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引:
日本歷史上誕生過兩位偉大的劍客,一位是宮本武藏,一位是柳生又壽郎。
當初柳生又壽郎拜宮本武藏為師時,問道:
“我的資質,需要多少年才能成為一流的劍客?”
“最少十年!”
“十年太久了,如果我勤學苦練,需要多久?”
“那也許得三十年。”
“如果我夜以繼日,一刻也不懈怠,那需要多久?”
“那也許得七十年,或者這輩子都沒希望了。”
柳生滿臉疑惑地問:“為什么我越是努力,需要的時間卻越長呢?”
《第十一章》: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
(三十根輻條匯集到一根轂中的孔洞當中,有了車轂中空的地方,才有車的作用。)
㊣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
㊣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
(開鑿門窗建造房屋,有了門窗四壁內的空虛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
㊣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所以,“有”給人便利,“無”發揮作用。)
以上就是通行的原文與譯文。
1、
先講一個禪宗里“骷髏作缽”的公案:
有一個法號叫文道的行腳僧,久仰慧薰禪師的道風。
于是千里迢迢來到慧薰居住的洞窟里拜訪,說道:
"末學文道,素仰禪師高風,專程來隨侍,還請慈悲開示!"
因時至傍晚,慧薰禪師說:"天色已晚,先住一宿再說吧!"
第二天早晨,文道醒來時。
慧薰禪師早已起身,并煮好了粥飯。
因洞中并沒有多余的碗,慧薰禪師就隨手從洞外拿了一個骷髏頭骨,盛粥給文道。
文道惶恐不安,說什么也不肯使用。
慧薰禪師說:"你以凈穢和愛憎的妄情處事接物,如何能夠得道呢?"
文道為什么不肯拿一個骷髏頭當作碗呢?
因為他只看到了骷髏“有形”的一面,卻忽略了骷髏“無形”的一面。
這也正是我們一般人的通病,當我們看到一個碗的時候,只能看到碗的“身”,卻無視碗的“空”。
所以,我們會漸漸地執著于碗身:
當碗身出現裂紋,我們的心情就隨之變陰;
當碗身唯美如玉,我們的心情就隨之轉晴。
直到有一天,我們已經忘記碗是用來干什么的了。
2、
然后,我們會繼續忘記房子是用來干什么的,車子是用來干什么的,衣服是用來干什么的。
也就是說,我們忘記了“有”只是為了便利而已,“無”的作用才是我們真正需要的。
這種情況就意味著:
我們的心,是隨著外物的變化而變化的。
這就叫心隨物轉,用陶淵明的話說就是心為形役。
《楞嚴經》早就說過:
心隨物轉,即是眾生。
心能轉物,即同如來。
很明顯,文道和尚是心隨物轉,慧薰禪師則心能轉物。
那么如何才能像慧薰禪師一樣,做到“宇宙在手,萬化由心”呢?
首先,我們要能夠看到“無”,能夠意識到“空”的重要性。
3、
管理學中有一個理論叫“空杯理論”,意思是:
要讓員工以虛懷若谷的心態,倒空舊思維,才能接受新理念。
所以“空杯理念”說得直白一點,其實就是一種“空懷心態”。
4、
這個理念,起源于一則日本的著名禪話:
日本明治時代,有一位德高望重的禪師,法號南隱(1868— 1912)。
有一天,一位大學教授前來學禪問道。
言辭雖然很客套,神態卻十分高傲。
雙方落座后,南隱禪師一言不發。
只是提起茶壺為學者倒茶,茶水很快注滿了茶杯,但禪師視若無睹,直至茶水四溢。
教授終于沉不住氣了,說:“已經滿了大師!不要再倒了!”
南隱禪師這才放下茶壺,注視著學者說:
“你的心如同此杯,裝滿了你自己的思想。你不先把它倒空,叫我如何對你說禪呢?”
——(美)保羅?李普士《禪的故事》
為什么要講這個故事呢?
其實我們人類心與身的關系,就相當于老子所說的空間與墻壁的關系。
我這么定論絕不是空口無憑,沒有一點根據的。
因為佛陀曾經說過這樣一個比喻:
諸賢!恰如從木材、從瓦粒、從草、從泥土、以覆蓋虛空,至被稱為家屋。
如是,諸賢!以至從骨、從筋、從肉、從皮、從膚,覆蓋虛空,被稱為色(身)。
——《中阿含經?卷三十?象繼喻經》
5、
我們仔細想一想,人不就是由無數個能夠看到的細胞所構成的身,再加上由無數個不能看到的意識所構成的心組合而成的嗎?
當一個人心被裝滿的時候,是無法發揮人的本性的。
就好比一個房屋被占滿,便無法發揮房子的本性一樣。
所以莊子提出過一個概念叫:
虛室生白。
——《莊子?人間世》
意思是:
唯有空的房屋才能產生光明?
6、
莊子為什么這么說呢?
因為堆滿貨物的房子里只能產生陰暗。
古希臘有一哲學家叫第歐根尼,曾經以一句“別擋住我的陽光”罵服了亞歷山大大帝。
有一天,一位學生問他:
“什么才是最有用的知識?”
他十分不屑地回答了四個字:
鏟除偏見。
也就是說,第歐根尼認為:
只有鏟除頭腦中那些偏見執念,才能產生出智慧。
這句話無疑可以作為莊子“虛室生白”的最佳注腳。
7、
那么現在,如果我們脫下“虛室生白”的外衣,
就會看到它的裸體其實是這樣一句話:
空心生道。
為什么“空心”能生道?
因為一般來說,我們的心房一直被各種觀念和欲望所占滿。
以致于我們常常忽略了心房內的空間,而只能看到房屋墻壁的重要性。
也就是說,我們通常只能看到“有”,而看不到“無”。
簡而言之一句話,
我們能看到外界的萬有,卻看不到內在的一心。
所以阿難在《楞嚴經》中說過一句話:
“一切眾生,不見身中,獨見身外。”
這正是我們一直無法參透人生的根本癥結所在。
8、
日本流行的禪話《劍的滋味》,記載了這么一個故事:
日本歷史上誕生過兩位偉大的劍客,一位是宮本武藏(1584——1645),一位是柳生又壽郎。
當初柳生又壽郎拜宮本武藏為師時,問道:
“我的資質,需要多少年才能成為一流的劍客?”
宮本武藏答道:“最少十年!”
“十年太久了,家父年事已高,我必須讓他生前看見我成為一流的劍客,如果我勤學苦練,需要多久?”
“那也許得三十年。”
“如果我夜以繼日,一刻也不懈怠,那需要多久?”
“那也許得七十年,或者這輩子都沒希望了。”
柳生滿臉疑惑地問:“為什么我越是努力,需要的時間卻越長呢?”
武藏回答道:“成為第一流的劍客的先決條件,就是永遠保留一只眼睛看自己。你的兩個眼睛都死死地盯著第一流劍客這個名號,哪里還有時間審視你自己呢?”
柳生于是拜在宮本武藏的門下,并做了仆人隨侍。
武藏給他的第一個教導是:
不但不準談論劍術,連劍也不許碰一下。
每天只要洗衣、做飯、灑掃就可以了。
三年后,有一天柳生正忙著煮飯,宮本武藏悄悄躡近他的背后,給了他重重一擊。
第二天,武藏又出其不意地將柳生摔倒。
從此以后,無論白天黑夜,柳生都必須隨時隨地預防師父的偷襲。
漸漸地,柳生終于領悟“留一只眼睛看自己”的真諦,已經將武術內化到了生活之中。
于是宮本武藏開始教他劍術,幾年后,柳生終于成為了全日本第一流的劍客。
9、
這個故事其實隱含了一個很深刻的禪意:
劍客不應該把劍術當成是生活以外的東西,就像禪者不應該把禪擋當客人擋在生活的大門外。
所以《華嚴經》說:
“佛法不異世間法,世間法不異佛法。”
《達摩悟性論》曰:
“行走坐臥皆禪定。”
10、
柳生又壽郎面對的是宮本武藏隨時隨地的偷襲,而我們面對的敵人,比宮本武藏更加強大百倍千倍。
為什么呢?
因為我們面對的敵人是無形的:
是名譽、權力、利益;
是三毒、五欲;
是六塵、八苦;
是形形色色的欲望,是各種各樣的煩惱。
所有的這些敵人,就好像在暗中締結了聯盟一樣,無時無刻不在偷襲著我們。
有些人被打得鼻青臉腫;
有些人被打的身殘志頹;
也有些人被打出了抑郁癥,然后變成了報紙上的自殺新聞;
還有些人東躲西藏,跟“無形的敵人”你來我往,互有勝負。
但是有一些人,煩惱根本不去找他,就好像鷹根本不去覓食水里的魚。
因為他已經從煩惱中解脫,或者說已經跟敵人和解。
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悟道了。
沒錯,有時候悟道與沒悟道的區別就在于:
你能不能留一只眼睛看自己。
也就是說,你能不能留一點心思給當下。
11、
英國當代有一位非常著名的心理學家叫理查德·懷斯曼,他為了研究生活中那些自以為幸運的幸福者和自以為倒霉的不幸者的心理差異,曾經做過這樣一個實驗:
“我給那些自愿者們每人發了一張報紙,請他們仔細數出里面一共有多少張照片。
其實,我還在這張報紙上為他們準備了一個賺錢的機會,不過我并沒有告訴他們。
在報紙的中間部位,我用半版的篇幅和超大的字體寫了這么一句話:
“如果你告訴研究人員看到了這句話,就能為自己贏得100 英鎊!”
那些自以為倒霉的不幸者完全把心思花在了清點照片的數量上,所以根本沒有發現這個賺錢的機會。
與此相反,那些自以為幸運的幸福者則顯得非常放松,所以都看到了報紙中間的大字,從而為自己贏得了100 英鎊。”
——《怪誕心理學?第十六節》
最后,理查德·懷斯曼得出一個結論:
幸運的人總能夠把握意想不到的機會,從而為自己帶來好運。
但是幸運的人為什么能把握到意想不到的機會,他卻并沒有給出答案。
12、
其實情況是這樣的:
每個人都有兩只眼睛,幸運者一只眼睛探照未來的同時,會留下一只眼睛關照當下。
而那些不幸者,兩只眼睛都死死地盯著遠方的獵物,根本無暇顧及眼前的風景。
也就是說,
幸運者把人生當作過程來享受,
不幸者把人生當作目的來追逐。
幸運者們眼中,既能看到人生“有”的一面,又能看到生活中“無”的一面。
就好像我們在生活中,既要看到車、看到器、看到室;也要看到轂中的無、器中的無、室中的無。
13、
仔細想想就不難發現,其實老子的這一章差了一句。
差了一句什么?
老子的車,代表了“行”。
老子的器,代表了“食”。
老子的室,代表了“住”。
所以,老子差了一句:
“織桑麻以為衣,當其無,有衣之用。”
這四句聯合起來,正好代表了“衣食住行”。
而老子之所以連續用了三個排比句,就是為了向我們表明:
“無”,其實無處不在。
《六祖壇經》里講到的修行三大要領,也同樣是:
“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
14、
如果我們看不到“無”之用,只看到“有”之利。
就會將人生本末倒置,從而撇下“無之用”這個真正的需要,一味地去追求“有之利”這個不必的需要。
所以《心經》說:
遠離顛倒夢想,(方能)究竟涅盤。
所謂錦衣、所謂玉食,所謂豪車,所謂別墅。
其實正是我們顛倒了“有與無”之后,才會去追求的東西。
而我們似乎已經忘記了:
衣不必錦絲、食不必玉器;
車子也并不必豪華、房子更不必別墅。
因為當我們的凡胎肉眼,專注于外界事物,忽略了內心真正的需要的時候。
我們的智慧之眼,便會暫時性失明。
15、
講一個禪理小故事:
有一個老和尚,他非常喜歡蘭花。
于是養了一盆,天天侍弄,呵護有加。
后來他出門云游,便將蘭花交給寺里的小和尚照顧。
小和尚自然知道蘭花是師父心頭所愛,于是小心翼翼,生怕出錯。
有一天,小和尚出門辦事。
天降暴雨,回來時花盆已經碎壞,蘭花也委頓在地。
小和尚看著滿地的殘枝敗葉,預料到自己一定會受到師父的責罵,寢食難安。
過了一段時間,老和尚云游歸來。
一進門便問道:“我的蘭花可好?”
小和尚惶恐地將蘭花的情況如實以告,已經做好了受罰的準備。
不來老和尚只是淡淡地說:
“我養蘭花,不是為了生氣的。”
老和尚的回答真是一語驚醒夢中人。
養蘭花,本身是為了快樂。
16、
而那些因為喜愛之物毀壞而生氣憤怒的人,似乎已經忘了我們究竟是為了什么?
給我們一個碗,我們忘了是為了吃飯。
給我們一輛車,我們忘了是為了代步。
給我們一件衣服,我們忘了是為了蔽體。
給我們一所房子,我們忘了是為了休息。
給我們一個愛好,我們忘了是為了快樂。
直到有一天上帝給了我們生命,我們已經忘了是為了遠離煩惱。
而老和尚不忘初心,他一直記得自己內心中真正的需要是什么。
如何才能記得呢?
老子告誡說:
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那么現在,你還記得你那一顆“無以為用”的初心嗎??
第十一章【完】
90后酷說《老子》(10)▏催眠實驗告訴你,每個人身體里的潛能有多大。
90后酷說《老子》(9)連老子都想不通的人類心理,一直主宰著人類社會?
90后酷說《老子》(8)▏千萬不要試探人性,每個人都有惡的基因!
90后酷說《老子》(6)▏老子最先提出“性本能”才是人類最根本的內驅力?
90后酷說《老子》(5)▏是陳毅為政不仁,還是金庸書生誤國?
90后酷說《老子》(4)▏道:其實就是教我們如何給自己的人生減肥。
90后酷說《老子》(3) ▏成功的上限,取決于你對人性理解的下限。
90后酷說《老子》(2) ▏同樣是做好事:孔子為什么罵子貢而贊子路?
90后酷說《老子》(1)▏道:老子與霍金,哲學與物理為什么殊途同歸?
喜歡我的文章嗎?
其實我的文章也喜歡你!
那還等什么?趕快關注表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