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了李叫獸14天培訓營,我相信我和很多人一樣,都是長期關注李叫獸的人,第一時間下單的人,以及對商業分析、文案和營銷都有困惑的人。
我之所以會參加這次培訓,也是因為李叫獸的文案觸動了我,平時我們接受了太多的碎片化信息,如果沒有針對性的長時間反饋訓練,提高意義不太大。
現在說下這次培訓我的三大收獲
第一、清單式思維
第二、多問為什么
第三、用戶視角
一 清單式思維
李叫獸在訓練營上傳授的技能,我覺得就是很強調清單式思維。首先,清單式的思考,可以啟發你的思考,擴展你思考的邊界。這類似于數學中的一種尋找答案的窮舉法。
舉個例子,比如商業分析上,要尋找我們的產品或者服務能滿足用戶什么需求,那么李叫獸首先總結了一套需求清單,一般來說,所有的產品或服務能滿足用戶無外呼十大類需求。然后當你分析滿足什么需求時,就可以把這10種需求都去套一遍。這樣做有什么好處呢?就是有可能本來你沒想到的點,通過強制的,這種清單式的一個個套,就能啟發到你,我試過,效果很好。
其次,清單式思考,可以用于自檢。剛才提到的是啟發,但啟發后,你想到的需求靠不靠譜呢?李叫獸又設計了六大類問題清單,通過自己詢問自己這六個問題,來綜合的判斷靠不靠譜。
細細一想,我們的思考不就是這樣嗎?美食家吃一道菜,不就是從色香味這系列問題去判斷嗎?風險經理思考一筆信貸合適不合適,也不是從各類問題上進行判斷嗎?只不過有時候我們太熟練了,把這些問題清單內化成自己的潛意識而不自知。
而所謂的專家,都是有一套自己的清單思維模型,碰到問題除了清單過一遍(可能他自己都沒意識到)之外,如果發現問題的答案或者結果與自己的判斷有誤,那他可能就會下次修正自己的清單。通過不斷的迭代自己的這份清單,慢慢成為更厲害的專家。
二、多問為什么
多問自己為什么,其實就是思考的催化劑。在自問的過程中,你就不自覺地會去思考,并尋找答案。
而更深入地思考,則是持續問自己為什么?我之前看過一個關于豐田汽車廠的故事,就是它們的車間工作效率和質量管理一直做的很好,據說其中有一個原因就是負責人踐行一個5why原則。
豐田汽車公司前副社長大野耐一曾舉了一個例子來找出停機的真正原因
問題一:為什么機器停了?
答案一:因為機器超載,保險絲燒斷了。
問題二:為什么機器會超載?
答案二:因為軸承的潤滑不足。
問題三:為什么軸承會潤滑不足?
答案三:因為潤滑泵失靈了。
問題四:為什么潤滑泵會失靈?
答案四:因為它的輪軸耗損了。
問題五:為什么潤滑泵的輪軸會耗損?
答案五:因為雜質跑到里面去了。
而如果沒有這種5why原則,也許一開始工人就換一根保險絲草草解決了事了。而不能發現背后真正的原因。
當然,實踐中不一定需要嚴格做到5why或者只限于5why為止,而是以是否找到真正有洞見力的關鍵原因為止,而有洞見力,其實就是你得出了和普通人不一樣的結論。
其實,不光是工程管理,李叫獸的商業分析,就是不斷地追問自己為什么,并漸漸接近有洞見力的答案。
我們懶惰于思考,因為思考往往是反直覺的,也是反人性的。思考很費力,很讓人痛苦,它會消耗你大腦的資源。而正如體力一樣,人傾向于偷懶,最好就是癱坐在沙發上一整天。但是思考又可以很省力,就像健身,當你越來越自己能夠自律地像鍛煉身體一樣去勤思考,你反而會像有的人一天不健身就不舒服那樣,迷上思考,從而成為一個很有洞察力的人。
第三、用戶視角
李叫獸說,如果這14天只要記一個概念,那就是shift,轉移視角。因為進化論的原因,我們思考問題也好,做任何事情也好,都是從自己的角度出發的,而從別人的角度出發,當然是反人性和反直覺的,所以這也解釋了為什么總有那么多無效信息、無效文案、無效溝通、無效策略。根本原因就是沒有站在別人的視角想問題。
所以商業分析上,你也考慮為什么用戶不買我的產品和服務,逼自己把大腦清空,站在用戶的角度。
在演講上,要想為什么別人不肯聽我,要昏昏欲睡?你是不是應該講他們所感興趣的內容,滿足她們的利益?
在溝通上,在文案上,更是這樣。當然這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但可以不斷地刻意訓練自己。轉換視角,你就能得出很多和普通人不一樣的結論,作為和普通人不一樣的行為。而不一樣,正是你成功的原因。(李叫獸的金句,如果你做的和別人一樣,你憑什么希望獲得不一樣的結果?)
以上三點,就是我這14天的最大心得感受,當然光有感受還不行,之后自己一定要知行合一,在平時工作中,多把以上三點拿出來溫故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