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語
花開花落付行潦,
夢醒兩難寄客鄉(xiāng)。
惟恐晨露悲夜風(fēng),
不覺一年秋又涼。
注:無理可講,有人死犟。
人話
一
晨間,有小友問,為什么儒家一直堅持說人性本善?難道不知道人心譎詭人性多變嗎?
答曰:“疑罪從無”,任何人無需為自己的清白提供任何證明,是司法文明的標(biāo)志。同理,“性善論”是文化、道德實踐的文明特性。做學(xué)問可以扣兩端而竭,性善、性惡皆可向深處探究,落到實處落到行中則不可,需向美向善而求,如此而已。
此問答發(fā)于朋友圈,另生一問,曰:常葆善心,卻總被他人所傷,好心總是沒好報,讓人們怎么相信人性本善?多少罪犯因為證據(jù)不足而逍遙法外,這是不是文明必須承受之殤?
答曰:信人性本善而為惡所傷,智不足也,“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要有足夠的智慧讓那些不好的事物不會加諸我們身上,好人難做,好事難行,自來概莫如是。同理,罪犯一時僥幸逃脫,是世道的“智慧”不足,“文”還不夠“明”。
文明本質(zhì)上是一種選擇,我們選擇一種更好的生活狀態(tài),更優(yōu)雅更光明更坦蕩地活著,沒有什么比這一縷光更重要的,這是我們之所以成為人的第一步。
世道好,野獸也想修煉成人;世道惡,人都隨大流變成野獸。
二
有問,儒以文亂法,真的嗎?儒家不是最講規(guī)矩的嗎?這樣的評價是褒是貶?
答曰:我認(rèn)為是真的,也許有人會將之視為貶,我卻以之為極大的褒獎,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現(xiàn)在,有人會認(rèn)為“俠”是貶義嗎?儒家不僅講規(guī)矩,更講道理,合于理適于義的規(guī)矩稱為“禮”,可亂法卻不可悖禮。
先賢在人世間趟出一條路來,此后世人行于其上而渾然不覺,總得有一些人會跳起來,跳得高高地,去看看前面的路,看看路旁的荒野。這是件苦差事,風(fēng)險大,還常不為世人所理解,甚至排斥。
三
朋友勸我:“世道已然如此,你又何苦這么倔強?低個頭,服個軟,事兒不就過去了嗎?”
復(fù)之曰:讀書太多,伏案太久,頸椎硬化、腰椎僵直,病得太重了。
并非不知朋友們的關(guān)愛是真摯的,也并非對那些所謂的“理”一竅不通,只是經(jīng)常做了很長時間的心理建設(shè),想著就低個頭認(rèn)了吧,可是,臨了,還是低不下去。
四
讀書有害——無用強項令,風(fēng)雪行路人。
書讀入心,病入膏肓。
…………
縱有百“害”,我也愿勸人讀書,讀好書,讀圣賢書,因為那些書會告訴我們,我們是無罪的,我們可以挺直脊梁成為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