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思考與討論
上周我們閱讀并總結了中毒的父母和中毒的家庭給我們帶來的傷害以及傷害的影響,這算是最后一次回頭望我們傷痕累累的過去,現在,讓我們轉過頭來,開始看看自己的現在和未來。
我們從未獲得權利來選擇自己的家庭,因此原生家庭給我們帶來的傷痛無法避免,但這并不意味著這些傷痛就會一直如同烏云一樣籠罩著我們的人生。我們逐漸長大成人,有了離開家的自由,有了經濟獨立的可能,有了自己自由的大腦,所以一切從現在開始都是有可能的,都有改變的希望。
雖說不能一下子就消弭掉你的痛苦和傷害,但是可以讓原生家庭給我們的傷害停下來,并讓過去已經造成的傷害減到最小。我們不再是那個躲在房間里絕望地等待著有人來解救我們的孩子了,我們有著有力的四肢和敏銳的大腦,現在,我們會開始一場痊愈的旅行,全新的自尊和自信都在等待著我們。
那么心中那個過不去的坎到底該如何跨越過去呢?你可能會聽過原諒別人就是放過自己。作者對此又有什么意見呢?在這章里,我們會從心里那團不敢觸摸、不敢探究的情緒開始,逐漸討論我們能做點什么。
№2 不必原諒
在這一點上,我們信仰的宗教、哲學和詩篇都提倡:原諒。原諒是開始新人生的第一步,寬容是送給敵人的最好禮物。但是,為了心里更為坦然一些,改變自己的生活而去原諒我們的父母,是沒有必要,甚至是有點危險的。
首先,我們要弄清什么是「原諒」。原諒有兩層含義:放棄復仇的欲望;赦免負罪方的責任。對于放棄復仇的欲望當然是比較容易接受的,它的指向也更加積極。報復是一種正常但是負面的沖動行為,它使得一個人放棄自己的生活軌跡而陷入走火入魔的籌劃和妄想之中,一心打算通過還擊來疏解心頭之恨。雖然在短時間內通過報復,我們會獲得極大的快感,但是這只會為以后的矛盾繼續埋下種子,我們是無法安心生活的,必須要時時刻刻警惕報復的陰影帶給我們的后患,這無疑會消耗掉我們過多的精力和情感。從這層意義上來說,原諒是有著非常積極而健康的生活指向的。
而原諒的另一層含義就不那么容易鑒定它的性質了。無條件地赦免一個人的罪行,這種「以德報怨」的行為,其實是很難做到也不利于自己的身心健康的。許多人一開始打算與父母和過去和解的時候,默默對自己說:「我原諒我的父母了。」但是他們心里卻很難放下,每當中毒的父母傳給我們的毒素開始發作時,我們心中的憤怒和委屈涌上心頭,卻被「原諒」打壓下去,只能往肚子里咽。這種長期的負面情緒就像一個從高空落下的物體,本來是應該像皮球一樣重重地彈起,這個時候卻一股腦地砸到了地上,我們大地本身就需要承載全部的壓力和痛苦。
無條件地赦免一個人的罪行是不被提倡的。雖然千百年來我們都被灌輸要寬以待人、以德報怨,但是在筆者看來,這是一種懦弱的做法。為什么你要原諒一個小時候常常把你打得大聲痛哭,并且在你認識的人面前羞辱你的人呢?為什么你要原諒一個從小就控制著你的交友、學習、生活,等你成年后還依舊想控制你的戀愛與婚姻的人呢?如果這種事不發生在你身上,你會讓一個常年受到父親性騷擾的,好不容易長大的女孩子原諒她的父親,并且繼續和她的父親生活在一起嗎?你會讓一個從小罵孩子“你真是笨得像頭豬”“「我就不該把你生下來”的母親,繼續來迫害她已經成年了的兒子嗎?在筆者看來,你就應該站起來,大聲地痛罵他們,大膽地逃離他們。
№3 原諒的陷阱
原諒已經犯下的錯誤可以變得很危險,最危險的一點就是削弱你擺脫壓抑已久的情感的能力。如果我們從當下開始決定原諒我們的父母,那么在下一次父母留給我們的毒素發作的時候,我們便失去了解釋和宣泄的方向。在這種中毒的親子關系中,如果你不再去把自己的悲傷、憤怒宣泄給傷害你的人,那就只有落到自己身上來承受,這只會讓我們憎恨自己的無能為力。
有些受傷的人會抱著這樣不切實際的幻想:“只要我選擇了原諒,那么一切都可以重新開始,我和父母就會相親相愛并幸福地生活下去,一切過去都不再重要了。”但是這常常像一支麻醉劑,只能給我們帶來片刻的寧靜,很快我們就會發現,事情沒有解決,關系沒有改善,誰都沒有獲得重新開始的機會。
讓我們設想一下這樣的情況:如果你是一位從小受到父親性侵傷害的女性,你現在已經長大了,好不容易有了自己的家庭,這個時候你的父親想和你一起生活,希望你去贍養他,希望你原諒他,你會怎么做?也許你會說,好的,我原諒他了,我們可以繼續生活,我可以贍養他,給他生活費,關照他。
那我們再想想另一種情況: 如果你的好朋友是一位從小受到父親性侵傷害的女性,她現在已經長大了,好不容易有了自己的家庭,這個時候她父親想和她一起生活,希望她贍養他,希望她原諒他,你會給你的朋友什么樣的建議?這個時候你也許會大喊大叫起來:“他太對不起你了,你沒必要原諒他,你應該把他送進地獄!”
我們對于別人的不幸充滿正義,對自己的不幸卻忍痛吞咽下苦果,那么何必要對自己過于嚴苛呢?
我們有權利為自己遭遇的痛苦和不幸而生氣,也有權利因為沒有得到過自己渴望的父母的愛這一事實而感到悲傷,有權不再對自己遭遇的傷害輕描淡寫,我們不需要這種「原諒」,不需要「裝作什么事情都沒有發生過」,承認這一事實很難,也很痛苦,但我們也要承認自己傷痕累累的童年。
原諒不該發生在這場痊愈之路的開頭,而應該在目的地,只有父母向我們承認他們的錯誤,承擔責任并且悔改的時候才有意義。我們會因為一直不輕易原諒父母而不被救贖嗎?別擔心,我們的目的不是去「原諒」,而是為了得到情感和精神的寧靜和康復,避免本末倒置也是我們需要努力的地方。
№4 今日總結
今天我們開始了療愈之路的第一步,意識到我們可以「不必原諒」,也知道了為什么不必原諒。
關鍵詞:
療愈,原諒,陷阱
要點:
為了心里更為坦然一些,改變自己的生活而去原諒我們的父母,是沒有必要,甚至是有點危險的。
原諒有兩層含義:放棄復仇的欲望;赦免負罪方的責任。
雖然在短時間內通過報復,我們會獲得極大的快感,但是這只會為以后的矛盾繼續埋下種子,我們是無法安心生活的,必須要時時刻刻警惕報復的陰影帶給我們的后患,這無疑會消耗掉我們過多的精力和情感。
無條件地赦免一個人的罪行,這種「以德報怨」的行為,其實是很難做到也不利于自己的身心健康的。
這種長期的負面情緒就像一個從高空落下的物體,本來是應該像皮球一樣重重地彈起,這個時候卻一股腦地砸到了地上,我們大地本身就需要承載全部的壓力和痛苦。
在這種中毒的親子關系中,如果你不再去把自己的悲傷、憤怒宣泄給傷害你的人,那就只有落到自己身上來承受,這只會讓我們憎恨自己的無能為力。
我們對于別人的不幸充滿正義,對自己的不幸卻忍痛吞咽下苦果,那么何必要對自己過于嚴苛呢?
我們有權利為自己遭遇的痛苦和不幸而生氣,也有權利因為沒有得到過自己渴望的父母的愛這一事實而感到悲傷,有權不再對自己遭遇的傷害輕描淡寫,我們不需要這種「原諒」,不需要「裝作什么事情都沒有發生過」,承認這一事實很難,也很痛苦,但我們也要承認自己傷痕累累的童年。
我們的目的不是去「原諒」,而是為了得到情感和精神的寧靜和康復。
思考與討論:
想一件父母曾對你做過的傷害性的事情,你的感受是如何的?你對于是否要原諒父母是怎么看的?再想一件發生在別人身上的類似的事情,你對于這件事的態度又是如何?有什么區別嗎?
№5 思考與討論
上周我們了解了家庭和家庭體系是怎么一回事兒,以及究竟在家庭體系里每個人是如何聯結和互相影響的。如果捫心自問,“你是否擁有自己獨立的思想和情感,并且完全不用考慮父母對你的希冀和期待嗎?”我想很少會有人這么明確地回答:“是的,我完全不受影響。”在所有的家庭里,健康的或者不健康的,一定關系的聯結和影響都是正常的,只不過在中毒的家庭里,這種影響是咄咄逼人甚至是失控的。
在這些中毒的家庭里,子女與父母的糾纏大致分為兩種情況:子女為了安撫父母而不斷讓步;子女雖然對父母不斷做出激烈的反應,但是仍然受到父母的影響。這兩種相處模式從本質上都是一樣的,即我們的父母在家庭里授予我們的觀念不僅有毒,而且影響持久深遠。
先想一想這個問題:你最近一次和父母吵架的前因后果是怎樣的?
№6「觀念」與「情緒」的聯系
大家可以檢視一下表中的這些觀念,看看哪些符合你自己的情況:
這些話都是從許多父母與子女相處模式中提煉出來的,盡管有些難以接受,但是如果你發現有四條或四條以上都適用于你的話,就說明你在被這些不健康的中毒觀念所困擾。
以筆者為例,我的母親不算一個強勢的女性,但是我一直都被要求回家工作以及留在他們的身邊,這與我自己渴望自由,去國外讀博,以及希望去世界各地了解見聞的愿望都是不一致的。我很早就意識到,如果我開始一步步地放棄自己選擇的權利和自由,到最后我會置自己于憎恨自己,也憎恨家庭的地步。如果你一生中的重大決定都是依據父母會如何想的,那么到最后你也會失去自己的自由之地。
在這里并不是說我們的父母的情緒不重要,也不是說我們要選擇父母反應更小的決定,既然我們在一個家庭里彼此聯結,那產生各種各樣的反應和情緒變動也很正常,但是這并不意味我們需要為這些情緒負責。如果你做了不殘忍也不傷人的事情,只是選擇了自己想去的大學,想嫁/娶的人,想去的城市或國家,父母感到有情緒波動是很正常的,我們可以坦誠地說:“讓你感到難過我很抱歉”,但是如何去改善和收拾情緒就不是我們需要承擔的責任了,我們的父母也是成年人,也有對自己的情緒負責和改善的能力和義務。
同時,這些錯誤的觀念,也帶給我們很多痛苦的情緒。在我們和父母的相處過程中,因為觸發了內心深處的觀念,才會有相應的情緒,雖然我們自己可能察覺不到這點。作者概括了四種最主要的:內疚、傷心、憤怒和恐懼。讓我們來看看下面這個表格中的話,是否符合你的情況。
除此之外,你也可以把沒有提及的感覺加上去,包括一些生理上的反應。因為當我們沒辦法或不想用語言說的時候,身體會替我們表達出來,比如頭痛、胃痛、疲勞、睡眠障礙等。
錯誤觀念和痛苦情緒的聯系在哪里呢?請在每種感情后添上「因為」二字,在「因為」后添上某種觀念。例如「當我辜負了父母的期望時我感到內疚,因為讓他們高興是我的責任」。這樣你會發現自己隱藏的邏輯和想法是多么荒謬,一旦你開始這種練習,你就能控制自己的感情了。
先入為主的觀念,總是在我們做每一個決定的時候影響著我們,到底是「我不應該做任何父母不高興的事情」比較重要,還是「如果我這次聽了父母的話,我會很后悔我放棄了真愛」比較重要?一旦我們厘清了是否是觀念以及什么樣的觀念在影響我們,我們表現出來的情緒究竟來源于哪里,這時候做決定就會清晰得多。
在前面我們也讀到了,和父母糾纏不清的孩子分為兩種,百依百順型和對抗型,我們依然一起來審視一下表格中的行為:
同樣的,如果你發現你的情況符合兩條或以上的話,那么你和父母仍然是互相糾纏在一起的。我們也容易認清順從型孩子的生活因為父母的過度影響而舉步維艱,但是對抗型就不那么容易分辨了,對抗型的孩子看起來已經擺脫了父母的束縛和控制,但是由于情緒的激烈程度,對于父母的反應的重復性和期待性,以及行為還是主要針對父母而非出于自己的本愿都表明,對抗型的孩子和父母之間千絲萬縷的糾纏關系仍然無法被斬斷。
我們逐漸探索了自己的觀念、自己的情緒,還有自己和父母的相處模式,療愈的路上可能存在的東西我們才剛剛探索清楚。我們無法期待一夜就能改變父母,改變自己的生活模式,只能從當下開始,逐漸拋棄掉那些束縛我們和作踐自己的觀念,讓真實的自己破繭而出。
№8 維持情感的完整性
無論是順從型還是對抗型的與父母相處的模式,都表明我們真實的情感被扭曲和吞噬掉了一部分,造成的結果是真實的自我都變得模糊。現在,我們最重要的就是開始正視自己真正的情感,做到情感上的獨立。
情感上的獨立不是讓你與自己的家庭徹底割裂開來,畢竟我們的家庭體系甚至社會體系都是一個互相影響和聯結的網絡,沒有人能擺脫這個網絡而單獨存在,多多少少都會有一定的情感依存。情感上的獨立是你真正理解并且接受自己的情緒,忠于自己,成為自己,這樣自己不僅獨立了,也和家庭有了健康的聯結,并且使父母也成為了他們自己。
我們也許可以這樣定義:當你拋開了父母或其他人想強加給你的觀念、情感和行為,可以不受約束地選擇自己的觀念、情感和行為時,那你就算開始正視自己的情感,并且開始「自我界定」。當你在做自己想做的決定時,父母也許會產生一些不快和負面反應,如果你也能忍受這些負面反應,不急于為了他們而改變自己的時候,那你就開始變得完整了。
№9 「自私」不是貶義詞
每當我們反抗父母時,最常聽到的一句話可能是:“你怎么這么自私!”「自私」這個詞語被這樣使用過太多遍,以至于我們聽到這個詞的時候都想奮力抵賴自己「自私」的一面了,在筆者看來,「自私」不是個貶義詞,它很中性。
我們可以看看下面兩種情況:
安和她的母親兩個人相濡以沫地生活了十幾年,等安長大以后,有一天她一聲招呼都不打地搬走了,她嫁給了一個中產階級男人,開始住進大房子,變成了一個快活的女人。
安和她的母親兩個人相濡以沫地生活了十幾年,等安長大以后,她想要嫁給一個她愛的中產階級男人,雖然母親反對,她仍然嫁給了他,并且搬進了大房子,安邀請母親一起來住,但是她的母親拒絕了,安也不再強求,她現在是一個快活的女人。
這兩種情況,其實都是「自私」。在第一種情況里,安一下子拋棄了和她相濡以沫十幾年的母親,并且毫不考慮母親的情況就開始了自己的生活,仿佛母親不存在一樣;在第二種情況里,安雖然沒有聽從母親的話,但是仍然有考慮和顧及她,甚至也邀請了她的母親前來同住。我們會說這兩種行為都是自私的,但是第一種情況才是我們需要批判的「自私」,第二種情況,我們會說,安忠于了自己的愿望和想法,她已經做了她應該做的事情,這樣不僅尊重了她的母親,并且更重要的是尊重了她自己,剩下的則是她母親需要處理的情緒了。
№10 善用小技巧應對糾紛
(一)不急于反駁。
每當父母和我們產生糾紛的時候,他們總是很喜歡給我們下一些定義,“你真自私”“我把你養這么大,你竟然這么對我”“你太不孝順了,我真傷心”。聽到這些令人傷心的話語,我們難免都會感到難受,但是這種難受的情緒對急于給我們下定義的父母是沒有用的,應對沒有理由的批評,馬上去反駁只會讓他們感到我們更加「自私自利」「不聽話」。
可以試著練習下面的一些話:
是的,你當然會感到很難過。
我很抱歉讓你這么想。
我很遺憾讓你這么生氣/失望。
你說吧,我在聽著呢。
我覺得很對不起,但是我堅持我的想法。
你能找出上面這些話的共同點嗎?其實這些話都在描述各種各樣的情緒而非單純地給人「下定義」。「下定義」是一種低效而惡劣的吵架形式,「你真自私」「不聽話」就是給一個人定性,把一個單一事件上升到了經常發生的事情,甚至把單一事件上升到了個人品質層面上,這顯然是一種指向對方的、攻擊性的、單純表達自己負面感受的話。很多時候,我們以為我們說的是事實,但其實都已經經過了評判的渲染。而真正的、客觀的、真誠的表達包含:描述事件的狀況、描述「我」的感受、客觀描述可能造成的后果。
(二)表明立場。
我們需要明白我們做事的邊界在哪里,也許因為童年時期的過度的家庭責任感,我們承擔了過多的責任,這個時候就是該卸下責任,明白我們最遠只能走到哪里的時候了。
表明立場即表明自己可以做什么,愿意做什么,不愿意做什么,哪些事情可以商量,哪些事情不可以商量,這樣一來,可以明確自己的想法和觀念,明白哪些事情對我們才是重要的。比如上面安的例子,她對母親拒絕自己的結婚對象其實有三種立場:不去詢問母親,和她愛的人結婚;詢問母親,在明白自己的真正心意后選擇是否結婚;詢問母親,并且聽母親的話不結婚。安表明了立場,她問過了母親,讓她的母親明白她還是在乎自己的家人的,但是她同樣在乎自己的愛人和自己的心意,最終選擇了和愛的人結婚。
這些小的技巧都可以慢慢地嘗試,你可以先從小事做起,然后再在大的決定面前表明自己對父母的態度和立場,當你表明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明確下來自己的意愿時,天平就開始向你傾斜,你和父母的關系就一定會產生變化。
№11 今日總結
今天我們閱讀了不少家庭里常見的錯誤觀念,以及提出了一些小的建議,如果你能按建議練習的話,將有助于家庭關系的改善。
關鍵詞:
觀念,情緒,自私
要點:
如果你一生中的重大決定都是依據父母會如何想的,那么到最后你也會失去自己最后的自由之地。
既然我們在一個家庭里彼此聯結,那產生各種各樣的反應和情緒變動就變得很自然也很正常,但是這并不意味我們需要為這些情緒負責。
錯誤的觀念,也帶給我們很多痛苦的情緒。在我們和父母的相處過程中,因為觸發了內心深處的觀念,才會有相應的情緒,雖然我們自己可能察覺不到這點。
一旦我們厘清了是否是觀念以及什么樣的觀念在影響我們,我們表現出來的情緒究竟來源于哪里,這時候做決定就會清晰得多。
對抗型就不那么容易分辨了,對抗型的孩子看起來已經擺脫了父母的束縛和控制,但是由于情緒的激烈程度,對于父母的反應的重復性和期待性,以及行為還是主要針對父母而非出于自己的本愿都表明,對抗型的孩子和父母之間千絲萬縷的糾纏關系仍然無法被斬斷。
情感上的獨立是你真正理解并且接受自己的情緒,忠于自己,成為自己,這樣自己不僅獨立了,也和家庭有了健康的聯結,并且使父母也成為了他們自己。
當你拋開了父母或其他人想強加給你的觀念、情感和行為,可以不受約束地選擇自己的觀念、情感和行為時,那你就算開始正視自己的情感,并且開始「自我界定」。
表明立場即表明自己可以做什么,愿意做什么,不愿意做什么,哪些事情可以商量,哪些事情不可以商量,這樣一來,可以明確自己的想法和觀念,明白哪些事情對我們才是重要的。
思考與討論:
現在重新想想你最近與父母的一次爭吵是為了什么?你的態度是什么?這個態度是基于你自己的心意還是父母的意愿?試試用書中的內容來重新梳理一下這件事情和你的態度。
№12 思考與討論
昨天我們開始去尋找那些隱含在我們情緒后的真正觀念,并正視和理解自己的情緒,但是這只是開頭。對于過去已經發生的事情,我們沒辦法改變,但這不是說過去就不重要了。我們需要對過去進行一次痛苦的剖析,去重新回憶童年,看看到底是誰應該對我們的痛苦負責。
不要小看這一次回溯,我們現在很多的痛苦都是因為過去太多虛假的事實被內化在了心里,控制了我們的現在,除非我們能實事求是地對自己的責任進行評估,否則我們將背著恥辱和自怨自艾的包袱繼續生活。
外界的幫助也是十分重要的,在我們回溯過去的時候,一個互助小組或者心理咨詢師會給你更多幫助,朋友或者伴侶可以給你鼓勵,你不是孤單的,也不需要孤單地進行這場療愈的旅行。
在今天的閱讀里,我們要了解我們童年的那些傷痛,那些我們過多的承擔究竟該誰來負責?我們是否也需要為現在的痛苦而責備自己呢?我們要如何排遣無處安放的憤怒和悲傷?
№13 他們沒有承擔責任
這本書的前半部分都在談論我們的父母是如何不負責任,但是在這里,再和我念一次:我的父母沒有承擔起他們應該承擔的責任,使我的童年因承擔過多責任而充滿痛苦。
是的,我們的父母沒有承擔起責任,但是放在童年的環境里看,你可能會說,“我的父母生病了”“我的父母有自己的煩惱呀”“他們是為了我好”之類的話。所以把責任歸咎于他們似乎顯得很不厚道。不得不承認,這樣的父母表面上看起來并沒有虐待你,因為他們有自己的煩惱、病痛和考慮,但是這是一種假仁假義的暴力,同樣也屬于情感的冷暴力,作為父母他們不夠關心我們,不夠體貼我們,無論是有心無力還是根本不關心,這都是標準的不稱職。
我們無論多大,內心都有一個小孩,這個小孩代表了我們的童年,代表我們脆弱而無助的一面,靜下心來,我們可以跟內心的孩子說說話,一起來練習閱讀完這些句子:
你不該為他們的不幸負責。
你不該為他們罵你難聽的話負責。
你不該為他們打你負責。
你不該為他們狠心或者嘲笑你負責。
你不該為他們忽視你或者不理你負責。
你不該為他們覺得自己不該被愛負責。
你不該為他們自己的難處而不管你負責。
你可以自由地描述這些句子,記住用「你不該為他們……負責」的句式。多熟讀幾次后,你可以把「他們」換成真正的責任人「我的父母」。讀這些句子也不一定會立刻奏效,但是這對于喚醒你內心深處的記憶和感受是有效的,通過多次練習,你的內心小孩會輕松很多,最終你會逐漸真正地承認:你不必為你的傷痛負責,是你的父母需要為你承擔太多責任感到痛苦而負責,然而他們并沒有做到。
№14 知道真相之后的憤怒
在我們逐漸了解和接近童年的真相后,意識到我們的父母當年沒有負起責任,因此給我們造成了許多傷痛。這時候,你能明顯感受到憤怒、悲傷、絕望各種心情都交織而來。這很正常,所以盡管讓你的情緒涌上來,把情緒表達出來,想辦法把這些情緒發泄掉。
在我們回想起童年真相的時刻,最具有破壞力的情緒可能是憤怒。不必為自己的憤怒感到不安或者擔心,但是務必讓我們的憤怒得到有效的宣泄。在這里,我想說的宣泄方式不是忍受或者自我犧牲,也不是用食物、酒精和性來麻痹,這些都不是有效的化解方法。憤怒也是很有用的動力,不要把這么好的動力放在糟蹋自己的人生上。下面我們會有一些更好的處理方法:
允許憤怒出現,接納憤怒的自己。憤怒和快樂一樣,都是人類正常情感的一部分,不是對也不是錯,只是一種情緒。憤怒可以是一種強有力的信號,它傳達了你內心的不滿,告訴你內心的小孩在生氣。
讓憤怒流露出來。你不是人民幣,不需人見人愛,生氣時你需要表現出生氣,撇嘴,拍桌子,向你信賴的朋友吐槽你在生什么氣。別對惹你生氣的人進行口頭攻擊和人身攻擊,這對雙方都沒有什么好處,可能還會留下難以收拾的爛攤子。
通過運動化解憤怒。體力勞動都會增加身體中的內啡肽(一種使人覺得幸福的化學物質)的分泌,不必強求自己去跑步騎車,收拾一下房間都會讓你覺得好過一些,你的精力也會有所提升。
不要讓憤怒強化自己的反面形象。沒有人不會生氣,否則他一定是情感中樞受損,也就是腦子壞了。對父母感到怨恨不意味著你是個壞孩子,大聲地告訴自己“我很生氣,我有權利生氣,如果我因為生氣而有負罪感,這可能是我內心想要化解怒氣,這沒什么,這不表示我不該生氣”。
把怒氣用作自我界定的動力。我們如果在生氣的話,一定是因為內心的不滿,你可以趁機厘清自己到底能忍受父母哪些行為,不能忍受父母哪些行為,這能有效地幫助你跳出原來一味忍讓或者凡事都要斗爭的舊思路。學習了界定,你下次就會從「我因為母親總是嘮嘮叨叨而煩惱」,變為「我不會讓母親再貶低我的選擇了」。
№15 悲傷接踵而至
在意識到父母對我們的作為后,我們先是憤怒,繼而悲傷,再后來是無力和絕望,最后是遺忘和平淡,這如同失戀或任何一段親密關系結束一樣,有著它自己的周期。在經歷了各種形式的憤怒的沖擊之后,我們會陷入悲傷之中。
像憤怒一樣,我們也需要承認自己的悲傷,往心的深處看去,我們能看到自己內心的小孩其實很弱小,很想哭,因為他/她的童年被掠奪去了,安全感和信任感都被一片片地削弱,天真和愛也逐漸被消耗掉,那些屬于孩子的美好情感與品質,他/她都沒有完整地理解過、體驗過和被培養過。
成年的我們很少因為回想起這些事情悲傷,更多的情況是我們不去想,不去承認,好像這樣就能夠還給童年一個虛假而美好的夢境一樣,但夢終究是會醒來的,此時悲傷會接踵而至。
這不是一件壞事。每次我們不得不「堅強」面對生活,或者去關心其他人,或者假裝忘記發生過的壞事,就好像從根部把我們鏟掉一點,如此一來,總有一天,最后的一鏟子會讓我們倒下,讓我們的情緒崩潰。要是我們能在悲傷的時刻好好體驗悲傷,從開始到結束地體驗整個情緒的流動,讓它自然地流走,我們才得以找到情緒原來的平衡,不至于在某個時刻突然崩潰。
除此之外,作者還建議你在這段悲傷的時間里多向愛你的人尋求理解和支持,并且在每周列出十件能帶給你愉悅的事,可以是泡一個澡、和朋友看看電影、多打幾次球之類的。悲傷終將過去,請大膽向前吧。
№16 做個大人吧!
你已經成年了,是個大人了,可以承擔很多你應該負起的責任了。還記得為什么我們要開始這場療愈之路嗎?因為這個時候你有了獨立的權利和自由,你有力量,有支持了。是的,我們的童年或多或少都有些不幸,但是陰影不能纏繞我們的一生,我們現在有力量去面對了。
現在,我們有一些有力量的話,可以讓我們更加自信一點:
作為一個成年人,在同父母的關系中,我應當為成為一個獨立的人而負責。
作為一個成年人,在同父母的關系中,我應當正視童年發生的事情。
作為一個成年人,在同父母的關系中,我應當接納自己,治愈心中的那個孩子。
作為一個成年人,在同父母的關系中,我應當有勇氣去面對我對父母真正的感覺。
作為一個成年人,在同父母的關系中,我應當有勇氣承認童年發生的事情與我現在的關系。
作為一個成年人,在同父母的關系中,我應該去摒棄那些傷人的、苛刻的和殘忍的行為。
同樣,這些目標也不是能一蹴而就的。開始會很困難,中間我們也會因為做不到完美而想到放棄。回到舊有的習慣也許看上去會很輕松,但是你內心弱小的孩子是沒辦法一直等你的,你要去解救他/她,讓他/她不要再責怪自己了,相信你自己是有力量的。
№17 今日總結
今天,我們閱讀了一些感性的內容,它可能讓你回想起很多情緒化的時刻,憤怒的、悲傷的、痛苦的,如果是這樣,不要擔心,這表明你在努力。
關鍵詞:
責任,憤怒,悲傷
要點:
不要小看這一次回溯,我們現在很多的痛苦都是因為過去太多虛假的事實被內化在了心里,控制了我們的現在,除非我們能實事求是地對自己的責任進行評估,否則我們將背著恥辱和自怨自艾的包袱繼續生活。
我的父母沒有承擔起他們應該承擔的責任,使我的童年承擔過多責任而充滿痛苦。
這樣的父母表面上看起來并沒有虐待你,因為他們有自己的煩惱、病痛和考慮,但是這是一種假仁假義的暴力,同樣也屬于情感的冷暴力,作為父母他們不夠關心我們,不夠體貼我們,無論是有心無力還是根本不關心,這都是標準的不稱職。
別對惹你生氣的人進行口頭攻擊和人身攻擊,這對雙方都沒有什么好處,可能還會留下難以收拾的爛攤子。
在意識到父母對我們的作為后,我們先是憤怒,繼而悲傷,再后來是無力和絕望,最后是遺忘和平淡,這如同失戀或任何一段親密關系結束一樣,有著它自己的周期。
每次我們不得不「堅強」面對生活,或者去關心其他人,或者假裝忘記發生過的壞事,就好像從根部把我們鏟掉一點,如此一來,總有一天,最后的一鏟子會讓我們倒下,讓我們的情緒崩潰。
開始會很困難,中間我們也會因為做不到完美而想到放棄。回到舊有的習慣也許看上去會很輕松,但是你內心弱小的孩子是沒辦法一直等你的,要知道他/她還在等你的解救,你要去解救他/她,相信你自己是有力量的。
思考與討論:
找一張自己小時候的照片,對著照片說說你想對內心的小孩說的話,特別是那些關于你和你父母的問題。
當你做完上一項,感受此刻的情緒,如果你感受到憤怒或者悲傷的話,試試列出十項能讓你情緒一下子變好的小事來,并嘗試去踐行這些小事。
№18 思考與討論
前幾天我們做了一些事情——做練習,一起看了各種符合自己情況的觀念、情緒和行為的表格,弄清楚了事情該由誰負責,并學習了如何處理憤怒和悲傷,這都是在為一件事做準備,就是與父母的對峙。
簡而言之,就是和父母談談自己童年里那些不堪回首的給你帶來傷痛的往事,告訴他們發生過的事情給你造成了怎樣的傷害,以及對你現在的生活有怎樣的影響,包括對現在你和父母關系的影響。最終,我們要對那些至今還在對你產生傷害的事情做出一個了斷,告訴父母他們能做些什么。
你還記不記得,我們小時候作文課可能都寫過一篇作文,叫《說說心里話》。現在就是一個時刻,要把你心中最困擾你的那些過往和事情說出來,把自己受到的傷害說出來,這一次,我們也要好好和父母說說心里話。
在說心里話前,我們都知道這是一次嚴肅的談話,所以談話前要怎么準備?途中可能會遇到什么問題?如何處理?就從這里開始說起。
№19 難道我們就不能和和氣氣地相處嗎?
我們好不容易現在長大了,終于有了自己獨立的空間和自由,要再去主動向父母挑起這一場「戰爭」,好像有些多此一舉。但是你要記住,對峙是打開新生活的一把重要鑰匙,并且這些毒素如果你不主動把它給清除掉的話,就會傳給下一代甚至身邊的人。對峙是有用的,在作者經歷過的無數案例中,很多人的生活都因為對峙有了積極的改變。因為一旦人們去做了,就是在直面內心隱秘的恐懼,就可以開始改變自己和父母之間的力量均衡。
想到要和父母對對峙,不少人的反應大概都會是:“難道我們就不能和和氣氣地相處嗎?”說出這一否定的回答可能是出于兩種原因:勇氣不足;已經做過嘗試而失敗了。的確,要去這樣挑戰父母是一件很需要勇氣的事情,我們好像已經忍讓了太久而忘了還要掙扎和自救,我們不敢正視父母,害怕承認很多東西從前未曾從父母身上得到、將來更不可能得到的事實。事實上,無論去不去對峙,恐懼和悲傷都一直伴隨著我們,只有積極主動采取對峙行動,我們才有新生活的希望。
還有一種情況,是我們都在年輕而充滿希望的時候,同父母有過一兩次對峙,但是我們并沒有得到積極的回應。我們的父母,仍然輕車熟路地回答我們:“我忘了”“你這兒狼心狗肺的東西,我養你這么大,你只記得我的不好”“這都還不是你的錯,你真是個小心眼的人”,這樣的言語傷害如同利劍讓我們嚇得不敢再張口。但是我們應該有心理準備,知道這次對峙可能不會有積極的回應,我們的目的不是為了改變他們,而是為了釋放我們自己,克服直面父母的恐懼,對父母說實話,為以后與父母的健康的關系定位。以父母的反應態度為標準的對峙是危險的。
№20 不打無準備之仗
將與父母的對峙稱為一場戰爭一點都不為過,雖然極少有概率會出現身體上的沖突,但是氣氛之緊張與思維的斗爭都是具有極大沖擊力的。同戰爭一樣,我們需要裝備好自己才能去上戰場。
首先,我們得有足夠的心理準備來堅強面對父母可能產生的一切反駁、否認、責難和憤怒等各種情緒。對峙可能伴隨而來的是大量的負面情緒,我們要做好心理準備,除非出現不可控制的局面(例如父母出現罵人、打人、摔東西、無法控制情緒,甚至要殺人的情況時),不然都得繼續對峙下去,不能因為想祈求一時的和平而中斷我們所做的一切。
其次,我們自己是無法承受大量的負面情緒的,所以一個有力的社會支持系統會很有幫助。你的支持系統可以是你的其他親戚、朋友、伴侶,如果可以,最好有互助小組和心理咨詢師,他們專業的幫助能夠讓你在面對對峙期間和對峙后的結果都更有針對性。
再者,你需要好好演練一番,像我們都看過或參加過的辯論賽一樣,我們需要把自己想說的話和對方可能的反應都列出來,反復練習。還記得我們之前提到的如何來應答父母的責難嗎?多用非辯護式和表明立場的語言來回答,記住自己的邊界。
最后,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點,我們必須要在認清童年的不幸責任不在于自己后,才能展開行動。我們的父母早已習慣把責任推卸給我們,如果我們自己都無法認清楚責任在誰身上,只會讓之前的努力功虧一簣。
具備了以上的條件后,再加上一些信心,你就可以去和父母對峙了。寫信和面對面談話都是很好的方式。記住,無論是寫信還是面對面對峙,你都可以按照這樣的順序來準備談話和書信內容:寫出父母當年對你做的不恰當的事;描述自己當年的感覺;告訴父母這些事是如何影響了你現在的生活;傳達出對父母目前的要求。
在對峙前,你可以這樣告訴你的父母一些規則:“我要和你說說從沒和你說過的心里話,希望你能聽完,因為這對我來說很重要,也困擾我很久了,所以請不要打斷。在我說完后,會有充足的時間讓你說你想說的話,好嗎?”
№21 父母可能的反應
中毒的父母很少會聽完你說話,多數會反擊,而且他們的反擊也許會相當老套——說你是個忘恩負義、狼心狗肺的孩子,或者說自己感到無比傷心,精神頹喪。這樣的結果都非常常見,所以別太害怕。記住,重要的不是他們的反應,而是你的應對。如果你能在他們的狂怒、指責和威脅下穩住,那么你就可以經歷自己最輝煌的時刻。
下面我們會有很多例子來幫你反復練習。
1.「我不記得有這種事。」否認是焦慮的父母常用的伎倆,他們不敢面對現實,所以會強詞奪理,說你在夸大事實或者這事根本不存在。這樣一來,他們就把事情的重心放到你在撒謊或者耍小孩子脾氣上。
你的回答:「不能僅僅因為你不記得就否認發生過這種事。事情已經發生,傷害已經造成,即使當時是孩子的我也感受到了痛苦。」
2.「這是你的錯。」這和否認事實一樣,都是中毒的父母逃避承擔責任的借口。他們心中其實多多少少都意識到了嚴重性,但是害怕承擔責任。他們會利用父母的權威,說你在孩子時期是多么令人頭疼,甚至會把當年你冒犯他們的事情一件件拿出來說。還有一種情況,是他們假裝同情你,說,“你現在的問題是找不到工作/沒有對象/不能獨立生活嗎?跟我們發火有什么用!”
你的回答:「你可以說這是我的過錯,但是這也不能抵消你對我小時候的傷害,一碼歸一碼,翻舊賬并不會讓我們的談話更有效。」
3.「我已經很努力地當個好媽媽/爸爸了。」這種話常常從沉默地迫害孩子的父母口中聽到,他們也許不是直接傷害你的人,但是沉默和無所作為讓他們一樣逃避了做父母的責任。他們會為自己辯解,“你都不知道我當時在受什么罪”“我已經盡量阻攔他了但是我做不到”。這樣也許會讓你同情他們,但是這種置自己的需求在孩子需求之上的做法,并不是合適的。
你的回答:「我知道你努力了,也相信你不是故意要這樣做的,但是我想讓你明白,你當年的做法的確傷害了我。」
4.「你真是個忘恩負義的孩子,你不能這樣對我。」這是反應更加激烈的父母會常常說的話,他們利用你對他們的愛,譴責你傷了他們的心,表現出失望和傷心來。有時候,這種傷心是真實的,但是也無法掩蓋想要支配和控制他人的性質。
你的回答:「我很抱歉你感到難過,但是這一點是我不會放棄的,因為我也傷心太久了,從童年到現在,陰影都伴隨著我。」
無論父母的反應是沉默的、激烈的甚至最終讓你無法繼續對峙下去的,要知道盡力對父母直言已經是邁出了很大的一步,在不傷害到自己的情況下,即不要造成身體沖突和健康傷害,盡力把這次心里話說完。當然,也許有的父母會大吼大叫,不斷歪曲或打斷你的談話,也讓你不得不終止對峙,但在盡了最大努力的情況下,這都不是一次失敗的嘗試。
№22 面對年邁體弱的父母或者已經去世的父母
有兩種稍微特殊的情況,我們會發現不是那么容易和父母對峙:一是當父母年老體弱時,二是父母已經去世的情況。
第一種情況不用多說,當父母都已經孱弱到無法去承受我們要給他們的沖擊時,要去下狠心和父母對峙的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可是這樣我們的內心也不見得會平靜下來,于是很多人都在其間掙扎不已。
比較穩妥的做法是咨詢你父母的醫生,和醫生討論一下情感壓力可能造成的后果,通過父母本身的情況來判定,保證我們的父母不會有健康上的太大問題。萬一父母已經孱弱到無法承受了,我們還可以通過寫信或者轉換角色的方式投入到心理咨詢中,注意,當你寫完信后,不要把它發出去,你可以讀給父母的照片聽,或者和自己其他的家人交談。作者本身也是一名心理咨詢師,在她接待的個案里,不少人都通過這樣的方法獲得了很大的受益。
還有一種情況是父母去世了,那么我們是不是就不用再和父母對峙了呢?還記得我們之前說的,「控制可以從墳墓里爬出來」。同上面的做法一樣,你可以寫一封信,在父母的墳墓面前讀,這樣可以給你一種很強的面對面的感覺;如果不方便,就選他們的照片,或者一把空椅子,或者任何親密的愿意暫時充當你父母角色的人來聽。這里值得注意的是,你能因此明確地理解到,改變只是你單方面需要做的事情,父母的回應和態度并不是那么重要。
№23 對峙后的結果
作者提供的案例表明,父母對我們的態度可能有好有壞,而我們自己才是受到最大震撼的人,我們可能因為終于實踐了對峙而感到萬分解脫,也可能因為不知道父母還會有如何的反應而倍感焦慮。無論如何,要體驗到對峙產生的長遠益處需要花些時間,也許是幾個星期,也許是幾個月,最終你能發現對峙給你帶來的不是興奮也不是失落,而是逐步提高的自信和不斷積累的心理能量。
你會得到大概三種情況的結果:
第一種,你的父母對你的痛苦表達出了一定的理解,并且表示愿意承擔一部分責任,這種誠意是非常棒的,也預示著你們中毒的家庭關系可以得到相當程度的緩解。你可以成為父母的老師,和他們共同交流和探討平等健康的家庭關系,也可以趁機拋出自己的邊界,讓他們知道你愿意接受什么,不愿意接受什么。這種局面出現得不多,因為對峙的局面的確能給你的父母極大的震撼。
第二種,你的父母沒有表現出要悔改的態度,裝作什么也沒發生,一切都和以前沒什么不同。這種情況下,最好的做法是回到你自己的安全地帶,和父母保持一定的距離,降低對他們的期望,使自己在一個相對舒適的狀態。雖然有些抱歉,但是不得不說這樣的話,你可以和父母在更多比較不帶有感情色彩的方面有些交流,總之,不要以犧牲你的精神健康為代價。
第三種情況相對比較糟糕,就是你的父母認為你觸怒了他們,揚言要和你斷絕關系,或是他們中毒的行為變得更加嚴重。他們這種強力的負面情緒會讓你更加懷疑自己,千萬不要就此妥協!你的這些懷疑、猶豫和不安都是很正常的,而中毒的父母就是想利用你這些不安的情緒,讓一切都回到畸形的平衡中,回到你的無盡的忍耐之中。這個時候,為了你自己的健康和安全,盡量和父母舍棄關系,可以試著與父母中斷至少三個月的往來,試行分離,再來看看情況如何。這是一種不得已而為之的辦法,除非到了糟糕的地步才使用,但你需要一個不受傷害的環境,一個健康的社會支持系統,將過去的舊賬結算,停止虧欠自己。
無論出現了什么情況,你都是一個成功者,因為你說出了自己的恐懼,而這種伴隨你的恐懼讓你在父母面前夾著尾巴做人太久了,說出來就是消滅它的第一步,你已經非常棒了。
№24 今日總結
今天,我們完整地過了一遍對峙的準備、方式、過程和結果的應對,你現在應該對我們要做的事情有了一個大致的了解了,那么,就請從現在開始準備吧!
關鍵詞:
對峙,準備,結果,成功
要點:
這些毒素如果你不主動把它給清除掉的話,就會傳給下一代甚至身邊的人。
要去這樣挑戰父母是一件很需要勇氣的事情,我們好像已經忍讓了太久而忘了還要掙扎和自救,我們不敢正視父母,害怕承認很多東西從前未曾從父母身上得到、將來更不可能得到的事實。
首先,我們得有足夠的心理準備來面對父母可能產生的一切反駁、否認、責難和憤怒等各種情緒。
其次,我們自己是無法承受大量的負面情緒的,所以一個有力的社會支持系統會很有幫助。
再者,你需要好好演練一番,像我們都看過或參加過的辯論賽一樣,我們需要把自己想說的話和對方可能的反應都列出來,反復練習。
最后,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點,我們必須要在認清童年的不幸責任不在于自己后,才能展開行動。
無論父母的反應是沉默的、激烈的甚至最終無法繼續下去對峙的,要知道盡力對父母直言已經是邁出了很大的一步,在不傷害到自己和對方的情況下,盡力把這次心里話說完,同時知道什么時候應該中止或結束這次談話。
比較穩妥的做法是咨詢你父母的醫生,和醫生討論一下情感壓力可能造成的后果,通過父母本身的情況來判定,保證我們的父母不會有健康上的太大問題。
無論如何,要體驗到對峙產生的長遠益處需要花些時間,也許是幾個星期,也許是幾個月,最終你能發現對峙給你帶來的不是興奮也不是失落,而是逐步提高的自信和不斷積累的心理能量。
無論出現了什么情況,你都是一個成功者,因為你說出了自己的恐懼,而這種伴隨你的恐懼讓你在父母面前夾著尾巴做人太久了,說出來就是消滅它的第一步,你已經非常棒了。
思考與討論:
想想自己有想與父母對峙的想法嗎?如果有,你可以演練一次整個過程。從準備和選擇對峙的方式,到可能產生的結果以及你的回應都練習一遍,就算你暫時不去實施,相信也會讓你對自己的理念更加清晰。
№25 思考與討論
在中毒的家庭里,很容易孕育出中毒的孩子,他們也是潛在的父母,所以積累下來的毒素可能會越來越多,無法斷絕,從而影響一代又一代的家庭。來自中毒家庭的孩子一般有兩種表現:一種是他們被影響得非常直接,因為他們有著酗酒,或喜歡虐待他們,或喜歡控制他們的父母,這些孩子容易表現出膽怯、不信任他人、無主見、缺乏自主能力的性格特點;另一種的影響更恐怖一些,這些孩子長大后,雖然大部分時間都表現得能夠獨立生活,然而他們常常在親密關系中尋求或者像中毒父母的伴侶,把自己童年在父母身上缺失的愛投射到伴侶身上,希望他/她能改變、彌補童年的缺憾。所以這些孩子既愛著伴侶,又想改變伴侶,最后只能兩敗俱傷。
這是一個惡性循環,如果我們不去勇敢地打破這個充滿毒素的成長周期,我們就永遠沒辦法和這些討厭的情緒以及帶來的影響徹底割裂。當我們自己也成了父母后,也許會不自覺地產生與父母相似的行為,在這一章里,你會學到如何打破這個可怕的周期循環,我相信你一定能做得比你的父母要好。
思考一下:如果你建立了家庭,有了孩子以后,你會怎樣對待他/她?如果你現在已經是父母了,你是怎樣對待孩子的?
№26 從現在開始采取行動
如果你是中毒父母的子女,當你也成了父母的時候,很多時候可能會不自覺地重現當年家里的場景,比如受到家暴的孩子以后很容易變成施暴的一方,但是我們一定都不想再讓自己的孩子受到這種苦難和折磨了,下面幾種方法可以更好地幫助你中斷你的重現行為。
承認自己在重蹈覆轍。在我們離開了中毒的父母后,經常會發誓和自我提醒:我永遠永遠都不會像我的父母一樣對待我們的孩子。但是只是這么簡單地自我承諾卻并不能將我們從重復模式里解救出來。當我們還小的時候,父母對我們的傷害是有的,愛也是有的,這兩種東西常常交織在一起向我們撲過來,讓我們對它們無法割開來看。
但是愛并不是和折磨還有痛苦混合在一起的,我們被這樣給予了「愛」,只不過我們是這樣被教的,「愛」真正的意義是尊重、關愛和接納。只要你還能察覺你給他人的這種「愛」其實是在重蹈覆轍你父母的行為,那就說明還有選擇去改變,承認自己的行為模式很重要,這能幫你從根源上逐漸鏟掉那些令你憤怒和痛苦的東西。
學會道歉。還記得你的童年嗎?當你受到父母的傷害時,最希望得到什么?大概都是父母的道歉。當你還是小孩子的時候,你會覺得父母給你的道歉是軟弱的表現嗎?不是的,這是真誠和勇氣。所以當你長大后,你的孩子依然不會覺得道歉是因為你軟弱。自覺的道歉是勇氣的象征,發自內心的道歉是真正能打破毒素周期的行為之一。
當你向孩子道歉時,你就是在幫助他們培養自己的感覺和洞察力,這也就是在告訴他們,「你覺得我對你做的事情是不好的和不公正的,你的感覺很對」。父母的道歉,以及表示愿意承擔責任的行為也給孩子傳達了這樣的訊息,即犯錯是每個人的權利,只要能夠承擔責任。通過道歉,你和孩子都塑造起了關愛他人的行為模式。
保持學習。一個人成為父母,是沒有經過任何的考試測試的,其實這是件很可怕的事情。所以現在市面上有這么多的育兒讀本、教育書籍和社會團體。如果你從未知道一個好家長應該如何應對各種情況,那上面提到的幾種途徑都可以幫助你更好地學習成為一個好父母。不要覺得這是多此一舉,如果你能意識到學習的意義,那你就比一般的父母都要棒了。
№27 不做沉默的旁觀者
還記得我們在前面的章節里說過,有一種潛在的傷害者,即那些看到我們受到傷害卻袖手旁觀的父母一方嗎?如果我們也成了父母,我們就應該意識到,教育孩子不是單方面哪個父母的責任,如果父母一方已經開始向孩子輸出毒素,那我們作為另一方,絕對不可以再沉默下去。
這對曾經發生身體、語言和性虐待的家庭里的孩子來說,尤為重要,要想打破這一家庭里的中毒周期,就得勇敢地站出來,保護孩子不受另一半的語言傷害,不受到身體上的暴力,讓孩子遠離性侵害。
你可以在這件事情上更加強勢一點,因為伴隨暴力而來的傷害非常具有破壞性。可以從小就給孩子普及好性知識,讓他們知道如何防范周圍的侵害;如果你和中毒的父母仍生活在一起,你也可以公開地在家中宣告,家里的孩子會受到你的保護,你會防止任何可能發生的性騷擾和身體暴力事件;甚至你可以帶走你的孩子,離開你暴虐成性的伴侶,或者以此為契機讓伴侶接受治療。這些都是你作為父母可以做的事情,你可以探索出更多的方法來改善家中的情況,一旦你開始努力,就已經比當年你的父母做得要好得多了。
№28 「逃避不可恥也很有用」
與父母對峙,是我們去直接解決童年留下來的創傷問題。但是我們很難如愿讓父母承認他們造成的傷害,并承諾做出改變,所以當嘗試對峙后,也許父母會有一些讓步,但如果父母仍然持續其負面行為的話,最好的辦法就是放棄與父母對峙,放棄繼續受他們影響,放棄讓父母改變而讓自己好受一點的做法,放棄幻想他們會有一天給你應有的關愛和支持。理智上,我們知道童年都沒有得到的愛與關懷現在更難以得到,但是要想真正地放手,心理上還是很難接受的。
逃避這個問題,并不是要讓你到處去躲著,不管和父母的問題,等問題一來再想辦法解決,而是樹立一道保護層,你所做的,只需要向父母宣告你現在和將來會對他們采取的態度和做法,等下次他們還想來控制或傷害你的時候,把問題留給他們,把他們隔絕在自己生活的另一邊。
這也是自己成為一個獨立的人的開始,當然你也可以繼續等父母批準你成人,但是這種權利實際上在你的手中,等你放棄斗爭后,你就會發現自己有太多事情要去擔心和實踐,根本沒有時間再花費在與父母的糾葛上。
你越能界定自己,就越自由,越獨立。這當然對中毒的父母來說是很煩惱的,他們一定會有負面的反應,一定會對你的行為評頭論足、說三道四。但成為一個真正對自己負責的成年人不是一蹴而就的,我們都需要在上上下下、里里外外的各方各面中踉蹌而行,準備好犯錯誤,感受焦慮,經歷恐懼,偶爾內疚,偶爾迷茫。這都是在所難免的,但是你在這個過程里,慢慢不會再被這些情緒所奴役,而是成為情緒的主人,感到作為人的豐富和飽滿。
當你能勇敢地把握和父母的關系時,你就會發現你在其他關系方面會更加自信,更加專注,尤其在與自己的關系上,會有很大的和解與改善。你也會更加理解「愛」是怎么一回事,不是彼此折磨,不是加以批判,不是束縛和控制,是尊重、關愛和接納,是自由。
№29 今日總結
今天,我們完成了書本最后兩章的閱讀,學習了作為父母的我們有哪些辦法可以更好地與我們的孩子相處而打破原有的中毒周期,也明白就算對峙后父母仍然繼續傷害我們,繼續他們的負面行為,我們還可以選擇放棄,逃避不可恥并且很有用。
關鍵詞:
周期,學習,放棄
要點:
愛并不是和折磨還有痛苦混合在一起的,我們被這樣給予了「愛」,只不過我們是這樣被教的,「愛」真正的意義是尊重、關愛和接納。
父母的道歉,以及表示愿意承擔責任的行為也給孩子傳達了這樣的訊息,即犯錯是每個人的權利,只要能夠承擔責任。通過道歉,你和孩子都塑造起了關愛他人的行為模式。
一個人要成為父母,是沒有經過任何的考試測試的,其實這會是件很可怕的事情。
如果我們也成了父母,我們就應該意識到,教育孩子不是單方面哪個父母的責任,如果父母一方已經在開始向孩子輸出毒素,那我們作為另一方,絕對不可以再沉默下去。
你可以在這件事情上更加強勢一點,因為伴隨暴力而來的傷害非常具有破壞性。
理智上,我們知道童年都沒有得到的愛與關懷現在更難以得到,但是要想真正地放手,心理上還是很難接受的。
你也可以繼續等父母批準你成人,但是這種權利實際上在你的手中,等你放棄斗爭后,你就會發現自己有太多事情要去擔心和實踐,根本沒有時間再花費在與父母的糾葛上。
成為一個真正對自己負責的成年人不是一蹴而就的,我們都需要在上上下下、里里外外的各方各面中踉蹌而行,感受焦慮,經歷恐懼,偶爾內疚,偶爾迷茫。
思考與討論:
如果你已經成為了父母,想想自己有沒有在重蹈自己父母當年的行為?如果有的話,按照書里的方法,可以嘗試著逐漸戒掉;如果你還沒有成為父母,想想自己可能會出現哪些行為?
讀完“放棄”一章的內容,你覺得「愛」對你的含義是什么?你想要的「愛」和父母給予你的有多大的重合度呢?你該如何正視那些不重合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