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久未對這一階段反思了,一來生活無趣,二來沒什么輸入,也就無法反思與輸出。
近來在讀鄭也夫的《吾國教育病理》,加之一年一度的高考令整個國家都跟著緊張起來,因此,對教育有些關注。那便聊聊教育吧。
暫且不從大的方向入手,從我遇到的三個案例著手:
閑來無事,我接了三個學生的家教工作。由于是家教,與家長溝通的機會比較多,并且更容易接觸學生的家庭環境。而這三個學生,正好在不同程度上代表了國內不同階層的學生境遇。
案例一:T同學
T同學:這是我接到的第一個學生,一年級,性別男。性格十分文靜,話不多,乖巧聽話。跟T相處了一個多月,這個孩子有很強的自律性,一開始上課中規中矩。老師說什么他做什么。由于我的教學以尊重學生自我發展為主,因此在教學中我常運用游戲和溝通等方法激發學生。T同學游戲做多了,和我熟悉了,自然而然表現出了孩子氣的一面。時常會跟我流露出不敢在父母面前表現出的一面。
比如一次上課,我發覺T很不開心,對互動都心不在焉。我便停止了教學,問他發生了什么。
T同學弱弱地跟我說:“今天下雨,老師讓同學站在操場里,自己打傘。”
我:“你淋雨了,所以不開心嗎?”
他:“嗯,不要告訴爸爸!”
······
我在每次上完課后,都會將課程內容和T同學的表現發送在微信群里(群里有T的父母,助教,T和我)。幾次之后,T悄悄告訴我不希望我把上課的情況告訴父母。
家庭教育:T同學的家庭教育很到位,父母的學歷也很高,屬于典型的知識分子家庭,為其提供了很好的資源,課余為他報名了乒乓球和鋼琴特長班。雇了家庭教師(我)為他培訓英文口語,也有適當的娛樂時間。T的父母對T同學的各項要求都很合情合理,并非一貫的填鴨式教學。而是在尊重孩子的基礎上,適量添磚加瓦。
感受:T在父母面前是個很有韌性的孩子。父母為他提供優質的教育資源,并且使他養成了很強的自律性,能較好的完成學習任務,是一個讓人省心的孩子。
但T的情感表達在一定程度上被壓抑,有意識地做著父母面前的“乖孩子”。只要適當給他空間,孩子氣的一面立馬展現出來。
總的來說,T同學來自知識分子家庭,家教嚴謹,自帶儒雅氣質。學習和自控能力很強。但這個孩子時常心事滿滿,真實的一面需要耐心挖掘。
案例二:P同學
P同學:P是我接觸到的第二個學生。他是一個初一學生,性別男,學習成績很差,基礎為零,學習習慣不良,沒有自律性。愛讀網絡小說,愛看電視。目標不夠清晰,動力不足,注意力分散,沒法集中。性格上P同學屬于開朗一類,但深入接觸下來我發覺P同學情感被壓抑較多,極不自信,缺乏信念感。
家庭教育:P的父母經商,經常不在家,因此p的家庭教育不是很到位。幼時跟著父母常年輾轉各地,P同學的基礎教育非常差。目前母親非常苦惱他的成績,經常給他換補習學校,東學一點,西學一點。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同時,在沒有抓住重點養好學習習慣的情況下,P同學的母親還為P報了各種特長班,周末不僅輾轉于補習班,還忙著奔赴特長班。
感受:與p同學接觸下來,感覺這是個非常讓我棘手的孩子。他其實很聰明,同時也很會“裝”,老師及父母面前,他非常聽話。但是,一旦下了課回了家,便“原形畢露”。作業中有一項是他每天必須微信語音讀英文給我聽。 然而每天都必須要我催他,他才會慢悠悠地完成作業。 不僅如此,上課時經常不是忘帶作業就是帶錯作業。其實這些“小伎倆”我都明白。但我很不愿意利用父母的壓力威脅他學習。因此我一直在與這個孩子周旋,試圖與他拉進距離,建立聯系。一個月的“周旋”下來,身心俱疲。
我與他的母親接觸也很多,P同學的母親是一個繁忙的上班族,父親經商,經常不在家。父母文化程度不高,教育方法基本靠吼。從p的母親身上,我發現了p同學的問題所在。
首先,P的母親在情緒處理上,控制力很低,或者說她并未意識到應該在孩子面前控制自己的情緒。第一次課,去到P家,上課中途休息,P的母親就在孩子面前跟我吐了一大堆苦水。P很尷尬地回了房間。甚至到了上課的時間,P的母親依舊滔滔不絕。在p的成長過程中,p母親就這么一直向孩子輸送著焦慮等負面情緒。在別人面前議論自己的孩子從不回避。如此一來,P同學開始掩飾自己的真實想法,他從不會將自己的困惑告訴家長,遇見難題也不會問老師。因為,他得到的情感反饋一直都是負面的。
其次,在抓重點上,P的母親沒有一點重點意識。她只知道要不停地為孩子輸送知識,不管是書法,英語,舞蹈,數學只要孩子去上課就行。在她的想法中,沒有重點。這就造成了樣樣抓,卻什么都無所成的情況。 在發現P的學習習慣存在很大的問題后,我多次提醒P母親,成績是次要,首先要將P的行為習慣建立起來。但P母親依舊要求P每周輾轉于各種特長班,補習班。孩子的注意力集中不起來,也與此息息相關。
最后,P的母親沒有立場,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方面,p的母親缺乏自我立場。這家說這里好,便把P推進去。那家說那里好,又將p領過去。最近,P由于成績是在太差,她的母親準備轉校讓他復讀初一。選擇學校時,她問過我的意見。當時,她在高價進入市重點學校和私立住宿學校中猶豫不定。
重點學校是市數一數二的一所初中,教師負責,校風嚴謹,同學上進,若是能進去,自然是好的。而那所私立住宿學校我也曾了解過,廣告打得好,對外宣稱軍事化管理,卻在最基本的師資和升學率上打哈哈。與p的母親商討時,我發現她將p送入私立學校的愿望十分強烈。理由是她希望孩子能學會獨立。可笑的是,P連最基本的學習能力和自律能力都沒有樹立起來,家長又強行將他塞進私立學校訓練所謂的“獨立能力”·······很可能到最后芝麻和西瓜都丟了。
在之后的交涉中,我了解到,p母親之所以冒出一個訓練孩子“獨立能力”的想法來,是因為她有個朋友就職于該私立學校·······如此一般,我就全懂了。抓不住重點的p母親聽信了朋友的意見,無視孩子的基本學習能力和自控力,直接跳到獨立能力,魚與熊掌妄圖兼得。任憑我如何勸說她理性思考,她也鐵了心要優先培養p的獨立能力。
行吧,我也無話可說。
案例三:W同學
w同學:這是我最近接到的一個學生。八歲,二年級,性別男。首先這個小孩情商特別高,高得驚人,他懂得如何讓別人舒服地與他交流。面對自己的出錯,他會立馬找到一個合情合理的解釋。其次,他很會照顧對方的感受。在教學中我會詢問學生的意見,w同學總說“老師只要你開心,我就沒問題。” 在家長面前,w懂得如何表現能讓父母開心。另外,w的見識非常廣,我教他26個字母時,每說到一個字母,w都能聯想到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如我說到字母c,他便給我科普了“scp基金會”(一個有關于各種超自然現象、個體等等事件的系列作品。)說到P,他跟我說停車場的標志都是P(park)。說到字母Z,他問我為什么南航飛機的編號都是以z開頭······w同學的問題之多之復雜,常常把我也問得暈頭轉向。
W很喜歡玩電子游戲,但他不是瞎玩,而是記住了電子游戲中的大部分細節。比如每把槍的型號,縮寫字母的含義,課后他還繪聲繪色地給我描繪了和外國人玩游戲的細節·······
給w上一節課需要花的精力十分大,一方面要跟著他發散思維,一方面又要及時將孩子的思維拉回來。我給w上課的同時,他也在給我輸入他的知識。
家庭教育:在與w的家長交涉中,我意識到w的家庭條件十分富足。w誕生于前幾年的赴港生產潮流,自出生就是香港戶口。父親對他的教育十分看重,教學前主動要求閱讀我的教學計劃(這是大多家長沒有意識到的一點。)在基礎教育上,父母給他的自由空間很大,但是一點不含糊。值得注意的是,他與父母對話時,父母沒有刻意使用“小朋友用語”,而是平等交流。
感受:首先,w有著超乎同齡人的成熟,與他聊天時感覺不到他是個八歲的孩子。并且他明確告訴過我,不要將他當作小孩子看待。一次課后我準備獎勵他動物貼畫,(用動物貼畫哄小孩子時我屢試不爽的招兒),沒想到他一臉拒絕,禮貌地告訴我:“老師,你不用給我這些的,我已經不是小孩子了。” 我在尷尬之余,滿臉震驚。w希望別人將他視為大人,在許多方面展現出超乎同齡人的成熟。
其次,w的表達能力是十分厲害的,在父母面前,他踴躍表達自己的意見。而且,他知道如何表達能獲得父母和眾人的歡心。妥妥的一個“小人精”。按說許多孩子到了叛逆的年齡,有很多悄悄話是不與父母說的。但w相反,他不僅能表達,還能用使對方愉悅的方式說出來。這是這個小孩兒非常厲害的地方。
最后,說到w的學習能力,由于沒有接觸過英語,這個小孩語感差了一點,但是十分努力。學習起來比較輕松,理解能力也很強。奇怪的是,游戲中他的好勝心并不強。他更重視大人的反饋,不管是玩游戲,還是課堂表現,你在觀察他的同時,他其實也在觀察你。
每周末輾轉于三個小孩之間,讓我感觸很深。教學最輕松的是T同學,最累的是w同學,而p同學讓我最沒有辦法。我不只是教書,同時也在與三個完全不同的家庭交涉。在感受他們的家庭教育的同時,我也在不停回憶我接受的教育,以及反思我的教育觀。
由此,我開始思考兩個問題:
1、如今,一個孩子的教育成功與否,與父母所處階層是否有所關聯?
記得有一年,北京高考文科狀元說出了當今家長們的最大痛點:
“現在很多狀元,都是家里厲害,又有能力的人。我是中產家庭孩子,生在北京,在北京這種大城市能享受到的教育資源,決定了我在學習時能走很多捷徑。”
此話一出,立刻引起軒然大波。人們漸漸意識到,“寒門出貴子”的時代已然過時。在這個拼資源拼背景的時代,起點大不一樣,終點又怎能公平?
七八十年代的大學生很珍貴,畢業以后進入重要且高薪的崗位。由此完成了階層跨越。嘗到了甜頭或者看到了甜頭的后輩們也開始尋求通過教育完成人生蛻變。同時國家大力擴張教育,一時間人們對應試教育趨之若鶩。大眾失去了理性判斷,把孩子“砸”進去接受應試洗滌十來年先。
然而,原先通過教育走向上層的人數量已經飽和,占有優厚資源的后代子孫們在起跑線上已經甩了其他階層幾條街。階層越級越來越困難,常常出現寒門學子努力到達的終點,卻只是上層社會學子的起點。
近來讀到鄭也夫的《吾國教育病理》,作者從宏觀上作出了對現代教育弊端的分析。
在文中,作者表明教育的擴張在促進社會階層之間的流動上并不樂觀:
七八十年代之交的中國高等教育較好地促進了社會階層的流動。以后這一作用何以削弱了呢?因為生物世界的特征就是博弈。一個制度建立初始與其延續過程是大不相同的。初始時大家都天真無知地面對,其后則是精心策劃各自的策略,以求成為現存制度中的適者。大家都要策劃,當然是權勢階層更有辦法。這是人類社會的通則。中國的特色是,在博弈中,我們的政策缺乏彈性,幾乎沒有作出任何調整,且嚴重偏袒權勢階層。
鄭也夫提到,在家長們追求應試的現象中,應試只是中國教育的病象與癥狀,而軍備競賽才是病灶與病原。
一旦挑選人才的標準極大地倚重考試,考生、家長和學校就會將注意力聚焦于考生,從而將能力的培養,局限為考試能力的培養。
而這場競爭中的弱勢——底層文化程度不高的家庭,就會逐步陷入追求高等教育的怪圈。而背景強大文化程度高的家庭,卻能在利用應試教育的同時跳出這個怪圈。
一句話概括,即:父母的高度,決定了孩子的高度。
到如今,教育的成功與否,已不僅僅局限于占有的物質資源了,更多的是拼父母的資質與遠見。填鴨式教學早已過時,素質教育時代的到來與教育模式的停滯不前,使得階層流動越來越固化。
2、高考真的是現代中國選拔人才的唯一方式?
每年到高考月,網上就會瘋傳一種觀念:高考是人生最后的公平競爭。我國人口眾多,人才的挑選只能通過高考這單一方式來完成。
然而真的是這樣的嗎?
《吾國教育病理》一書中介紹了德國教育的分流制度。
1920年的德國法律規定:所有兒童接受四年的基礎教育,四年以后開始分流。覆蓋全民與分軌制的兩大特征導致德國教育在兩個層面收獲了巨大的效果。在第一層面上,其義務教育和職業教育,導致德國成為文盲率最低的國家,培訓出的優秀工人托舉起它的制造業。另一個層面,德國的大學和學術研究自20世紀初至“二戰”前,也幾乎是世界第一。
先說何為分軌制。
分軌制即指德國小學四年。四年后學生們分流到三種不同類型的中學:主體中學、實科中學、文科中學。
主體中學大部分畢業生畢業后接受職業培訓,沒拿到主體中學的畢業證書是很難找到職業培訓崗位的。而在德國沒有經過職業培訓是不能上崗的。換言之,“全部學徒工中的大部分人來自主體中學。”
實科中學又稱為“中間學校”,介于主體中學和文科中學之間的學校。學生可進可退,一方面畢業后可以接受職業教育,進入專業學校。另一方面成績較好的可以轉入文科中學,謀求上大學。
文科中學,也即“完全中學”,學生讀完10年級后進行考試,合格者得以進入文科中學高年級就讀。凡通過文科中學畢業考試者可直升大學。
而近年,德國又根據教育狀況實行了“綜合中學”,用以緩和三軌制的帶來的固化,讓各階層的子弟讀同樣的初中,以實現教育機會的平等,并消除階層間的社會隔閡。
綜合中學的創立,對分階層民眾晉升的欲望打通了道路,為底層提供了轉軌的可能。
從條理脈絡清晰的德國教育分軌制中,我們得以窺見,德國較好的為學子們提供了三條道路,將社會分流提早了許多年。中國教育中,人才的分流直到大學畢業才開始起作用。而德國的三軌制將學子定向分流,因材施教。即保證了人才培養的效率,也降低了教育成本。更重要的是,職業教育靈活地回應了經濟與社會的不斷變化的需要,回應了技術發展的新重點。
在國內,本科畢業后,大部分人找到了專業不對口的工作,從零開始學起。繼而給人一種錯覺:認為本科教育不過為一紙文憑。學校里教的與工作后學的根本不是一回事。本科教育與社會嚴重脫節。卻依舊有后繼千萬人為擠入高等學府而踏過高考獨木橋。大部分人即使知道本科教育的本質,也義無反顧地踏入這個怪圈。
當然,分軌制也有其許多弊端。但這樣的教育制度確實為緩解我國的“高考焦慮”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寫著寫著就寫大了,在柬一年的教學與如今做家教的經歷,在不同的孩子身上觀察到的不同特點,每一刻的新認知新輸入,都讓我反思,現行的教育制度,我們所能觸碰到的基礎的教育,是順行的法則還是逆行的悖論?
在做老師的時候,或許由于性格和不嚴謹的長相使我常能觸碰到學生們的困惑,親近的距離讓我更懂學生們的世界。然而,我也只能做一個無能為力的旁觀者。
就如同P同學,剛剛他失落地告訴我,媽媽最終還是帶他參加了私立寄宿學校的入學考試,并得到了入學資格。
底層父母最能耐的,大概就是將自己生養孩子的責任用金錢的方式推給教師和各大教育機構。以求得精神上的安慰。正是這意淫似的教育思維,將孩子一步步推進火坑。
心疼我的P同學三分鐘。
后記:
此文只是我在接觸學生中的一些感受。我承認,主觀性較強,并缺乏調查數據。
但不能因為無能為力就不去反思,就對存有爭議的東西全盤接受。
于我而言,教育并非單純的知識輸入,更多的是,理性思維的建立與感性認知的提升。
還記得曾讀過的《優秀的綿羊》一書中提到過:
真正的教育(即“博雅教育”)的首要責任是教會人類把自己以訛傳訛所形成的常識中解救出來,先要認清它,其次質疑它,最后以新的角度思考它,而不是被“常識”這匹蒙著眼睛的野馬拉著跑。
所以,好好想想看,我們所接受到的教育,在一定意義上,算不算一匹蒙著眼睛的“野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