宋軍,要收復定難軍州縣的道路。
????? 不出意外,李繼遷起初的反抗行動也不見成效。他為了壯大力量,又朝河西活動,去爭取更多黨項部落歸附,結好南山諸部。兩三年后,自身力量確實得到很大發展,但是對定難軍諸州的爭奪,始終沒有太大的成績。正是這期間,李繼遷也知曉宋軍多次和漠北的契丹交戰(李繼遷單獨出逃收復黨項各部再與宋軍爭奪定難軍,恰為宋太宗雍熙年間,遼方面正好就是圣宗隆緒新立的統和初年),李繼遷開始調轉方向,尋求與契丹遼朝結盟。
????? 統和四年(986)六月,黨項幾支進攻銀州的人馬都遭遇敗績,甚至一些頭領投降宋軍,李繼遷非常受挫。其時,宋軍正在大舉進攻幽云地區,實際行動已經頗為失利,到七月,宋軍基本敗退。李繼遷趁機遣使向遼示好,遼方面當然也打探過宋軍周邊戰事,對李繼遷代表西部黨項部落的來投積極攏絡,遼朝率先就冊封李繼遷為定難軍節度使。
????? 得到遼方的支持和授命,李繼遷就繼續進攻定難軍。宋太宗趙光義聞知李繼遷改投遼人,就打算啟用歸順入宋的李繼捧來分化黨項部落。遼統和六年(宋端拱元年,988),李繼遷遣使向遼入貢繼續維持關系。
當得知李繼捧回到夏州以后,害怕屬下部落隨之離散,李繼遷很快親自入遼爭取契丹親貴的支持,并訴說得罪族兄的經過。當時圣宗、太后等都很明白,李繼遷的舉動就是一種平衡伎倆,許諾一些名頭無所謂,但不打算再給予什么實質性的利益。但李繼遷對爭取遼人卻堅持不懈,最終雙方以部落結盟習俗,將宗室耶律襄之女封義成公主嫁給李繼遷,然后以三千匹馬作為陪嫁給了黨項部落。
統和八年(宋淳化元年、990)四月,李繼遷與族兄李繼捧戰于夏州北面的安慶澤(夏州古時已屬于長城外,地形以荒漠為主,安慶澤在歷史上大體只出現這一次較為有名的事件,到底是哪里的河流水澤頗為神秘),李繼遷派破丑重遇貴至夏州詐降李繼捧。李繼遷率領部落攻城,破丑重遇貴在城中接應,李繼捧大敗(但并未得到夏州)。這一年十二月,遼進封李繼遷為夏王。
次年初,李繼遷再攻夏州,宋軍派兵來增援。李繼遷隨即調轉攻勢,于夏七月先占領銀、綏二州。有所收獲后,李繼遷采取緩兵之計,愿意與宋和好。宋無奈之下授給李繼遷“銀州觀察使”的封號,賜姓名趙保吉。但李繼遷仍然繼續與契丹結好,并聯結遼軍多次襲擊宋西北邊境。
統和十年(宋淳化三年、992)正月,李繼遷再次擺弄手段,說服此前降宋的族兄李繼捧也歸附遼朝(推測應該是可以像他一樣從兩頭拿好處),還建議李繼捧去遼請命入貢,如此大約可以拿到更多賞賜。其實,圣宗隆緒和承天太后已經聽聞李繼遷與宋有和解,感覺他居心叵測,就派遣西南招討使韓德威率兵持詔前去銀州詢問李繼遷。
韓德威是重臣韓德讓的五弟(僅小一歲),前面提過,當年韓匡嗣身故期間同樣曾被奪情啟用,一直坐鎮西南防范西部黨項等各部。承天太后曾授予寶劍,允許他便宜從事,足見器重和信任。對李繼遷的接納,本來就是韓德威在西面最先接到訴求,然后向圣宗、太后建議采納,表明如此大約能夠制衡宋人云云,甚至李繼遷與遼的結親據說也是韓德威的主意,以為通過和親可以鞏固黨項此后歸附遼朝。
萬萬沒有想到,這是遼人的一廂情愿。盡管當時李繼遷的自身實力尚弱,既要對付族兄李繼捧,又要在河西不斷壯大實力,還要設法周旋在遼宋兩大陣營之間,不被他們反殺。這樣一個危機重重的局面下,李繼遷居然摸爬滾打挺過來了,還慢慢壯大基業,足以令后人不得不佩服,他確實發揮超乎尋常的、卓越的縱橫捭闔之術,表現得八面玲瓏。韓德威親自引軍到銀州之后,李繼遷居然以西征為借口不見遼使。
韓德威大怒,縱兵大掠銀州之后撤回。這時,李繼遷還要緩和關系,黨項根本羽翼未豐,他不敢貿然就與遼宋同時作對。自從依附遼朝后,每一年的進貢之物都需要從河西部族強行征用,不僅物資迅速匱乏,且百姓顯然對其逐漸不滿,如此下去,李繼遷要想真正立足極為不利,他再次施展玲瓏手段謀求圖存。
當時宋人商販因受朝廷嚴令管控,無法前往西北貿易,李繼遷就上書宋太宗請求開放邊禁,還稱他們雖是“西戎”,可也是大宋之百姓,太宗光義被一頂大帽一扣,下詔允許雙方互市。
隨后,李繼遷因韓德威帶著遼軍大掠銀州,又反而上告圣宗和太后,表明他們沒有背棄大遼。遼方下詔允許李繼遷繼續歸附,于是再次遣使入遼上貢維持關系。
統和十三年(995)正月,這時候,西北黨項和遼的關系更進一步,韓德威率黨項勒浪嵬部首領馬尾等從振武軍(今屬內蒙古呼和浩特市一帶)進犯趙宋(史書特意記下這一天‘戊申日’是正月初一),鎮守府州多年的觀察使折御卿率輕騎邀擊之,大敗遼軍一萬多人于子河汊(又名紫河鎮,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爾縣境內紫河入黃河口處)。
這是折御卿生平最榮耀的一筆,他為名將折德扆之幼子,兄長折御勛,年紀與楊業相仿佛,推測嫁給楊業的折氏是其排行居次的姐姐。折御卿從太祖末年已經坐鎮府州,參加過宋軍收復河東的大戰,折御卿繼承了名將世家的赫赫威名。需要強調的是,麟州折家本也是黨項出身,所以麟州、府州毗鄰李氏之前坐擁的定難軍,就在西北黨項部落世代活動的范圍。而宋人正是采取他們習性相近,容易安撫籠絡之策,麟州折氏、綏州高氏均為黨項出身的武將世家。
而勒浪部族人,說來有點墻頭草。本來見李繼遷等依附遼,也跟著附遼,還追隨遼軍行動。但遼軍出擊失敗則反打一把,他們扮成宋軍府州兵躡其后,趁勢攻之,遼軍遭遇腹背受敵,勒浪部的反殺卻一并算在宋軍身上,死者十有六七。遼將陣亡二十余人,韓德威僅以身免,勒浪部反而取得大量戰利品,成為最大獲利者。由于勒浪部本身是不愿歸宋的,否則當初李繼捧納土率部入宋時早就聽從了,所以宋人只有放任他們歸去。
同年冬,韓德威得知府州守將折御卿病重,在李繼遷的慫恿下再次出擊府州。這一幕足見李繼遷的手腕,他的說辭是讓韓德威領遼軍一雪前恥,折御卿抱病出戰。韓德威的大軍聽得折御卿又大舉迎戰,一時有些停步不前。此時,折母曾派人想要把他接回家養病,折御卿已經奉命出發,對家人說:"世受國恩,邊寇未滅,御卿罪也。今臨敵棄士卒自便,不可,死于軍中乃其分也。為白太夫人,無念我,忠孝豈兩全!"言訖泣下。結果剛出城沒兩天就病死在軍營 年僅三十八歲,這一次沒有與遼軍正式交戰。而折御卿實際是為宋軍御邊和整訓練兵累死的。
因宋軍新喪大將,李繼遷果斷出擊收復綏、銀二州,然后上報太宗光義索要宥、夏等州。這些州縣不斷受到幾方你爭我奪,宋軍其實早已遷徙了大量百姓到宋的境內另行安置。李繼遷對此很不滿,他一度引軍另外去攻打慶州(今甘肅慶陽一帶)、靈州(今寧夏靈武一帶),順便掠奪人丁和物資。此后直到太宗光義駕崩,李繼遷仍背靠遼軍,不斷襲擾宋境,也一度打擊吐蕃在河西的勢力,為將來拓展河西而埋下伏筆。
但換一個角度看,黨項和契丹的關系,由于黨項本身與宋的紛爭,伴隨與遼的姻親結盟,確實不少黨項部落選擇依附遼人,在相對習慣的漠北邊地散居,生活上較為安寧。李繼遷為了縱橫遼宋之間,尤其為拿回定難軍地盤,不能兩頭作戰,對遼的一方相對態度緩和,而且他已經深知當時遼宋矛盾遠在他與宋人之上,他需要借重這一背景(也是韓德威每每會被其驅使的根源),反之,對于黨項百姓的遷居,李繼遷唯有暫時放任,而這一批黨項百姓卻成為后來元昊崛起后,他們與遼人矛盾的導火線。
由于在圣宗隆緒期間,遼宋之間的戰事同樣激烈,所以當取得澶淵之盟的和解后,圣宗才真正逐步停息大舉軍事活動,而大遼也以整頓內部和發展經濟人文為主,迎來盛世。當時塞外大量的部族地盤,所謂的經濟無非就是很傳統的商旅貿易,那么,西部與黨項、回鶻、吐蕃等等,尤其今天看來的絲綢之路顯得異常典型,遼與黨項共同清除回鶻、吐蕃的影響也便成了一致的目標。
?????? ?伴隨宋軍連連挫敗過后,遼軍聲威也遠播西域地區,不少過去對宋交好的邊疆部落也都紛紛與遼示好。像回鶻、于闐、師子、吐渾、阿薩蘭(就是位于高昌的西州回鶻部落,不同于前面的是指河西地區的回鶻)、室韋、包括東部女真等等一系列大大小小的部落都在這個節點被記載連續不斷地入遼朝貢,顯示大遼在東西各方部落的地位和聲望迅速提升。
??????? 不過,在眾多邊疆部落中,高麗是唯一一個遼軍早已下定決心要動武的,只不過由于遼軍重心一直在南面的宋人,后方行動始終有些不利,在圣宗前期的效果不太理想,到后期才真正深入高麗的軍事行動。
前期統和十一年(993),遼軍大張旗鼓挺進高麗,這是圣宗繼位之初就打算對付高麗的行動延續,當年曾因宋軍大舉來犯而半路叫停。不過這一次遼軍措施不當,這次雖然攻入高麗,客觀來說討伐不算很成功,但高麗畢竟受到驚嚇,很快選擇遣使請罪,然后在兩年中連連入貢,比如送一些鷹等特產,得到蕭綽和圣宗認可。統和十三年九月,遼方正式派出使者冊封高麗王治為王,幾年后統和十六年(998)又遣使冊封王誦為新的高麗王,多少標志著高麗已經基本成為臣服契丹的藩邦。
??????? 前面筆者也說了,在統和十年以后,圣宗隆緒已經二十多歲,實際隆緒已經開始要出面處理許多的事務。只不過重大的事務和軍務肯定是以承天太后蕭綽為主,接見各方使節,提倡科舉,一些民生事務,隆緒已經參與;統和十五年以后,推進開墾荒地多種植樹木,招募百姓開發耕種,讓各地賑濟貧苦百姓等等,事務更加繁多。
?????? 統和二十三、二十四年是重大轉折,太后蕭綽最后一件大事——對宋征伐以澶淵結盟為終局。表面是和談平局,實際無法否認契丹大遼的贏面更大,因為遼方得到宋人年年繳納的歲幣,至少是看得見的好處。統和二十三年(1005)十月,第一筆歲幣正式送到遼方。為此,圣宗隆緒在接下來的統和二十五年到二十六年,利用宋人歲幣營建了中京大定府(兩年就初步建成)。
后來譚其驤等學界前輩一般認為這是遼代后期的都城,當然,也有學者表示不能確定,畢竟契丹宗室親貴的習性還是保持著四季游牧,他們基本還是以捺缽行營宮帳為議事場所,這一傳統哪怕到末年天祚延禧都沒有變。遼人的幾大京師全都是在一些禮儀場所才體現都城的作用,中京大定府是圣宗隆緒的一大建樹,當然是有巨大的意義,但是否成為核心都城的定制,并沒有特別明顯的事例可以在后期幾代遼主中得到證明。
????? 這幾年里,隆緒已經三十多歲,承天太后在大功告成和上尊號以后基本放手讓隆緒完全主事,沒過兩年太后身故。圣宗隆緒親自主持的第一件軍務大事就是再次討伐高麗,此前冊封的王誦被臣下康肇所害,另外擁立其從兄王詢,如此作為讓大遼宗主感到不滿,隆緒就下令進軍討伐。
此事得到女真部落積極響應(高麗的這次變故本來就是女真方面告知契丹),稱獻出萬匹良馬請求從征,可能想從高麗得到好處。
????? 當時的遼軍自然也是處于巔峰實力,這一次出征就體現出強大的威勢,將領耶律敵魯、蕭排押作戰十分勇猛,最終圍困開京。實際高麗一面作戰,一面在不斷遣使求和,但遼軍沒有同意,直到圍困開京未能攻克,最終王詢逃奔羅州,遼軍于統和二十九年正月初一進入開京,動手焚毀城池。
與此同時,高麗的西京也受到遼軍攻打,守護比較頑固,一些后方地區仍然有反抗,一些被俘虜的使臣人員也在不斷表達求和意愿,圣宗隆緒不愿將戰事僵持,就同意請和,然后提前讓遼軍撤離高麗。
????? 王詢得到大遼退軍的消息后,這才返回開京,然后派出使者去圣宗身邊表示答謝。這時,圣宗要求王詢親自前來朝拜顯示誠意,王詢則以生病為由婉拒,如此遼方感覺王詢可能歸順之意不夠,又要求讓出江東六州。開泰二年(1013),遼方派耶律資忠(耶律行平)前往索取六州,高麗堅決不同意。
????? 這里有一個不容易被后人理解,顯得十分微妙的事情,為什么遼人會如此咄咄逼人,要向高麗索要六州地盤?這個概念如有一比,相當于遼人曾向宋人索要燕南故地,反之,其實也好比宋人向遼人索要幽云故地!在當時情形下都十分敏感,盡管說來都事出有因。
????? 高麗,雖然是一個由王氏新建的朝代,但名號還是地方都延續唐代的高句麗,高麗在混一半島各州縣的時候,當時中土遼與高麗之間的我們東北土地上居住的是什么人?女真!由于遼前期的經營重心一直是設法南進中原,對后方并沒有太多在意,且以安撫籠絡高麗為主,所以高麗卻趁機把一些女真部族和其生活的土地逐漸蠶食,這個舉動與當年高句麗在隋唐之際逐漸西進是一模一樣。為此,他們在鴨綠江以東到清川江之間,先后修筑了六座城池,分別是興化、龍州、通州、鐵州、龜州、郭州,是為江東六州!若查看高麗地圖,這六州的分布正好是從遼的東北部挺進高麗的主要通道(偏下方臨近渤海),更北面自然也以女真等更多邊疆部族為主(但不可否認,也有高麗人在慢慢朝北方活動,在后面的一百年里,其實高麗為擴大從半島深入北方的勢力范圍,確實挺進到了女真人中間,不斷擴建城堡,接下來就有了所謂東北九城的說法),而且可以想象當年基本是原始山林,還尚未開發。
高麗對這一片地方已經經營了幾十年,自然不會輕易舍棄。雙方矛盾漸漸升級,遼人在鴨綠江修浮橋并筑城江東,雙方不斷發生摩擦。這時,高麗調轉矛頭決心歸附趙宋,開泰四年(1015)扣押使節耶律資忠,然后派侍郎郭元赴宋朝貢告急,翌年郭元回來后停用圣宗的開泰年號,改用宋真宗大中祥符年號。
????? 趙宋雖然對高麗來附表示欣賞,但此時距離澶淵結盟才十年,對來之不易的相安無事十分看重,自然不可能如高麗所愿出兵救援。遼開泰七年(宋真宗天禧二年,1018)十二月,遼東平郡王蕭排押率稱十萬大軍征討高麗。王詢派姜邯贊、姜民瞻率兵二十萬迎戰。筆者感覺雙方人員數字都很夸大,不過,高麗史書稱當時修開京外城征用人力已達二十多萬,從修城的概念來說,事態緊迫,動員規模很大是很有根據。就此推斷,迎戰遼軍那也是萬分緊急狀況,假如高麗作戰人數能夠達二十萬左右,無疑也包含征用民間力量,單純兵力動員到二十萬不大可能,無非是過度渲染他們全力以赴的色彩。
翌年正月,蕭排押逼近開京,由于高麗方面防備嚴密,遼軍只在附近俘掠而還,于撤軍途中遭遇姜邯贊的打擊,高麗取得所謂龜州大捷。一戰而勝后,高麗見好就收,于遼開泰九年(宋真宗天禧四年,1020)二月派李作仁出使契丹,請稱藩納貢如故,跟著三月就釋放耶律資忠。
遼方面為了息事寧人,也放棄了對江東六州的索取和要求王詢親朝。兩年后,大遼派遣蕭懷禮冊封王詢為高麗王,高麗也恢復對契丹的臣服,并重新使用契丹年號。此后十年,王詢積極恢復高麗境內的經濟民生,實際表現頗有作為,最后王詢和圣宗耶律隆緒都死于同一年,也算是頗為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