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閱讀原文 《斷舍離》
斷舍離和單純的掃除、收拾不一樣,并不是以“很可惜啊”、“還能用嗎”、“不能用了嗎”為考慮的重點,而是要自問“這個東西適合自己嗎”。換句話說,斷舍離的主角并不是物品,而是自己。這是一種以“物品和自己的關系”為核心,取舍選擇物品的技術。你要做到的思考方式并不是“這東西還能使,所以要留下來”, 而是“我要用,所以它很必要”。
斷舍離與一般的整理收納術最大的區別就在于,斷舍離并非絕對要以把房間弄干凈為目的,而是要通過收拾的過程了解并喜歡上真實的自己,實現自我肯定感。總而言之,斷舍離并不強求非得把房間收拾得規規矩矩一塵不染,或者即便如此,也會獲得額外的好處。
或者我們也可以這么說,斷舍離是一種不需要收拾的收拾法。不得不去收拾東西,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是因為那些東西是我們的敵人,是給我們帶來煩惱的根源。
但如果沒有那些東西存在,身邊留下的都是自己此時此刻正需要、正適合自己的東西,那情況就完全不一樣了。在這種情況下,身邊的東西就全是我們的戰友,讓我們能有一個愉悅舒暢的好心情。** 如果只是為了維持這種好心情,那自然就稱不上是收拾了。
先診斷出物品從你身上掠去了多少能量,然后通過篩選物品的行動,實現自我完善,這就是斷舍離的精髓。斷=斷絕不需要的東西,舍=舍棄多余的廢物,離=脫離對物品的執念。
【I】
WHAT:斷舍離是一種不需要收拾的收拾法。但它并非絕對要以把房間弄干凈為目的,而是要通過收拾的過程了解并喜歡上真實的自己,實現自我肯定感。斷舍離的主角并不是物品,而是自己。這是一種以“物品和自己的關系”為核心,取舍選擇物品的技術。你要做到的思考方式并不是“這東西還能使,所以要留下來”, 而是“我要用,所以它很必要”。斷=斷絕不需要的東西,舍=舍棄多余的廢物,離=脫離對物品的執念。
以整理家庭環境為例,家里的雜物越來越多,無非幾種:
1,有用的;2,沒用的;3,有價值的;4,期待產生價值的;
WHY:通過斷舍離,身邊留下的都是自己此時此刻正需要、正適合自己的東西,那情況就完全不一樣了。在這種情況下,身邊的東西就全是我們的戰友,讓我們能有一個愉悅舒暢的好心情。
HOW:先診斷出物品從你身上掠去了多少能量,然后通過篩選物品的行動,實現自我完善,這就是斷舍離的精髓。斷=斷絕不需要的東西,舍=舍棄多余的廢物,離=脫離對物品的執念。
【A1】聯系過去自己的經驗
回想之前,房間常常是亂亂的。不是不收拾,是不知從何處開始。媽媽說,我收拾一遍,和沒收拾并無二樣。想想也是,什么都舍得不得丟。
【A2】學會這個方法未來怎么做
整理家務,也是整理人生。
今后我計劃從以下幾點著手:
- 采購物品的時候,先問問自己,是不是必要,只買“現在需要”或者“未來必要的”;
- 計劃在3月27-4月1號這周做一次物品整理。
首先,給宿舍里自己的空間劃分區域。如學習區,書籍區,衣物區,電子設備雜物區等等,然后做好標識。
其次,把所有東西分類歸納。
第三,梳理個人價值觀。了解面對的這樣物品,是我需要的,還是我期待它有用,有價值?
第四,判斷,這件物品是否留下?
第五,把留下的放在設定區域,把舍棄的放到垃圾桶。
第六,整理完后,面對自己,探索內心的想法,是否破除了執念?
第七,總結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