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赫茲利特(Henry Hazlitt)
美國20世紀最重要的經濟專欄作家,《福布斯》雜志總編輯斯蒂夫·福布斯尊稱他為“20世紀最杰出的經濟新聞人”,當代“自由至上主義者”運動的重要參與者,奧地利經濟學派的重要成員。
《一課經濟學》是他的第一本重要著作,這本書1946年一出版即成為當時的暢銷書,至今已被翻譯成8種文字,在全球銷量早已突破百萬。他一生勤于寫作,撰寫了18本專著和無數(shù)的評論文章。其重要著作還有《道德的基礎》、《凱恩斯經濟學批判》等。
本書反復強調的一個教訓:研究各項提案的影響時,不僅要觀察短期內特殊群體所受到的影響,也要考察長期內所有群體受到的影響。
一個簡單生動形象的例子“破窗謬論”:一個頑童掄起磚頭砸破了面包店的櫥窗,店主怒氣沖沖跑出來,男孩早已逃之夭夭。看熱鬧的有人安慰他,玻璃碎了很是可惜,可也有好的一面。玻璃店有生意了,新櫥窗要250美元,玻璃店多了這250美元,會去別的商家那里消費。那些商家有了生意,又會向更多的商家購買東西。小小一面破櫥窗,竟能夠連續(xù)不斷地提供資金給很多商家,創(chuàng)造許多就業(yè)機會。結論便是:扔磚頭的熊孩子,不但不是社會的禍害,反而造福了社會。然而,面包店主損失的錢誰來負責,并且店家的那250美元可以用于購買其他產品,那么售賣這些產品的商家有了資金便會向更多的商家購買東西,那么結論就變成了:由于面包店主的250美元沒有按原計劃進行,導致了后面一系列商家沒了生意,潛在的就業(yè)機會也給抹殺掉了。然而,面包店主的這種潛在的事情沒有發(fā)生,人們也看不到,因此也就沒人關心和注意了。
但就是這樣的謬論,在現(xiàn)實的經濟生活卻是大行其道。在公共建設方面、稅收方面、關稅保護方面、“穩(wěn)定”價格方面、產業(yè)拯救方面、最低工資法方面等等,都隨處可見這樣的謬論,只不過這種謬論被重新包裝了而已。
對我印象最深的是德國社會的高福利,高福利必然伴隨著高稅收,這無疑是拿那些高收入人群的錢來補貼那些低收入或者是沒有收入的人。因此,你會在高福利國家看到那些不找工作,只靠救濟金生存的健全的人。具體的案例,可以看《羅輯思維》中193期“共同體的意義”中詳細闡述了福利背后的故事。
中國的實例,中國鼓勵出口,并對出口進行補貼,一些企業(yè)的產品之所以具有國際價格的競爭力,是因為中國政府的出口補貼。例如中國輪胎行業(yè)的出口,每一個輪胎政府補貼5美元還是5元我記得不太清楚了,也正是這種補貼,使得輪胎出口的企業(yè)取得了國際市場并賺取了豐厚的利潤,但是政府補貼的資金來自哪里?來自稅收或其他方面,稅收來自于每一個納稅人和企業(yè)。這最終的結果是滿足了這一出口產業(yè)的利益而損害了納稅的人和企業(yè)。
沒有一種技術的改進不會傷害某個人或某個群體。
實例:淘寶的興起的那幾年里,馬云被很多年輕人所崇拜,但是卻被很多線下實體的店家所抨擊,因為淘寶的興起使得很多線下實體店的生意越發(fā)難做甚至倒閉。我甚至聽到過一些店家說,如果見到馬云,非得打死他不可。這其中也不乏很多媒體也為線下的實體店的申訴,聲稱馬云使得一大批人失業(yè),但是他們沒有看到,淘寶給為多少人提供的就業(yè)機會。
人們往往不會注意共計更加或者新發(fā)現(xiàn)所帶來那些分散各處的利益,而會去關注少數(shù)人因此遭遇的損失。例如,每個人都在享受量增且物美價廉的咖啡時,這個事實很少有人注意,人們更多看到的,只是有一些咖啡種植者因為咖啡豆賣不上好價錢而生活難以為繼。
一些經濟主張都有著另外的一面,就好比一枚硬幣的都有兩個面,同樣的主張,換種說法就會缺少吸引力。例如:當有人說,拯救經濟的方式就是增加信貸,就等于說,加重債務就等于拯救經濟;當有人說,繁榮之道是提高農產品的價格,就等于說,讓城市勞工購買的食物價格漲價就能邁向繁榮;當有人說,刺激經濟復蘇的方法是提高工資率,就等于拐彎抹角表示,只有提高生產成本才能促使經濟復蘇。
這樣的事情不僅在歐美資本主義市場上能夠看到,在中國依然能夠看到,只是我們習慣了政府的管控,也沒有對這方面有進一步的思考。
再次強調本書觀點:“只關注XX決議對特殊群體產生及時影響(利益),而忽視了XX決議對整個社會(更多/每一個人)的長遠影響。”是經濟學中充斥著最嚴重的一個謬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