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叫約翰的小伙子,去美國空軍參軍。在部隊里經過一系列漫長而艱苦的培訓和練習,最后終于通過了高空跳傘考核,算是成了一名真正的傘兵。然后,他就和戰友一起列隊,迎接長官給他們頒發考核通過紀念品,也就是一枚降落傘形狀的別針。等了好久好久,長官終于來了。只見長官走到他面前,將這枚紀念別針別在了他的胸前,可這還不算完,戴上之后,長官突然對著別針狠狠地猛擊了一拳。結果這枚別針穿過衣服,扎進了約翰的胸部,疼得他是哇哇大叫。然而奇怪的事情來了,在那之后,約翰不僅不記恨這位長官,反而一有機會就向朋友們解開襯衣扣子,展示胸前的小傷疤。幾十年后,約翰早已從部隊退役,可是他居然把那枚扎過他的別針裝裱進畫框里,掛在他臥室的墻上。
約翰的這種行為,被總結叫做“勞力辯證現象”。什么意思呢?就是說當你在一件事上投入了很多的精力,甚至付出了痛苦,那么你就會對這件事情帶來的結果愈加看重,并且非常享受這種結果帶來的成就感。換句話說:我們會因為在一件事上已經付出的努力,就把這件事的價值進行人為夸大或提高。
比如約翰,一枚別針使自己胸口留下傷疤,本來是完全沒有必要,甚至是可笑的。但是約翰的大腦,把這種“可笑”進行了調整,自動把這枚別針的價值提高了,把它從一個普通物件,變成了神圣的東西。這里面的原因其實就在于,這枚別針承載了他的辛苦和付出。
這種勞力辯證現象對我們的行動決策有什么作用呢?在生活中啊,很多人會使用這一點,去刻意強化我們對于事物價值的認知。比如說,有很多大學社團招收新會員入會時,會刻意讓他們通過很惡搞、甚至很奇葩的測試,然后才允許他們加入。這樣的入門測試越是殘酷和奇怪,申請人在心中形成的自豪感反而越強,入會之后就會更加積極參與社團活動。
再比如說,一個典型的“蛋糕粉”產品的案例:在上世紀50年代,歐美市場上出現了一種“便捷蛋糕粉”,只要拿熱水一沖,就可以做出美味的蛋糕面團。廠商們認為,這個東西太方便了,肯定大賣。然而萬萬沒想到,家庭主婦們居然不喜歡這種蛋糕粉,因為用了這個東西,在家做蛋糕對她們來說太簡單了,實在沒有成就感。于是制造商們只好故意把產品做了調整,他們在說明書上特意說明:使用這種蛋糕粉,必須要再打一個雞蛋進去。好了,這一下,家庭主婦們才又找回了自我價值感,她們反而愿意為這種更加復雜的產品掏錢。
所以,我們在了解上述現象之后,就可以用來指導我們的行動和決策。一方面,應該有意識地去保持清醒,理性地分辨一件事物的真正價值。我們可以在行動之前冷靜下來好好想想,一件事情的價值,到底是因為它本身可以滿足你的需要,還是只因為你在它身上已經花了過多努力,導致你不愿割舍。另一方面,如果你想抬高一個人對于價值的估計,你也可以適當地吊吊對方胃口,讓對方不那么容易獲得,那么他對于這件事的看法,也許會變得大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