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有個新聞讓本U哭笑不得。
新聞中爸爸的做法,我覺得是挺好的,特別是在自省這一方面。作為爸爸,也只有這樣,才能在教育上越走越遠。
但是這件事引起本U的思考是,孩子沉迷游戲,爸爸們是不是只能采取強硬的手段來禁止?
拉夫.科斯特曾經這么定義游戲:“游戲就是在快樂中學會某種本領的活動。”在本U看來,游戲本身就是一種學習。只是由于游戲具備較為特殊的交互機制和反饋機制,才會導致孩子容易沉浸其中。接下來,本U會以比較大熱的《王者榮耀》來舉例說明,解析一下為什么游戲容易讓孩子沉迷。
說起《王者榮耀》,相信大部分爸爸都聽說過?!锻跽邩s耀》是一個相對公平的團體競技類手游,類似DOTA,但是操作起來比DOTA簡單。對于DOTA,80后的爸爸應該都挺有共鳴的,想想當年自己玩DOTA的時候,是一個怎么樣的節奏?是不是也是停不下來?相信看到這里,可能不少爸爸對孩子熱衷于這個游戲,開始有點理解了。
講回專業的,為什么《王者榮耀》如此吸引孩子,讓孩子沉迷進去不能自拔?因為《王者榮耀》能夠讓孩子進入到一種叫“心流”的狀態。
在這里,我想先解釋一下“心流(flow)”。心理學家Mihaly Csikszentmihalyi將心流定義為一種將個人精神力完全投注在某種活動上的感覺,人在心流產生時同時會伴隨有高度的興奮及充實感。
Mihaly認為,人處在心流狀態時,應該有下面的特征:
1.傾向去做這件事
2.專注一致
3.清楚目標
4.立即反饋
5.對這個活動有主控感
6.從事時憂慮感消失
7.主觀時間感知改變,不覺得時間流逝
聽完這段解釋之后,各位爸爸們是不是好像抓住了什么?
“沒錯!這就是我們想孩子學習時應有的狀態!”是的,相信大部分的爸爸,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學習時,能夠處在心流的狀態,但革命尚未成功,各位爸爸仍需努力,多看看爸爸有道的文章,或許有不一樣的感受。不過事實上,大多孩子在做一件事的時候,都會處在心流狀態,那就是打游戲。
孩子們打《王者榮耀》的時候的特征:
1.傾向去做這件事→的確,他們很喜歡玩這個游戲很傾向去玩。
2.專注一致→他們玩游戲的時候非常專注。
3.清楚目標→他們的目標就是獲勝,非常清晰明確。
4.立即反饋→擊殺對方玩家會有全屏提示,勝利也會有獎勵。
5.對這個活動有主控感→游戲角色是他們掌控的。
6.從事時憂慮感消失→他們在玩游戲的時候都是很亢奮的,什么不開心的都忘掉了。
7.主觀時間感知改變,不覺得時間流逝→玩的時候根本停不下來,殊不知已經過去兩三個小時了。
當然,要達到心流的狀態,有四個前提:
內在獎勵感(排位拿了王者框框可爽了,同學都會羨慕啊)
清晰無障礙目標(不管怎么樣就是要勝利,就是要晉級)
即時反饋結果(擊殺對手能夠全屏提示,多厲害)
平衡的技能水平及挑戰(匹配系統總能夠找到相近實力的隊友和對手)
所以說,《王者榮耀》具備讓孩子進入到心流狀態的前提和特征,那么作為孩子,怎么能夠抵擋這種誘惑呢?要知道,心流這種狀態,會讓人感到巨大的愉悅。
所有的游戲都是社會規則的縮影。既然孩子喜歡玩這個游戲,那么動力就是非常強的,作為爸爸的我們,與其說單純阻止孩子玩游戲,倒不如思考一下,在游戲里面如何引導孩子,讓他們能夠有游戲以外的收獲,讓他們更好成長。作為爸爸,可以試試以下三點:
1
歷史人物及背景故事
在一次飯局里面,聽到某位領導說起一件事。他的孩子喜歡玩《王者榮耀》,并且突然有一天,開始問起他一些歷史人物的問題,例如,孫尚香是誰?墨子是干什么的?為什么說韓信國士無雙?這些問題對于二三年級的孩子來說,其實是有點深的。那位爸爸感到非常奇怪,為什么孩子會突然問起這些歷史問題?原來,《王者榮耀》里面很多角色以及很多技能,都是跟一些歷史人物以及成語典故有關的。
這時候作為爸爸,當然就可以借此跟孩子好好介紹,擴充他們的知識面。例如,韓信是游戲中較為熱門,受到孩子喜歡的角色,他的技能分別是殺意之槍、無情沖鋒、背水一戰和國士無雙。這時候,爸爸如果發現孩子對這個角色感興趣的話,那么就可以問問孩子,“你知不知道為什么韓信會有個技能叫背水一戰?”通過這點來勾起孩子對歷史典故的興趣,給孩子講完“背水一戰”的故事之后,就可以問問孩子知道“為什么是國士無雙嗎?”這時候就可以不直接告訴孩子答案,而是陪同孩子,通過翻書或者百度等方式,來一起尋找資料,一起找到答案。
UC說:通過這樣的方式,能夠增加孩子主動學習的興趣,同時也可以增進爸爸和孩子的關系,擴充孩子的知識面,何樂而不為?
2
團隊合作
《王者榮耀》是一個團體對戰游戲,這意味著孩子在游戲的過程中,需要合作。那么作為爸爸,可以怎么引導孩子學會合作呢?本U認為,如果爸爸比較能接受這類型游戲的話,那么爸爸完全可以作為一名隊友參與進去,跟孩子一起進行游戲。同時,在游戲過程中,由于可以直接面對面交流,爸爸也可以跟孩子進行一些策略上的分析,指引孩子去跟其他隊友打出更好的配合。而如果爸爸是不能夠接受這類型的游戲的話,那么爸爸可以在孩子游戲時,觀看孩子游戲,在適當的時候進行引導,給予孩子一些配合上的幫助。
UC說:團隊合作最重要是在于配合,爸爸可以讓孩子知道自己有些什么,能夠做些什么。這個遷移到現實生活中,也能夠增加孩子的團隊合作能力。
3
情緒穩定性
游戲是一個實時變化的東西,所以經常都會有一些意料之外的情況。對于孩子來說,這些“意外”很有可能就導致他們的情緒失控,例如,己方大優勢下打輸,或者說隊友失誤導致自己控制的角色死亡。孩子一般會突然悶悶不樂,或者無精打采,又或者說是張口大罵,嚴重時甚至會摔手機。這時候,作為爸爸,又可以上場了。當孩子出現這些情緒的時候,爸爸可以陪伴在孩子身邊,甚至是主動陪孩子進行情緒宣泄,例如扔扔枕頭。等孩子情緒平復下來之后,爸爸們就可以開始干活了。跟孩子聊聊情緒,聊聊發生了什么事,導致了什么樣的感受,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感受,現在回想起來感受怎么樣。如果孩子能夠把這些答案表達出來,那么對于孩子的情緒穩定性的發展,是很有幫助的。
UC說:任何的情緒都不是問題,問題是在于對情緒的態度。當個體能夠把情緒及背后的原因表達出來的時候,那么離接納自己的情緒也就不遠了。
家庭教育無處不在。孩子對游戲的動力足,那么爸爸們只要巧妙運用一些技巧以及耐心的陪伴,就可以把這種動力遷移到其他方面上。
參考文獻:
Csikszentmihalyi, Mihaly (1990). Flow : 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 (1st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Csikszentmihalyi, M., Finding Flow, 1997.
Fullagar, Clive J.; Kelloway, E. Kevin (2009). "Flow at work: an experience sampling approach".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82 (3): 595–615.
尚俊杰,裴蕾絲,重塑學習方式:游戲的核心教育價值及應用前景,中國電化教育,2015.5(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