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要想較好地完成班級主題,總會感覺十分費腦筋。這不,本次(3月第4周)的更文主題《虛實之間》,又讓我冥思苦想了近兩天時間,卻依然未得要領。
還好,今天早起打開簡書的時候,一位朋友在我留言后面的跟帖給我許多啟發。日前,有朋友記錄了自己與一對兒女吵架情況及事后的反思。我在她的文末置評:“不斷反思,一定會更好。”
今天早起的時候,我看到朋友的回復,她的留言卻是:又與孩子吵架了,很難過。
簡友的留言,好像有一絲亮光劃過,瞬間啟發了我:虛實之間,虛的是形式,實的有內容。就像日常生活中遇見的許多自然現象一樣,比如:晨霧,微風,花香等。它們有的能看見卻摸不到,有的看不見卻聞得到、感覺得到。
結合班級的主題,我就在想,那就寫一寫父母對子女的愛吧。愛,便是極具這虛與實的特質的。愛,對方能夠充分的感覺得到,卻又看不見摸不著!
我認為:父母愛子女,則當為之計長遠。
我們都知道,與長遠相對的則是眼前。面對長遠和眼前二者的選擇,往往也會像在魚和熊掌之間作選擇一樣,總會是難以兼顧的。
當孩子不遵守規則的時候,當孩子不講理撒潑的時候,當孩子挑戰自己權威的時候,父母總難站在旁觀者的角度,去冷靜而理性地分析,難免會著急上火、會生氣,甚至會說出一些不該說的話,做出一些不該做的事。然后,還會冠以“愛”的名義。
通常,這種事后,家長會首先反省自己,會為自己的言語行為而后悔、內疚、自責,也會覺得應該改變自己。不過,就我遇見的許多同事朋友,他們總還會在下一次“不聽話”時,依然故我。
對于此,我想說,那是因為有許多父母們,他們還未曾掌握“愛”的真諦!愛孩子,就當為之計長遠!
首先,我們不應該簡單地用“吵架”來描述與孩子們之間的“沖突”。要注意,這只是一個“沖突”。吵架有輸贏,而沖突需要一點點化解,我們可以在解決沖突的時候,加強對彼此的了解、理解,最終達到互相信任的結果。
之所以會有這么多沖突,那是因為:我們年齡經歷的差異,造成對事物道理的認知和理解有差距;我們在知識與經驗上的差異,造成對事情發展演進的判斷不同;孩子需要通過不斷地重復來建立文字、事物、語言、情感之間的聯系,他們還要通過不斷地試錯來強化自己的判斷與認知。而我們不用,至少不用在孩子的面前表現出來,如果父母能靜下心來審視自己,其實在與孩子相同年齡時,我們也在不斷地犯錯,不斷地惹自己的父母生氣到抓狂!
既然自己對問題的認識要比孩子更加深入,那么,我們就必須為愛而審視自己、改變自己,然后與孩子、家人們一起改變,一起經營溫馨和諧的家庭。
因為心中有愛,所以多大的困難也阻擋不了我們不斷學習、持續改進的步伐。為了愛,改變其實很簡單。
一是著眼孩子的長遠發展,擬訂一個需要共同遵守的規則,也許并不需要孩子們參與制定時的討論,但我們一定要考慮孩子的認知和需求。
二是以真心的愛對待孩子,不附加任何的條件,包括除去擬訂好的規則外,我們要正視孩子成長時的挑戰權威,要允許孩子們犯錯誤,要給他們足夠的時間成長。不能因為我們曾經歷過,知道前面有陷進,便企圖以愛的名義阻止他們進行自己的試錯。
三是要不斷地學習先進科學的育兒方法,自覺摒棄那些不正確的習得性經驗。曾經有人說過:有一種職業不需要學習,還會帶有與生俱來的權威。這一種職業,便是作孩子的父母。其實,這說法是不準確的。雖然很多人都沒上過如何做一個合格的父母這門課程,但是大家都會從自己的父母、長輩、身邊的同事朋友那里學到很多,有科學的,也有不科學的。只是我們要通過學習實踐不斷地驗證,自覺擯棄那些不正確的習得性經驗。
改變從自己開始,改變從現在開始,為了我們深愛著的孩子,因為我們感受最真切、認識最深刻,因為我們心中有大愛。自覺自愿地付出,真心地陪伴,用愛去引導孩子健康快樂成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