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關于此劇,導演李安想要表達的思想應該是多方面的,但看完以后覺得最鮮明的主題應該是反戰,而表達的手法、營造的氛圍也是濃郁的撕裂感、分裂感。
? ? ? ?1.英雄(或是“英雄”)自身的分裂。從入伍動機而言,主角比利為了替姐姐報仇惹禍后,為逃避責任入伍服役,不是為了民族大義、家國情懷,無所謂信仰和使命,所以起始對戰爭的意義和殘酷,對英雄是沒有具體概念的,這從他初上戰場的迷茫感、慌張感能夠表現出來。但當在戰場上眼看著自己的戰友命懸一線,出于個人感情和職業本能,不顧個人安危沖上去解救,上演了一場近身肉搏,應該說,這是真實的生活和生死的考驗,也是真實的英雄。但是,當他們從戰場撤回國內以后,出于政治的需要、某種階層的需要、消費的需要,比利們被塑造或者說包裝成“受勛的英雄”,分裂由此開始。所以,球賽中場在放煙火,比利們腦子里勾起的確實真實戰場炮彈紛飛的記憶,廣場大屏幕里顯示的是接受膜拜的“受勛的英雄”,比利們卻因回想起戰場上蘑菇慘死的場景而淚流滿面。所以,正如比利所言,人們所贊揚的卻是自己一生中最慘痛的經歷!所以,比利明明不想重回戰場卻又不得不重回戰場,他說這或許是命中注定吧,何等無奈!
? ? ? ? 2.社會的分裂。 與我國社會英雄受到各階層人士(個別噴子除外)普遍尊崇關愛不同,片中比利們的遭遇則是冰火多重天。既有家里母親和姐姐態度的截然相反,也有球隊老板態度的外熱內冷、實則利用,而石油大亨的態度更直白“我們從頁巖層多采掘一些油氣,你們就不用再被派往戰場了”;既有菲珊等民眾對“受勛的英雄”的頂禮膜拜,也有部分球場觀眾、安保人員對大兵們的與己無關、不屑一顧甚至是拳腳相向。充分反映出美國社會對伊拉克戰爭包括其它戰爭認識和態度的分裂,實質上更多的是厭戰反戰!
? ? ?3.所謂的“拯救者”與“被拯救者”的分裂。球隊老板口口聲聲宣稱B班是德州、是美國的驕傲,代表著美國“正義力量”最終戰勝了“恐怖勢力”,稱作為美國人他從未如此驕傲!菲珊、比利母親等盲眾堅信自己的男友、兒子在為國家盡忠、為正義而戰,然而凱特在飯桌上的接連反問“伊拉克那邊情況因為你們而改善了嗎”“那邊的民主有改進了嗎”“你們找到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了嗎”卻令她母親拍桌怒喝,特別是伊拉克“陸軍上校”被美軍逮捕時,其兒子那雙清澈而又充滿仇恨的眼神更是令人難以忘懷。這就是美國所謂的“正義戰爭”!
? ? ? ?作為反戰題材,能讓觀眾從頭到尾感受到強烈的撕裂、分裂,我覺得突出了“反”字,達到了效果,是部好電影!
? ? ? ? ?聯想到美國近期大選暴露出的各種高層政治丑聞和社會分裂傾向,不由想說,國家雖大,好戰必亡!想我中華文明綿延數千年,靠的正是胸懷天下與人為善與人為伴,靠的正是和平之師文明之師威武之師!這就是我們的文化自信!
? ? ? ?一個國家如此,每個人都應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