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最高冷的時期莫過于魏晉時期,那時候的玄學玄之又玄,文學藝術們家總帶著一股子傲氣。到底哪里來的資本如此高冷,哪里做得如此高深莫測。
一切源于大漢王朝威儀的崩塌,新的戰亂與頻繁的朝代更迭,一些知識分子逃避了時政的殘酷,而以放達的性情面對。被統治者左右的儒家思想被動搖,清淡家們的偶像般的舉止,清淡的言行更成為人們推崇的流行風向標。玄風大吹,人本為上。
一、玄風起
玄學主要流行于魏晉南北朝時期,當時的儒學開始衰落,盡管還有其它的哲學思想也流傳其間,但玄學依靠獨特的歷史背景,風勢強勁,一領風騷。作為主旋律的玄學思想也在當時創造了文化藝術上的巔峰。
人們對于腐朽政治的失望,對一世英才得不到施展的嘆息,促成了老莊思想的興起。當時的士族(富二代)的莊園經濟可以自給自足、多種經營,相對獨立,他們可以平等交談,自由聚會,人性論上要求“自然”;在政治上要求君主“無為”。
玄學重視人本,批判經學,玄學家感興趣的是“有”“無”、“名”“實”,講自然之道,他們消極避世,他們的人生價值與理想通過清淡家的個性發展顯得獨立于世。他們有道家的消極無為,蔑視禮法,也有對老莊學說的修正,同時玄學名士也把儒家的經典用老莊的精神作出解釋,它企圖使中國哲學在老莊思想基礎上把儒道兩大家結合起來極有意義的哲學嘗試。
二、時代必然
作為統治者在不同時期就要選擇適合的的思想學說對人們進行思想統治,物質統治與精神統治和諧統一之時,極權統治才能坐穩高臺。因此在動亂年代,法家思想便可以為統治者利用,規范暴動。大一統之時,道家的思想可以在統治初期與發休息,當元氣已復,儒家思想就成為統治者建設思想統治體系的重要砝碼,解釋現行制度的合理性,以規范人心。秦漢如是這般。
大漢王朝獨尊儒術,以仁、義、禮、智、信教化,規范人的思想行為,但隨著大漢王朝的崩塌,人們開始懷疑這樣的理念。社會的動亂給人們帶來的是以現行學說的失信,甚至以迷信之道也感懷疑。
經學內容空虛荒誕﹐絲毫無助于社會政治問題的解決除了野心家們沒有誰是愿意身處紛爭,朝不保夕,因此傳統的經典開始異化,在多個王朝迅速更迭的魏晉南北朝玄風盛行。
如馮友蘭所說“這是一個在政治、社會方面的黑暗世紀,悲觀主義極為流行。”玄學家們對政治的規避正合適這樣一個年代。
三、談幸福
莊子認為,順乎天是一切幸福和善的根源,順乎人是一切痛苦和惡的根源。天指自然,人指人為。
人在能夠充分而自由地發揮自然能力的時候,就很幸福。個人若能超越事物的差別,他就能享受絕對的自由和絕對的幸福。
向郭注在此做了解釋,它說:“物各有性,性各有極,皆如年知,……歷舉年知之大小,各信其一方,未有足以相傾者也。”這是一種相對幸福。而能夠超越萬物及其差別,對事物有更高層次的認識才能達到絕對幸福。
不論是哪一種幸福在道家和玄學中都強調順乎自然,幸福是發自內心的感受,是完全形而上的理想。超乎世俗外物,摒除貪念,無便是有,有幸福,有與宇宙的同一。幸福可以是得到一件衣服,但不是強求一件衣服而去得到。
四、論圣人
能夠達到絕對幸福的人,應該可以稱之為圣人了。道家的圣人是遠離世俗,是無情的,圣人高度理解萬物之性,所以他的心不受萬物變化的影響。像莊子妻子死了,卻鼓盆而歌。從現代人角度來看是存在的人,不真實的人,絕對的理想化的欺騙。
圣人之所以能夠被稱之為圣人,自有高于平常的聰明之處,玄學家們把圣人請下神壇,與凡人相近,走進現實,這是玄學家們的一個進步,是玄學家們追求的理想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