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宰相肚里能撐船”是一句俗語,國人常用來形容一個人寬宏大量。顯然,人被冠以諸如此類的詞時,是開心的,因為被贊美。可是,當(dāng)你經(jīng)歷“氣度”事件的時候,你還會覺得這是一個光芒四射的詞語嗎?
氣度會你剝奪生氣,說“不的權(quán)利。
生來父母給的第一堂課“分享”。每個人小時候都會有另一個小孩與你爭奪玩具,而常常,他或她的一句“我想要”你就得拱手相讓,哪怕這是你最喜歡的。若你稍有遲疑,這時,公正的法官——你的父母,他們會告訴你分享的意義,成為好孩子的標(biāo)準(zhǔn)。可他們不會知道這將是一個惡性循環(huán),之后對方會無數(shù)次索取,你無數(shù)次給予,因為你想被社會的主流價值觀承認(rèn),你是一個知分享、有氣度的好孩子。在日劇《賢者之愛》里就展現(xiàn)了這種畸形大度的弊端。我只想說,“分享”、“氣度”的反義詞絕不是“自私”。
“對不起”轉(zhuǎn)移了罪過,便成了罪過。
長輩們常常忘了,不是會哭的孩子才是受害者,那個在角落里一聲不吭的人才是最疼的。我最討厭的是明知錯而犯又說“對不起”的人,受害者若不接受,便成了沒有氣度,是使周遭人和事物變得不和諧的因素。受害者成了這事件中的罪魁禍?zhǔn)祝幱诒娛钢模槐娙吮蓷墶W锓赋闪恕袄俗踊仡^金不換”的知錯者,成了受害者,被眾人同情。這何等荒謬,何等悲哀。如果“對不起”轉(zhuǎn)移了罪過,那么它本身便成了罪過。漸漸地,“對不起”成了一把自我防身的萬能鑰匙,于是社會上出現(xiàn)了越來越多的打擊,嘲諷,迫害。
我想,圣賢們當(dāng)初創(chuàng)造詞語時絕不是為了給過錯者開脫的,不是給眾生以道德綁架的理由,那是受過者對事既往不咎的胸懷的贊美。“氣度”拆開為“氣”和“度”,我能大氣的接受道歉,但絕不是毫無限度。我只是希望父母教育孩子時告訴他們:無論何時,你都有說“不”的權(quán)利,那與“氣度”無關(guān),更不是人性品德的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