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問題之所以成為問題,是因為我們如此看待它。問題本身不是問題,我們如何回應它才是真正的問題。
第一個要提到的依然是我們的潛意識。因為它太重要了。
比如,前幾天一個離開明?;氐襟w制的學生給我打電話說了這樣一件事情:老師,這兩年我經歷了這么多之后,比同齡人都成熟了,看待問題也不一樣了,所以時常會覺得他們好幼稚,好無聊。尤其看到其中一個同學的樣子就像看到一兩年前的自己,那么無聊,幼稚和可笑。所以,首先我會覺得遇到另一個自己,很奇怪,另外就是看到過去的自己,很討厭他,好想改造他,讓他身上那些討厭的行為都趕緊消失掉。
這就是特別典型的在遇到的人身上投射出了自己的一些回憶。這個人身上一些類似的行為激活了他潛意識里的一些不好的記憶,那些記憶里充滿了被拒絕,嘲笑,不被重視的無助感;想要被看到,被認可的渴望等。這些豐富的內在感受被激活之后,他是很不舒服的。就想讓這些感覺消失掉,所以他認為眼前的這個人如果消失掉或者某些行為不存在之后,自己的內在感受也就不存在了。
實際上,那是不可能的。沒有這個人,也會有其他的人和事把潛意識儲存的記憶喚醒,讓你產生反應。
這些回憶之所以被喚醒,都是想重新擁有一次機會被照亮和療愈。
所以生活中出現的讓你有很多感覺的人,尤其是負面感覺的人,都是給予我們一次機會,面對自己內在那些未被療愈和看到的傷痛。
因為同樣的人,同樣的行為,沒有讓別人有感覺,就是因為別人內在沒有這部分需要被激活的記憶。
如果你忽略它,它就會重復的出現。
這就是為什么生活當中時常會一再出現相似的問題和事情。我們管它叫——強迫性重復。
有時候我們也會跟問題糾纏在一起,緊抓住它不放。
前段時間去北京,北京的一個朋友講到這樣一個事情。
一個女人的先生愛上了別人。她接受不了,就拿婆婆,兒子還有自己的生命威脅先生,強行地保持這個家庭的“完整性”,每天像個偵探一樣跟著先生一起上班,一起下班,一起會見客戶.....這種時候就是跟問題完全糾纏在一起,沒有留出空間來看到自己真正面臨的處境和需要解決的問題。這種糾纏就會讓自己和他人都失去面對自己內在潛意識傷痛記憶的機會。
記得,小的時候,常聽到一些特別高大上的詞匯,比如尋求解脫啊,追求自由啊。自己也會假裝很懂的樣子說,我要追求自由,要獲得解脫。其實根本不懂那是什么意思,更不懂得要怎么活出它。做到它。
后來,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豐富才懂得自由和解脫沒有那么高大上,是我們每天會遇到的,要去學習和做到的。
我們每天的生活都會遇到不同的問題,比如你生氣之后通常會怎么做,那么今天又生氣了,你又想摔東西的時候,突然想看清楚自己的模式,這個時候,你開始從這種與問題糾纏的關系里解脫出來,獲得了選擇的自由。
在《當下的力量》這本書中,作者艾哈特.托爾說:我們的理性是永遠找不到答案的,它也不會允許你找到答案,因為本質上來說,理性就是問題的一部分。
想要理解這一部分,就體驗一下站樁或者靜坐的時候:你先是在呼吸,然后慢慢的你似乎不關注呼吸了,因為你的頭腦里冒出來一個念頭:昨天走在街上好好的,突然沖出來一個冒失鬼孩子把自己撞了一下,胳膊都撞出一個包來。這個意像出來之后,你馬上又有一個念頭跟著:也真是沒教養,也不知道他的父母是怎么教的。下一個念頭:哎,說不定沒有父母呢,也怪不容易的,你說,好在是撞的是我,要是撞到醉鬼,被揍一頓或者撞到車上,可怎么辦???然后,你就突然難過起來了......
居然你會發現,你冒出一個念頭來,你就能給它編出活色生香的故事來,甚至連情緒都投入進去,時而生氣,時而難過的。你根本不用真的經歷什么,自己在頭腦里就玩的很熱火朝天了。
這個時候,如果你用理性,邏輯,繼續思維,只是讓你的思維變得更加綿長,故事情節多了一些正義感和嚴肅感,它對你真正的生活并沒有幫助。
這時候你要做的不是在頭腦里去繼續批判自己或者別人。只是溫柔地回到自己的呼吸上,然后掃描一下身體,回到此時此刻,回到當下。你會發現,你剛才還投入那么多情緒的問題根本就不在。
有時候,我們實在是太入戲了。
會根本感覺不到這些讓我們焦慮,恐懼,左右為難的問題根本不存在我們的現實生活里,它們只是在我們頭腦里。
我們必須了解到自己是有能有力去影響事件或問題的。因為正我們自己創造了它。這對我們其實是一個好消息,因為我們既然創造了問題 ,就知道如何解決它。就像我們帶著自己的覺知能力看到了剛才我們的那個小小的體驗里頭腦如何造作,如何跟著一個念頭就編出一個電視劇來的。然后又如何把入戲的自己又拉回到當下里的。
不斷的培養自己的這種能力,就知道如何去把困在頭腦游戲里的自己一次次解救出來。
從前,有位老漢住在與胡人相鄰的邊塞地區,來來往往的過客都尊稱他為“塞翁”。塞翁生性達觀,為人處事的方法與眾不同。有一天,塞翁家的馬不知什么原因,在放牧時竟迷了路,回不來了。鄰居們得知這一消息以后,紛紛表示惋惜??墒侨虆s不以為然,他反而釋懷地勸慰大伙兒:“丟了馬,當然是件壞事,但誰知道它會不會帶來好的結果呢?” 果然,沒過幾個月,那匹迷途的老馬又從塞外跑了回來,并且還帶回了一匹胡人騎的駿馬。
于是,鄰居們又一齊來向塞翁賀喜,并夸他在丟馬時有遠見。然而,這時的塞翁卻憂心忡忡地說:“唉,誰知道這件事會不會給我帶來災禍呢?” 塞翁家平添了一匹胡人騎的駿馬,使他的兒子喜不自禁,于是就天天騎馬兜風,樂此不疲。終于有一天,兒子因得意而忘形,竟從飛馳的馬背上掉了下來,摔傷了一條腿,造成了終身殘疾。善良的鄰居們聞訊后,趕緊前來慰問,而塞翁卻還是那句老話:“誰知道它會不會帶來好的結果呢?” 又過了一年,胡人大舉入侵中原,邊塞形勢驟然吃緊,身強力壯的青年都被征去當了兵,結果十有八九都在戰場上送了命。而塞翁的兒子因為是個跛腿,免服兵役,父子二人也得以避免了這場生離死別的災難。
我們來看結論:一旦我們形成一個觀念和判斷的時候,我們就是畫地為牢。我們自己困住了自己。
就像之前有朋友跟我講,他們去一個學校里面參觀,看到那些孩子的房間很整齊,衣柜里都很整齊。他們去的時候,孩子們在操場上整齊的練功。然后又看了他們的展示,很有才能的樣子。就認為這個學校很厲害,可以培養出很棒的孩子。
我聽了之后就問她:你們沒有經過學生的同意就去看人家的衣柜啊,似乎這些學生連衣柜的空間都不是自己的,這么不被尊重,估計也很難懂得尊重別人的邊界和空間吧。
那位朋友聽了之后很無語地看著我。估計是覺得跟我對牛談琴了。
然而,我們時常會以自己看到的聽到的很片面的信息去做一個結論和判斷。這也是我們頭腦的把戲。比如,我在課程一開始的那個例子里講的學生,媽媽意識到體制學校對人思想的束縛之后,用了很多辦法,讓他脫離體制。然后爸爸盡管是非常有成就的商人,但他有一個非常強大的觀點:如果沒有上過大學,沒有學歷,那以后怎么辦?所以,在這個觀點的束縛之下,他又用盡各種辦法把兒子弄回體制去了。
有的人根深蒂固地認為:去找心理咨詢師的人都是神經病。當他被困在生活里,抑郁了,焦躁的不能正常工作生活時,他寧可吃安眠藥,也不會選擇去找心理咨詢師的幫助。如果你給他建議讓他去找心理咨詢師,他就會急了:你TMD才是神經病呢,你們全家都是神經病。
《佛陀的教誨》這本書講道:一個被自己的喜好所影響的人,是不能明白事情的真正含義的,因為他們經常在事情還沒發生時就開始悲觀絕望。而那些脫離了執著的人,才能夠透徹地理解每一個狀況所蘊藏的意義。他們會認真對待每一件事,并把它當作新的機會。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只有當一個人不再執著去區別什么是福禍,什么是善惡的時候,他才能獲得真正的自由。
為了讓我們更清楚,今天講的內容:我們的觀點,信念是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和行為的。
我們了解一下美國心理學家埃利斯創建的ABC認知情緒療法。
A(Antecedent)指事情的前因,C(Consequence)指事情的后果,有前因必有后果,但是有同樣的前因A,產生了不一樣的后果C1和C2。
這是因為從前因到結果之間,一定會透過一座橋梁B(Belief),這座橋梁就是信念和我們對情境的評價與解釋。
又因為,同一情境之下(A),不同的人的理念以及評價與解釋不同(B1和B2),所以會得到不同結果(C1和C2)。因此,事情發生的一切根源緣于我們的信念、評價與解釋。
情緒ABC理論的創始者埃利斯認為:正是由于我們常有的一些不合理的信念才使我們產生情緒困擾。如果這些不合理的信念久而久之,就會引起情緒障礙和身心疾病。
情緒 ABC理論中:A表示誘發性事件,B表示個體針對此誘發性事件產生的一些信念,即對這件事的一些看法、解釋。C表示自己產生的情緒和行為的結果。
通常人們會認為誘發事件A直接導致了人的情緒和行為結果C,發生了什么事就引起了什么情緒體驗。然而,你有沒有發現同樣一件事,對不同的人,會引起不同的情緒體驗。同樣是報考
,結果兩個人都沒過。一個人無所謂,而另一個人卻傷心欲絕。
為什么?就是誘發事件A與情緒、行為結果C之間還有個對誘發事件A的看法、解釋的B在作怪。一個人可能認為:這次考試只是試一試,考不過也沒關系,下次可以再來。另一個人可能說:我精心準備了那么長時間,竟然沒過,是不是我太笨了,我還有什么用啊,人家會怎么評價我。于是不同的B帶來的C大相徑庭。
它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幾種:
絕對化的要求:常帶有應該,必須,一定等字眼。
比如:做為一個媽媽,她應該要給孩子哺乳。
作為一個新教育的實踐者,她應該是不能犯錯的。
過份概括化:通過別人說的一句話,或者做過的一件事就判定別人是怎么樣的人?;蛘咄ㄟ^別人的穿衣打扮來判定對方是什么樣的人之類。
糟糕至極:一件事情沒做好,就會完了。
比如,有人在與他人的第一次見面時,搞砸了,就覺得完了,沒有辦法再見這個人了。以后但凡有此人在的場合都會躲開。
每個人都對事情有不一樣的解讀和認知——我們管它叫思維模式,不同的思維模式下,語言也是不同的。不同的語言暗示就會給我們帶來不同的情緒狀態。
我們沒辦法控制有些事情他一定會發生,然而就算同樣的事情發生了。不同的態度不同的解讀不同的認知就會造成完全不一樣的結果。
所以現在我們都開始清晰我們要在哪個部位開始著力。
我們把自己困在情緒和我們欲望中時。我們對事情本身的理解也充滿了局限。但是我們內在有一部分是知道真相的。內在智慧他無法通過學習外在的知識而了解它。而是你要去體驗。去真正的體驗到你內在智慧去見到你的內在智慧跟她鏈接。
我們的教育會讓我們認為,智慧都是通過外在不斷的學習來獲得的。知識在生活中的確會幫助我們在現實生活中建立起更多的自信或者生活能力。同時也建構出很強大的信念系統,變成了我遮擋陽光的云層。真正的智慧卻不在你之外,它在你的內在。就像坐飛機一樣,穿過云層,你會看到那個更大的空,那上面全然的光和無。
你通過觀察自己的思維運作模式,觀察自己內在是如何來面對你的每一個念頭的。不斷的去觀察自己向自己學習。你才能夠去觸摸到自己身心的智慧。
如果今天聽微課的你也正好困在一個情緒中,一個生活困境中,苦惱中不知道如何是好。
我跟你一樣,曾經也是被自己的情緒緊緊的纏住,被自己的頭腦緊緊困住感覺到沒有出路。
然而今天的分享就是告訴我們,那些看起來的困境都是我們都頭腦創造出來的。是我們的幻想,我們幻想我們被困住。如果我們能從幻想中掙脫出來,我們能夠看到。真正的真相就是我們內在神性的智慧。
那些把我們困住的煩惱他們都是從哪里產生的呢?就像你躺著草地上看。天上的云彩,哪些云彩也許會遮住太陽的光芒。但是他們會飄走。他們不會永遠停留在空中。
這些云彩無論是什么云朵,你再看他們的時候,你有沒有思考。他們是從哪里產生的?他們是平白無故出現的嗎?然后你會看到在這些云彩背后會有更加廣闊的天空??此剖裁炊紱]有但是這些云朵就是從那里出來的。
如果你帶著覺知去看那時的自己,你會看到自己產生的幻想和念頭。他們是從哪里出來的呢?他們為什么會在哪里?你帶著這種念頭去看你會發現到那些讓你覺得喜悅不已的真相。
因為你以前只是看到他們,他們占據了你內在所有空間。如果你帶著這樣的念頭去向內觀察,你就會發現你有一個廣闊的內在空間,然而那個空間蘊藏巨大的智慧。那里的智慧是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