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酷說《老子》(4)▏道:其實就是教我們如何給自己的人生減肥。

題引:

“道”,其實就是教我們給自己的人生做減法,給我們的人生減肥。

欲望,就等于是思想的脂肪。

欲望太多,同樣會造成我們思想的阻滯與缺氧,從而危害精神健康。

所以蘇格拉底有一句名言:

你需要的越少,就越接近神。



《第四章》:


㊣道沖,而用之或弗盈也。

(大“道”空虛無形,但它的作用又是無窮無盡。)

㊣淵兮!似萬物之宗。

(深遠啊!它好象萬物的祖宗)

㊣銼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消磨其鋒銳,解除其紛擾,調和于光輝,混同于塵垢。)

㊣湛兮!似或存。

(隱沒不見啊,又好象實際存在。)

㊣吾不知其誰之子,象帝之先。

(我不知道它是誰的后代,似乎是天帝的祖先。)


(以上就是一般的原文與譯文。)




【第一句】

㊣原文:道沖,而用之或弗盈也。

1、

沖,古字為“盅”,引申為空虛。

《說文》曰:器虛也。指器具中間中空的部分。

道沖,意思即是:道是虛空的。

2、

或弗盈也“或”是什么意思呢?其實這個字有許多版本。

我想熟悉《老子》的讀者應該都不陌生。

比如:

唐玄宗的景龍碑本作:“久”弗盈也。

《淮南子》引老子作:“有”弗盈也。

敦煌出土的帛書則作:“又”弗盈也。

不過,這樁懸案現在已經真相大白了,經現代訓詁學者馬敘倫先生調查取證:

“或”、“久”、“有”“又”,這四個字可以相通,在古代都可以釋義為“常”的意思。

限于篇幅原因,具體證據我就不一一列舉了。

所以“或弗盈也”,即是:“常不滿”的意思。

3、

所以,“道沖,而用之或弗盈也”,合理的解讀應該是:

道就是一個空虛的容器,你用它盛水,永遠也注不滿。

那么這一句話老子是想表明“道”的什么性質呢?

一個字:大。

4、

道至大,就仿佛是太平洋,無論你從中舀取一瓢水,還是往里添加一桶水。

對于浩瀚無邊的太平洋而言,根本就沒有一絲一毫的影響。

用莊子的話形容就是:

益之而不加益,損之而不加損。

5、

人心,就相當于道的容器。

如果將“道”運用到“入世”,就是孟子所說的: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因為當富貴、貧賤、威武等等這些外物注入你心器的時候。

就好比泥牛入海,瞬間化于無形,所以你自然能保持自己的心器“沖而弗盈”。

如果將“道”運用到“出世”,就是《金剛經》所宣揚的: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因為當喜怒哀樂,榮辱得失等等這些外物注入你心器的時候,

就仿佛風來竹面,雁過長空,剎那消于無蹤,所以你自然能保持自己的心器“空而不滿”。

6、

“道”的境界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層境界是:譽而不喜,毀而不怒。

第二層境界是:榮而不喜,辱而不怒。

第三層境界是:生而不喜,死而不怒。

7、

但是一般情況下,第一層境界“譽而不喜,毀而不怒”這道坎,可能已經將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隔絕在道的對岸了。

別人一句惡言,你的心器便被憤怒所注滿。

別人一句贊語,你的心器便被歡喜所注滿。

春風得意時,你的心器仿佛燃繞著夢想之火。

秋蓬失志后,你的心器立即冷卻成絕望之灰。

為什么呢?

因為我們的雙眼一直被紛繁的表象所迷惑,早已中了“五色令人目盲”的毒咒,導致無法看清事物的本來面目。

佛語稱為:無明。

8、

北宋有一位名相叫富弼,這個人相當了得,只是詩文絕少,因而聲名不彰。

范仲淹稱贊他有“王佐之才”。

蘇東坡將他與韓琦、范仲淹、歐陽修并成為“人中四杰”。

晏殊更是眼疾手快,直接讓富弼做了自己的東床快婿。

富弼為人大度,脾氣接近于彌勒佛。

曾經有一位輕狂的秀才問他:如果有人罵你,你會怎樣?

富弼答道:“我會當作沒聽見。”秀才大笑而去。

幾天后,他們又在街頭相遇。

秀才大聲說:“富弼是一只縮頭烏龜!”

一個熟人提醒富弼,秀才在罵你。

富弼答道:天下同名同姓的人那么多,怎么會是罵我呢?

于是他繼續散步,秀才自討沒趣,只好走開。

許多人都不理解,富弼為什么不回應呢?

9、

可是,我們更應該問的應該是:

富弼本不是縮頭烏龜,為什么要去回應呢?

如果回應,就是在證明。

你為什么要證明?因為你需要讓別人相信。

你為什么需要別人相信?因為你不自信。

你為什么不自信?因為你心器太小了。

你的心器就像是一個小而淺的水洼,隨便投一顆石子就能激起千層濁浪。

這就是一個人憤怒的根本原因。

10、

首先,我們之所以會憤怒,是因為沒有看清罵人者被罵者的本質。

富弼為什么不回應呢?請問:

比爾蓋茨會回應一個乞丐說他窮嗎?

拳王泰森會回應一個病人說他弱嗎?

愛因斯坦會回應一個智障說他笨嗎?

當然不會!那么秀才和富弼,誰才是真正的縮頭烏龜呢?

窮酸的秀才才是!因為他不敢面對自己失敗的人生,一心想通過辱罵名人來尋找自己的存在感。

而富弼卻不畏人言,堅守本心,大腦能夠自動屏蔽外界的情緒干擾。

所以他才是真正的勇敢,這是一種不怕別人說他懦弱的勇敢。

11、

其次,我們之所以會憤怒,是因為沒有看清罵這件“事”的本質。

《四十二章經》里有一個故事:

釋迦牟尼每到一個地方宣揚佛法,常常會受到侮辱和謾罵。

但是他從來不生氣,總是靜靜地聽對方罵完。

他才心平氣和地問道:“如果你想送給別人一件禮物,但是人家堅決不接受,你的禮物是不是要拿回去?”

對方答道:“既然人家不要,我當然要拿回來。”

佛陀說:“現在你送給我的惡語,我不接受。那你自然都要拿回去,不等于是罵了你自己嗎?”

對方無言以對。

所以,如果別人罵你,你回應。

就相當于是別人贈你禮物,你又回贈。

因為你在無形中已經認可了他的言語,接受了他的規則。

從而被對方拉進了他所設定的負面的情緒泥沼中,無法自拔。

東晉時期有一位大將軍叫王述,某天參加宴會。

一位賓客突然起身,當著眾人的面指著王述的鼻子痛罵,用詞不堪入耳。

但是王述一言不發,起身面壁。

此人罵了半天,王述就當沒事人一樣轉頭離開。

過了一會兒王述又回到座位上,神色如常。

當時舉座皆贊:真君子人也!

而罵他的那位賓客謝奕,則被當時的名士們認為是一個心胸狹窄的狂夫而已。

所以,當你遭到無端的辱罵而選擇沉默的時候,

那么罵你的那些言語,最終就會像吐到天上的唾沫一樣,落到罵人者自己的臉上。

12、

第三,我們之所以會憤怒,是因為沒有看清“時間”的本質。

《優婆塞戒經》里面說:

有智之人若遇惡罵,當作是念:

是罵詈字不一時生。

初字出時,后字未生。

后字生已,初字復滅。

若不一時,云何是罵? ? ? ? ? ? ? ? ?

直是風聲。我云何嗔?

什么意思呢?比如別人罵你“縮頭烏龜”這四個字。

當他說出“縮”的一剎那,后面三個字還沒出現,這能叫罵嗎?

當他說到“頭”的一剎那,“縮”已經消失了,后面兩個字還沒出現,這能叫罵嗎?

當他說到“烏”的一剎那,“縮”和“頭”已經消失了,后面一個字還沒出現,這能叫罵嗎?

當他說到“龜”的一剎那,前面三個字都已經消失了,這能叫罵嗎?等同于“風聲”而已。

但為什么我們會覺得這是一種辱罵呢?那是因為:

我們一直沒有看清萬事萬物都是一種“即生即滅”幻影

因而把自己囚禁在“過去”這座“時空監獄”里不愿意走出來。

所以,我們一直都被“人”表象,“事”表象以及“時間”表象所迷惑和欺騙。

以至于始終無法看清這個世界的本質,因而執迷不悟,行歧不返。

如果我們能看到人、事、時間的本質,那么自然而然就能做到:

“譽而不喜,毀而不怒。”

13、

第二層境界:榮而不喜,辱而不怒。

在日本,有一個關于白隱禪師(1685——1768)的故事家喻戶曉:

在白隱禪師的寺院不遠處,有一戶人家的女兒未婚先孕。

父母逼問女兒懷了誰的孩子,女兒知道父母反對,不敢講出真相。

但她知道父親一向最敬重白隱禪師,于是她念頭一動說:

“我肚子里的孩子是白隱禪師的。”

父親一聽,既憤怒又震驚,沒想到白隱禪師是這樣鮮廉寡恥的小人!

于是一家人就去找白隱禪師理論。

白隱禪師聽了以后,淡淡的說了一句:

“是這樣的嗎?”

他們看到白隱神態安詳,就沒有繼續糾纏。

等孩子出生以后,這位父親就把孩子抱到寺院丟給白隱禪師說:“這就是你的孽種,還給你!”

此事一經傳出,全民鼎沸,白隱禪師聲名掃地。

但是他不辯一言,依然天天抱著小孩在眾人的辱罵聲中化緣奶汁以及嬰兒用品。

一年過后,飽受良心譴責的女孩對父母說出了真相。

女孩的父母滿心愧疚,寢食難安,于是去找白隱禪師陪罪。

白隱禪師聽了以后,淡淡的說了一句:

“是這樣的嗎?”

就將孩子還給了這一家人,仿佛什么事都沒發生過一樣。

為什么對于凡人而言無法忍受的奇恥大辱,在白隱禪師眼里卻仿佛只是“春夢了無痕”呢?

因為在他的看來:

世界的人、事、時不過是鏡花水月,外界的是非、毀譽、榮辱皆等于夢幻泡影。

只有我,才有資格成為我自己的原告,才有資格當我自己的法官和審判人。

釋迦牟尼的話說,這叫

“天上地下,唯我獨尊。”

王陽明的話說,這叫

“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所以:

無論外界向白隱禪師“心器”中注入臟水還是清水,開水還是冰水,糖水還是毒水。

他都能安然受之,化于無跡。

這即是:“榮而不喜,辱而不怒。”

14、

第三層境界:生而不喜,死而不怒。

公元65年,古羅馬歷史上有一位最臭名昭著的暴君叫尼祿。

他在殺兄弒母之后,又懷疑他的老師塞內加參與了一場宮廷叛變。

雖然查無實據,但是尼祿卻以此為借口,下令讓老師自殺。

塞內加的老婆和學生們聽到消息后都失聲痛哭,塞內加卻神色如常,問道:

“你們的哲學哪去了?你們多少年來互相激勵的處變不驚的精神哪去了?”

最后他跟古希臘的蘇格拉底一樣,鎮定自若,安然赴死。

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眾所周知,塞內加是斯多葛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而斯多葛學派的人生觀就是:

世間一切皆是自然規律,包括生病與死亡。

因此,人必須要學會接受命運,尤其是接受“失去”的命運。

也就是說,如果一個人能泰然接受所有的“失去”:

失去名、失去利,失去健康、失去美麗,失去親人朋友,直到有一天失去生命。

那么到那個時候,他也就沒有什么東西可失去,反而永遠都不會再失去。

就像老子在第十三章中所說的:

“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而塞內加作為一名古羅馬最重要的悲劇作家,他對人生同樣有著佛陀般的透徹領悟。

他說:

智者什么也不會失去,萬物皆備于他一身。

智者是自足的,如果他因戰爭而失去一只手,或者因意外而失去雙目,他依然會滿足于命運剩給他的那些。

其實這句話的潛臺詞是:

哪怕有一天上帝毫無征兆地奪去智者的生命,他也依然會滿足于曾經活過。

那么,這種人生態度就是:生而不喜,死而不怒。

15、

所以“道”,其實就是在教我們給自己的人生做減法,給我們的人生減肥。

欲望,就等于是思想的脂肪。

欲望太多,同樣會造成我們思想的阻滯與缺氧,從而危害精神健康。

所以蘇格拉底有一句名言:

你需要的越少,就越接近神。

而這種難以企及的“神”的狀態,

在佛家就是:空而不滿。

在道家就是:沖而弗盈。

所以老子說:道沖,而用之或弗盈也。




【第二句】

㊣原文:淵兮!似萬物之宗。

1、

“淵”,《小爾雅 ? 廣詁》曰:

淵,深也。

2、

道,就像一個無邊無際也無底的深淵:

似萬物之歸宗,若千鳥之歸林,如百川之歸海。

也就是說:道,仿佛是一切的歸宿。

3、

無獨有偶,佛教里最早的典籍《長阿含經》“阿含”兩個字與老子所說的“道”字似乎就是一對雙胞胎兄弟。

音容面貌十分相似,簡直如同一個模子所刻。

據《善見律毗婆沙》記載:

問曰:“何謂為阿含?”

答曰:“容受聚集義,名阿含……畜生阿含,純是眾生聚集處也。”

因此,“阿含”兩個字在公元四世紀時,被中國人翻譯為“法歸”,即是指一切法的聚集歸宿之處。

僧肇在《長阿含經》序中就說:

“法歸者,蓋是萬善之淵府,總持之林苑……譬彼巨海,百川所歸,故以法歸。”

可見,“阿含”“道”不只是雙胞胎那么簡單,很可能根本就是同一個人,只是名字不同而已。

它無親無故,無影無形,“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故意躲在變化萬端的表象世界背后,一直跟人類的“思想”玩捉迷藏,只有極少數打開慧眼的智者才能發現它的存在。

所以佛弟子見之,名之曰:阿含;

老子見之,名之曰:道。


【第三句】

㊣原文:銼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1、

這一句屬于錯簡無疑,是古人一時疏忽將老子其他章節里的內容錯抄過來的。

我們試看第《五十六章》㊣原文: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是謂玄同。

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

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

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

故為天下貴。

很明顯,一句原文在兩章中重復出現,況且本章所講的內容與“銼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并無關連。

所以第四章的完整原文應該是:

道沖,而用之或弗盈也。淵兮!似萬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其誰之子,象帝之先。

因此,本章中,這一句就不做解釋了(第五十六章再解)。



【第四句】

㊣原文:湛兮!似或存。

1、

《說文》曰

湛,沒也

《小爾雅?廣詰》:

沒,無也。

所以一般人都把“湛”解釋為“無”的意思。

表示:

虛無,似無而實有。

不過,我覺得這個解釋并不完美。

因為“湛”是形聲字, 形容水聲。

本義是:清澈透明。

所以“湛”不是“無”,應該理解為“透明”之意。

2、

“似或存”,“或”在第一句中講過,是“常”的意思。

所以這個字,也有多個版本:

王弼版本作:似“或”存。

河上公版本作:似“若”存。

唐玄宗景龍碑本作:“常”存。

敦煌本帛書本作:似“常”存。

3、

因此,“湛兮!似或存”,這一句原文合理的解釋應該是:

(道)透明無形,(看不到)但一直常存于世。

也就是說老子的道,仿佛是空氣,我們肉眼無法看見卻長存于天地之間。

莊子在《大宗師》里對“道”形容同樣如此:

夫道......無為無形......可得而不可見。

“道”的這一特點就像是古希臘哲學家郝拉克里特所提出的一個概念:邏各斯(logos )。

郝拉克里特認為:

“邏各斯”是宇宙事物的理性和規則,無時無處不存在于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但人們卻不能看到它的存在。

巧合的是,在《金剛經》中也有類似的描述,佛說:

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那么,為什么“道”、“邏各斯”和“佛”都不可見呢?

4、

《五燈會元》里有這樣一個公案:

宋朝的大詩人黃庭堅,早年一直跟晦堂禪師學道。

有一天兩人在山上踏游,禪師走在前,黃庭堅緊隨其后。

當時正桂花盛放,禪師問:“聞到桂花香了嗎?”

黃庭堅答:“聞到了!”

晦堂禪師曰:“我沒有隱瞞你吧。”

黃庭堅愣了一下,然后恍然大悟。

為什么晦堂禪師會說“我沒有隱瞞你”這一句話呢?

因為黃庭堅跟我們一樣,學道之初,總是每天纏著老師問:

老師,老師!“道”在哪里?趕快拿出來傳給我。

但是“道”并非是皇帝的玉璽,隨便拿出來傳給一個人,他就能立地成佛。

所以晦堂禪師根本就拿不出來,怎么辦呢?

他只好帶著黃庭堅上山郊游,給黃庭堅上了一堂生動的禪課。

幸而黃庭堅的悟性非凡,聞到桂花香時瞬間就明白了:

不是晦堂禪師不想傳給他,而是因為“道可傳而不可受”(莊子語)。

5、

晦堂禪師是想告訴黃庭堅:

所謂“道”,就像是桂花香,你看不見摸不著,但是它確實存在與天地之間。

但是,“道”只是“像”桂花香,而非“是”桂花香。

同樣的,老子形容“道”也都用“似”或者“若”,從來不用“是”。

因為“道”無法描寫,只能用比喻來代替。

所以,有鑒于《道德經》河上公本、景龍碑本、敦煌本等等眾多版本。

我認為老子本章中這兩句的原文是應該是:

淵似,萬物之宗。

湛似,或存。




【第五句】

㊣原文:吾不知其誰之子,象帝之先。

1、

西方的學者們有一個觀點,他們認為老子在哲學上是一個革命家。

為什么呢?

因為在中國古代,中國人是迷信并且祭拜上帝或者天神的。

試以《尚書》為例:

《虞書·舜典》曰:肆類于上帝,禋于六宗。

《商書·湯誓》曰:有夏多罪,天命殛之。

《商書·仲虺之誥》曰:夏王有罪,矯誣上天。

但是老子在《道德經》中卻明確表明:

道,象帝之先,天地之始,萬物之母。

這在哲學上,無疑算得上是一次前所未有的革命。

我甚至懷疑,中國人一直沒有發展出宗教信仰主要原因之一:

就是老子的道,在千百年內無形中消解了人們心中神的概念。

2、

那么,結合前文,老子的觀點是:

道,是萬物之宗,沖而不盈,存而不滅,而且在天地以前就存在。

莊子也說:

夫道......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存。

由此可知,道家思想中的“道”與古希臘大哲亞里士多德對“上帝”的描述有著驚人的一致性:

亞里士多德認為:

萬事萬物的存在,既是上一個事物的結果,又是下一個事件物的原因。

所以萬物的存在,好像被一條巨大的因果鏈條捆綁在一起,環環相扣,密不可分。

如果按照邏輯一直向本源回溯,那么:

必然有一個"最初的原因",唯有他自己不需要什么原因。

必然有一個"第一推動力",唯有他自己不需要任何動力。

必有一個"不動的推動者",唯有他自己不是被推動者。

而這個唯一的最初的原因、第一推動力和不動的推動者,就是上帝。

我們都知道,大科學家牛頓就是亞里士多德的鐵粉,所以他晚年投進了上帝懷抱。

牛頓有一位朋友叫哈雷,是一位無神論者,“哈雷彗星”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牛頓曾經邀請他觀賞自制的太陽系星體運行儀,哈雷驚嘆不已。

問道:“這是誰制造,怎么制造的?”?

牛頓幽默地說:“自發地、隨機產生的。”

“這不可能,一定要有人控制才行!”

牛頓反問道:“既然你認為一個小小的星運儀都不可能自發地、隨機地、偶然地產生,那閣下為什么堅持認為這龐大的宇宙及一切是隨機、偶然地產生的呢?”

哈雷被問得啞口無言。

3、

談到此處,我不禁想起了中國維摩禪祖師傅大士(497—569)的一首詩偈:

有物先天地,

無形本寂寥。

能為萬象主,

不逐四時凋。

4、

那么,綜合以上所有大哲們的意見,我們可以確定:

道,自本自根,自果自因,先于萬物而永恒不滅。

總之,“道”就好像是花果山上的孫悟空: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若真是如此,我們是否永遠也無法悟道了嗎?

其實這個問題,在唐朝的時候就已經有人提問過。

5、

唐朝時,一名僧人問崇慧禪師:“達摩祖師未來中土時,中國有沒有佛法?”

禪師答曰:“他尚未來時暫且不論,如今的事怎么做?”

僧人說:“我無法領會,還請指點。”

禪師說:“萬古長空,一朝風月。”僧人默然良久。

禪師又說:“佛在我心,無關達摩來還是沒來。”

為什么呢?

其實佛法就如同萬古長空,一直存在。

只因人心蒙塵,茫然不識。

所謂達摩東渡,不過是將中土人士心上的灰塵拂去而已。

6、

然而,“道”何嘗不是如此呢?

這個僧人的問題就等同于是在問:

在老子未出生以前,中國有沒有道?

當然有!

道在一直都在,無時不在,無處不在。

只是,你要從當下的一朝風月中去尋找。

如果有一天你找到了,則一念成佛,與道同在。

剎那即是永恒。


第四章【完】


90后酷說老子(3) ▏你事業的上限,取決于你對人性理解的下限。

90后酷說老子(2)? ▏同樣是做好事:孔子為什么罵子貢而贊子路?

90后酷說老子(1)▏道:老子與霍金,哲學與物理為什么殊途同歸?


喜歡我的文章嗎?

其實我的文章也喜歡你!

那還等什么?

趕快關注表白吧!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剝皮案震驚了整個濱河市,隨后出現的幾起案子,更是在濱河造成了極大的恐慌,老刑警劉巖,帶你破解...
    沈念sama閱讀 228,739評論 6 534
  • 序言:濱河連續發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現場離奇詭異,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過查閱死者的電腦和手機,發現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閱讀 98,634評論 3 419
  • 文/潘曉璐 我一進店門,熙熙樓的掌柜王于貴愁眉苦臉地迎上來,“玉大人,你說我怎么就攤上這事。” “怎么了?”我有些...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176,653評論 0 377
  • 文/不壞的土叔 我叫張陵,是天一觀的道長。 經常有香客問我,道長,這世上最難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63,063評論 1 314
  • 正文 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辦了婚禮,結果婚禮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還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們只是感情好,可當我...
    茶點故事閱讀 71,835評論 6 410
  • 文/花漫 我一把揭開白布。 她就那樣靜靜地躺著,像睡著了一般。 火紅的嫁衣襯著肌膚如雪。 梳的紋絲不亂的頭發上,一...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55,235評論 1 324
  • 那天,我揣著相機與錄音,去河邊找鬼。 笑死,一個胖子當著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內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決...
    沈念sama閱讀 43,315評論 3 442
  • 文/蒼蘭香墨 我猛地睜開眼,長吁一口氣:“原來是場噩夢啊……” “哼!你這毒婦竟也來了?” 一聲冷哼從身側響起,我...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42,459評論 0 289
  • 序言:老撾萬榮一對情侶失蹤,失蹤者是張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劉穎,沒想到半個月后,有當地人在樹林里發現了一具尸體,經...
    沈念sama閱讀 49,000評論 1 335
  • 正文 獨居荒郊野嶺守林人離奇死亡,尸身上長有42處帶血的膿包…… 初始之章·張勛 以下內容為張勛視角 年9月15日...
    茶點故事閱讀 40,819評論 3 355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戀三年,在試婚紗的時候發現自己被綠了。 大學時的朋友給我發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飯的照片。...
    茶點故事閱讀 43,004評論 1 370
  • 序言:一個原本活蹦亂跳的男人離奇死亡,死狀恐怖,靈堂內的尸體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詐尸還是另有隱情,我是刑警寧澤,帶...
    沈念sama閱讀 38,560評論 5 36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島的核電站,受9級特大地震影響,放射性物質發生泄漏。R本人自食惡果不足惜,卻給世界環境...
    茶點故事閱讀 44,257評論 3 34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處隱蔽的房頂上張望。 院中可真熱鬧,春花似錦、人聲如沸。這莊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4,676評論 0 26
  • 文/蒼蘭香墨 我抬頭看了看天上的太陽。三九已至,卻和暖如春,著一層夾襖步出監牢的瞬間,已是汗流浹背。 一陣腳步聲響...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5,937評論 1 288
  • 我被黑心中介騙來泰國打工, 沒想到剛下飛機就差點兒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東北人。 一個月前我還...
    沈念sama閱讀 51,717評論 3 393
  • 正文 我出身青樓,卻偏偏與公主長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敵國和親。 傳聞我的和親對象是個殘疾皇子,可洞房花燭夜當晚...
    茶點故事閱讀 48,003評論 2 374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老子道德經全文翻譯(全81章)閱讀: 【老子·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1]。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
    暖陽_1332閱讀 182,771評論 4 81
  • 沒錢的日子真的很難受,每天去兼職累成狗。但是很充實~
    在路上的麻麻閱讀 340評論 1 1
  • 每天五條好句子: 1、孩子們圍著我問這問那,我被他們透明的淳樸和天真感動了。 2、孩子們野花般芬芳的土話和泥土般憨...
    愛闐記閱讀 253評論 0 0
  • 我獨自醉倒在一個陌生的場所, 醉倒在一個風月姑娘的懷里, 聽著那些美言蜜語, 我把故事講給陌生的她, 眼淚, 原來...
    眼白閱讀 271評論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