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運偏消。
清明涕送江邊望,千里東風一夢遙。
一帆風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園齊來拋閃。
恐哭損殘年,告爹娘:休把兒懸念。
自古窮通皆有定,離合豈無緣!
從今分兩地,各自保平安。
奴去也,莫牽連。
探春遠嫁,這是87版紅樓夢中相當經典,我曾多次看過一些片段卻始終不敢完整看完的情節。悲戚的場景配上陳力的歌聲,很難不讓人動容。昨天晚上終于完整的看完了這一集,感慨良多。
朝廷兵敗,南安王爺為了不讓自己的親人去和番,讓南安太妃去賈家選一個女孩收為義女前去和親。探春得知后,眼淚在眼眶中打轉,身體漸漸軟了下來,一旁的賈母、王夫人也暗自流淚,屈服于王權,賈家不得不忍痛割愛,探春是識大體的人,面對無法改變的定局,她也只能跪下,甘愿做太妃的義女,答應和親。
『六十三回“壽怡紅群芳開夜宴”,探春抽了一支簽,眾人看上面是一枝杏花,那紅字寫著“瑤池仙品”四字,詩云:日邊紅杏倚云栽。注云:得此簽者必得貴婿。李紈笑道:“我們家已有個王妃,難道你也是王妃不成?大喜!大喜!”又寫黛玉向探春笑道:“命中該招貴婿的,你是杏花,快喝了我們好喝”,探春笑道:“這是個什么,大嫂子順手給他一下子”,李紈笑道:“人家不得貴婿反挨打,我也不忍的。”』探春和親之事定下后,探春在房中寫詩,忽見桌上的一盒簽,便回想起當日怡紅院中的場景,如今想來,那只簽真是冥冥之中注定,一切似乎皆有定數。“必得貴婿”“王妃”在探春看來真是諷刺,冷笑一聲,卻不能任性不認命。
電視劇中處理最棒的我認為是對探春和趙姨娘的描寫。探春出發前走出院門,迎面而來趙姨娘和賈環,四目相對,淚眼汪汪,探春撲向趙姨娘,一聲撕心裂肺的“娘!”便化解了多年以來兩人的隔閡,不多言語,足感人肺腑。
后四十回高鶚的續寫仍延續了前八十回曹公對趙姨娘的扁平化描寫,我認為是不可取不真實的。曹雪芹塑造人物形象,正面人物如寶黛釵也有其缺點,反面人物如王熙鳳也有其可愛之處,前八十回中徹頭徹尾的壞人似乎只有趙姨娘和馬道婆二人,曾有紅學研究者認為,曹雪芹的童年時期家中一定有一個像趙姨娘一樣對曹雪芹不好的人。可是趙姨娘畢竟是探春的親生母親,她一定知道探春這一去意味著什么,不可能在自己親生女兒將要離去之時還小肚雞腸糾結于過去與探春的嫌隙。把一個母親寫到如此淺薄和無情,也不符合常情啊。
送別的場景場面宏大,掛滿城墻的紅綢,數不盡的陪嫁珍寶,大紅的喜字,可除了南安太妃,眾人臉上沒有一點歡喜的表情。趙姨娘哭得最為悲痛,幾次想越位沖到探春跟前,都被王熙鳳攔下,咬著手帕,無語凝噎。
得知探春遠嫁,寶玉的表現也讓人難忘。他拍著桌子,說道:“國家有難,滿朝文武都去干什么了?為何要一個弱女子去和番?”從此,走的走,散的散,去的去,曾經伊甸園般的大觀園再也不在了。
茫茫的大海,孤帆一只,探春不舍的回眸,絕望又無奈,老太太、大太太、太太、趙姨娘、大嫂子、璉二嫂子、寶玉,這將是最后一面了;不能來送別的眾姐妹們,與她們的歡樂時光,只能永遠鐫刻在大觀園中了。
奴去也,莫牽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