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是一個很美妙的季節。不喜歡夏天的人因其炎熱,暴曬,驕陽而詬病它;而喜歡它的人恰又因其天氣熱,多了避暑和消暑的快樂。
避暑可以去山莊享受負離子,可以傍晚在海邊泳場,可以回鄉下聽午后的蟲鳴,可以去露天泳池游泳,最不濟也可以躲在家里看書寫字和家人相伴;而消暑呢,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吃吃吃。常年在外,每每到夏天我就異常想念家里盛夏的消暑吃食。
小時候每年提醒我們進入炎夏的往往不是大人的一句"六月六,貓都出汗",而是寂靜午后時光突然傳來一句童聲"賣雪枝咯~"。雪枝就是后來我們從書上讀到的冰棍。我們小時候叫雪枝,我也一直喜歡這個名字,因為好聽。
暑假的午后,蟬聲停了,蟲鳴到處響,更顯午后寂靜,一聲"賣雪枝哦~"可以瞬間打開小孩子的所有的感覺:首先是味覺,哇,冰涼的甜纏繞在舌尖;然后是觸覺,雪枝帶著冰握在手里那是透心涼的顫栗般的舒服啊;緊接著嗅覺,空氣里分明還是熱浪,但是儼然雪枝的甜已經沁入了心脾。當然,小孩子哪懂得去如此感受,只覺得渾身一震馬上把眼睛看向父母,意思再明顯不過就是。遇上父母開心或者手中有零花錢,買上一支,慢慢地舔,感受那冰涼地甜,混著白花花的陽光和午后不知名的蟲鳴,成了我最喜歡夏天的理由之一。
我們小時候父母對零食的概念還是很排斥的,所以盛夏里獲得一支雪枝是可以飽滿我們整個夏天的幸福指數。長大一點,我們也會加入這個賣雪枝的行列,一個泡沫箱做成簡單的冰柜,去冰室里批發雪枝,然后在箱子讓用大紅筆寫上"雪枝兩字"。綁在自行車后,一句走一路喊賣。一個暑假下來,既可以飽口福又能掙取零花錢。是非常好的生活體驗。
長大后吃過很多的雪糕,冰淇淋,花樣,味道,做工都越來越精致漂亮,但是總也抵不過那記憶中的只有粉色和白色,可能大概就是自來水和糖精冰凍制作而來的雪枝來得讓我覺得盛夏清涼。
每年六月六后,我就對西瓜有一種近似貪戀的喜歡,每天必吃,經過必買。我想這又大概來自于我童年的記憶。
小時候西瓜還是很比較稀罕的。我每每記起西瓜,第一想到的就是以前十字街上有幾家水果攤,逢到夏天,每家水果店必然會切一半西瓜放在冰箱,另一半則切成長條放在冰箱上,用紗窗蓋上,遠遠看去西瓜皮綠馕紅的很好看,經過了更是一陣陣西瓜的清香撲鼻而來。那是對西瓜香味最初的認知,后來無論到哪里聞到就會想起童年看到陳列在冰箱臺上的西瓜,好像是一元一塊。不記得自己有吃過這樣一元一塊的西瓜了,但這情景非常清晰。
另外一種情景是在家里請人割稻谷的時候。小時候家里種著一畝地,母親身體不好,經常都是請上五六個人,一天就把一畝地割完運回家。而我慷慨大方的父親除了會在午餐準備豐盛,還會備一個大西瓜浸在冰冷的井水里,到了午后最熱時,切成塊拎到稻田里給幫忙割稻谷的親友們吃。
夏日的太陽曬的瘆人,光線直垂下來射在稻谷上一片金燦燦的光芒,而停歇下來吃西瓜的人們一身大汗,幾近脫水狀態,吃著主人準備的冰涼西瓜后元氣恢復,笑意在太陽余暉里盈盈發光,賓主盡歡,又是一個好收成,無論情感還是莊稼。
而同時父親總會格外的留幾塊給我,意思是你就是在家里好好待著我也會給你留西瓜吃,你就不要往田里跑了,曬得黑乎乎的,還曬得生病不好之類的。我們姐妹一直享受著父親這樣的疼愛長大。
而到了夜里,父親還會變戲法的拿出一個完整的西瓜,一家人圍坐一起,夏夜暑氣未退,但是因為稻谷已收回,內心多少輕松不少,吃著西瓜,聽著父母閑聊,從吃西瓜的聲音我就知道,父母心里踏實。
夏天里我們還會有一個期待,就是仙人粄?,F在很多人稱之為涼粉。我不是特別清楚是不是同一種食物。但我固執堅定一直不變的叫仙人粄。因為這是我們從小到大都這么叫的食物。是我們盛夏里家家戶戶必吃的一道甜品,
那時候仙人粄分兩種,一種是外面鋪里賣的,一種是自己熬的。鋪里賣的,也有是店家自己熬的,也有是特地去梅縣進的貨。據說梅縣仙人粄是最爽口潤滑的,我吃過幾次,確實爽脆一些。
鋪里頭賣的,都是在一口小的淺缸里(有什么講究,不是特別清楚,這些年我發現那些熬制仙人粄賣的老人漸漸淡出了視線,也就無從考究),通常那蓋子蓋住,旁邊放一個牌子,寫著"仙人粄,三毛一碗",邊上放著蜂蜜,糖油(白糖熬的漿),這是仙人粄的佐料。如果你要一碗,店家就會拿出一個瓷碗,目測大概就用用水果刀切下來一塊盛到碗里,然后再用水果刀在碗里刮幾次,仙人粄就變成一塊塊方形,會問你要蜂蜜還是糖油,澆上后搖一搖遞給你。
你接過來,喝一口,仙人粄的草藥味和著蜂蜜的甜,口感特別好,如果冷凍后的,嘖嘖嘖,透心涼三個字都不足以表達那一瞬間的爽快。那時候鎮上村邊都有人賣,我們時不時會去買一碗來解解暑,其實就是解解饞,小孩子懂什么消暑,那是我們現在用來回憶過去的詞。
這時家長又不樂意了,覺得外面又貴又會養成小孩子亂用錢的習慣。所以父母就會去買材料來自己家里熬制。那些年,副食品店里隨處可見門口掛著一把草,寫著"仙人粄草"。都是曬干了的,現在讓我認估計也認不出來。這種應該是最高難度的,要熬成水,又要再配上薯粉比例,這仙人粄還真是仙人的命,薯粉和仙人草水的比例稍微不同,熬出來的仙人粄的品質就完全不同。
再后來,就市面上又出來了很多牌子的仙人粄水,其實就是熬制好的水,買回來,按照上面給的配方比例去做,大體能做出和小賣部的仙人粄口感差不多。我有個不按常理出牌的媽媽,她總是憑自己的感覺給薯粉得比例,所以很長一段時間我家吃的仙人粄不是水一樣的,就是固體的。年少什么都好,所以吃也吃得不亦樂乎。通常都是晚上媽媽熬好,要等第二天早上才能喝。這是仙人粄的特質。
再后來的近幾年,我看到超市里就有各種直接成為仙人粄粉的材料,一大包里分為了各個小包,一小包你就照著沖一碗開水就好了,放涼了也是曾經得仙人粄模樣。
所有的食物制作越來越方便,如果舌尖上的鄉愁一來,去超市買回來自己做就行了。但我還是分外的想念小時候吃一碗就透心涼的爽口仙人粄,那里有鄉情也有我的童年。
今日想來念念不忘的食物,不過也是隨著年歲漸長后對家長人與事的懷念。情長也就唯有寄托食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