瑋蓮
叔本華說,“要么庸俗,要么孤獨。”孤獨到一定的程度方能敏于周遭變化,洞察世事人心。眼盲之人尤擅察覺物象的萌動,耳鈍之人常能領略聲音之細微,而當心靈可以免于繁雜的人情俗欲所擾時,自然能夠生發出某種超然的悟性和氣質。
活的純粹清澈的人都是孤獨的。
真正的文學藝術是與自己的抗爭,人是社會的產物,與社會,與世俗等的抗爭,歸根結底是與自己的思想,靈魂的抗爭,沒有孤獨不會有思想,沒有思想便沒有藝術。
讀蔣老師的《孤獨六講》,讓我再次感受到孤獨的美。在蔣勛先生的《孤獨六講》中有這樣一句話:“孤獨的同義詞是出走,從群體、類別、規范里走出去,需要對自我很誠實,也需要非常大的勇氣。”孤獨是一座花園,生命因孤獨而美麗。因為孤獨才去思考,才去探尋,有人尋得了讀書,有人尋得了旅行,有人尋得了藝術,有人尋得了慈悲,有人尋得了樂善好施……生命在尋找中有了自己的意義,沉思幻出生命之美……。我尋得了一座花園——蔣勛老師,尋得了世間的大美,大愛……
最近跟隨詩人、作家、畫家,美學大師蔣勛老師再次感受了吳哥的美,《紅樓夢》的美,孤獨的美,走進了莫高窟的文化,中國的美術史,徜徉在美的世界里,處處透著佛性禪意,那些懵懂模糊不清的認知,經老師一講,都是那樣的通俗易懂,那樣的生活化,那樣的接地氣。
世間若無泥沙,哪有水的清澈?我若一片坦蕩,世界便是清澈。放下執念,培育身邊的桃林……蔣老師講《桃花源記》被翻譯成多種文字,成為世界文學名篇,為什么?因為它沒有任何道理,只是一個故事,但這個故事把很多世界都打開了。它很有象征性。桃花林的水源也是我們生命活水的來源,那個小口正是我們生命中要打開的洞口。只是平時我們把這個洞堵塞住了,根本不看它。老師說“坦蕩得一如清水,就會看見美。”有人會說,那樣坦蕩的人,在這庸俗的塵世里如何生存,而蔣老師卻活成了美的化身。還有豐子愷老先生如歌,如畫,如禪的人生……我只是世間一微塵,我沒有蔣老師和豐老先生的胸襟和博學,至少我可以仰慕著先生們去生活,沐浴在他們的光輝里,葆有生命純粹的底色……
在《蔣勛說唐詩》一書里介紹了唐朝各個時期六位詩人及其作品。
“詩像一粒珍珠
唐代是詩的盛世
新繡羅裙兩面紅,一面獅子,一面龍
菩提薩埵與水到渠成
文學的內容與形式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
詩人的孤獨感
游牧民族的華麗
唐詩里的殘酷
俠的精神
唐朝是一場精神的戲”。
曹雪芹的十年紅樓為一夢,字字是血,是生命的覺醒,是對每個生命的尊重,妙玉的修行,劉姥姥的智慧,王熙鳳的眾星拱月,寶玉的重情,林黛玉純然的靈性等等,是女性的頌歌。一句“白茫茫大地一片真干凈”,不是結束,而是了然。
在《東漢春秋文化》中談了東漢庶民快樂生活的藝術,庶民的快樂是孩子般的純粹,勞動農忙之余,自編自演,載歌載舞的場景,再辛苦也不忘享受生命自在快樂的藝術,簡單的大美,自我的釋放。不同于文人官仕的藝術,快樂中總帶有隱隱的傷感,質樸簡單的快樂啊!
《漢鏡》中我情牽于一面鏡子,天地方圓,天為圓,地為方,一面鏡子見宇宙,人不過宇宙的微塵,生命之渺小。一面鏡子上的規矩,圓與方,鏡子的四方雕有左青龍,右白虎,南朱雀,北玄武,蘊含了東漢時期的政治文化藝術思想,觀鏡,觀己,觀宇宙,人人要遵守宇宙法則,體現的又是漢代藝術追求的是共性的東西,人人遵守,宣揚的是一種安穩。有的鏡子四周刻有:日有喜,宜酒食,常貴富,樂無事,處處體現著對生命的尊重,活,該是快樂的。
聽蔣老師講《金剛經》明白了“晨鐘暮鼓驚醒世間名利客,經聲佛號喚回苦海夢迷人。”誦經的意義就在于讓大腦里那些飛速運行的念頭停止下來,讓心定下來;止念,心定,即所謂“定生慧”吧。拜佛其實拜的不是佛,而是我們自己。當我們低下頭顱朝佛叩拜的時候,其實是在臣服于自己。當一個人可以完全臣服于自己,不再抗拒自己時,他便擁有了佛陀一樣的智慧了吧。愿我們擁有更多的愛和智慧,好好地愛身邊的人!愛一切有緣的人!愛萬物生靈!
走近蔣老師就走進了美,他是一個美的化身,宇宙、生命、佛學、哲學、美學……,再深奧難懂的文化經蔣老師的講解后都如聆聽家常一樣的質樸純真,所有的風土人情文化最后展現在眼前的就是一個大美,美的純粹,美的哲理,美出人生的態度和意義。從走進吳哥,莫高窟到紅樓夢,再到東漢春秋文化,唐詩宋詞……蔣老師給我的是一種精神的饕餮盛宴,活著如何踐行生的意義。
蔣勛老師的美,美在他的日常瑣碎,他的閱讀,他的文學,他的歷史,他的美術……他的人生感悟,他更多的東西,更多的作品,孤獨六講,吳哥窟之美,美的沉思,詩詞的解讀,《金剛經》的講解等,歲月中的一切都沉淀成了美,正是他的藝術人生喚醒著世人對美的感知,孕育著人性的美,傳承著這種美。他的作品和聲音引導著我們打開一個個心結,教會我們怎么生活……
孤獨給了我們獨立思考和行走的時空,探尋的過程中完善自己的心里路程,沉思幻出生命的花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