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百多年,人們世界觀最大的變化,是承認了不確定性。正如薛定諤的貓,它既是死的又是活的,取決于你是否觀察它。以前人們可不這么認為,牛頓的經典力學體系給人一個錯覺,所有事物都是可以被認識,可以被描述,甚至可以用數學公式精確刻畫的。在工業時代,人們以機械思維為美,正如我們今天贊美互聯網思維。(插一句閑話,有人為了抨擊互聯網思維說,工業時代沒有誕生工業思維,怎么互聯網時代就出來一個互聯網思維?其實工業時代確有自己的思維方式,只不過換了個馬甲叫機械思維罷了。)
承認世界的不確定性,我們離真相更近了一步,但也更痛苦了一些。對生命而言,環境的不確定性越小越好。人類祖先在波濤洶涌的海里游了多少年還是魚,等站到了堅實而確定的大地上,才逐步進化為人。生命體內血液不停涌動,但也需要一個相對堅硬的外殼為依托。我們雖然生活在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但也要努力找到相對確定的世界觀和人生觀。
投資的世界更加如此,不確定性更大,以至于很多人認為投資就是碰運氣,或者干脆用賭來形容。如何在投資世界打磨一套成熟的投資邏輯,找到相對確定的道路,是每一個投資人都要思考的問題。由于人生其實是由無數選擇構成的,因此不管在沒在投資行業,其實每個人都在做投資。因此,在不確定性中尋找確定性,是每一個人都要思考的問題。
在經歷很多糾結、痛苦、甚至失敗之后,我的投資邏輯在今年初步形成。第一,要基于價值。第二,要長期持有。這兩者誰也離不開誰,對價值的認定和堅持是做到長期持有的前提,否則市場一有風吹草動就容易拿不住。目光長遠又是發現價值的有效方式,許多事情在短期內極其不確定,但放到長期就變得非常確定。我們無法預測茅臺明天或者下周的股價,但是明年股價比現在高是大概率事件。多長才算長期?格雷厄姆在《聰明的投資者》中說,被低估的股票要被市場糾正,通常需要半年到兩年半的時間;而巴菲特買入某只股票時,往往做好了持有十年的打算。
具體到創業投資,我們首先要思考的是:從長期看,這是否是一件對社會很有價值的事情?很多項目從生意的角度看都成立,但是價值卻不大,從投資角度看就不劃算。對人類最重要、且又能商業化的,無非是衣食住行和精神享受。在PC互聯網, 最有價值的應用是BAT;在移動互聯網最有價值的應用是微信、滴滴、餓了么;在下一波AI趨勢中,最有價值的應用,大概率還是出在這些領域中。其次,早期創投不應該糾結于估值,只要事情有偉大的價值,團隊有很高的可能性勝出,估值高10%~20%其實無所謂。再次,應該做好長期持有的準備。很贊同金沙江創投朱嘯虎的理念:A輪進入,等到項目估值10億美金以上才考慮退出。
有時候,即使沒有清晰的投資邏輯,我們也能贏,但這就是芒格說的“拿著火把穿過炸藥廠,即使沒被炸死,但仍然是傻子”。正如玩德州撲克,一兩把的輸贏其實無所謂,關鍵是能否堅持正EV的打法。即使翻牌前拿著AA也不能穩贏,但我們仍然應該allin。愿我們都能建立自己的投資邏輯,并一以貫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