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別我知友,突兀起西州。
十年重見,依舊秀色照清眸。
常記鮚(碕)狂客,邀我登樓雪霽,杖策擁羊裘。
山吐月千仞,殘夜水明樓。
黃粱夢,未覺枕,幾經秋。
與君邂逅,相逐飛步碧山頭。
舉酒一觴今古,嘆息英雄骨冷,清淚不能收。
鸚鵡更誰賦,遺恨滿芳洲。
“使君”,不用搞清楚到底是個怎樣的官銜,知道是一地的長官就行。這首詞寫給作者的朋友,一位漢陽使君,姓名不詳。
十年未見,堪稱長別,故稱“大別”。和知心朋友多年不見,如今他已成長為西州一地的長官了。“十年重見,依舊秀色照清眸”,官銜閱歷雖改,其心未變,眼睛依然清透明亮。“秀色”和“清眸”雖然形容的是眼睛,然而俗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所以我覺得作者在這兒寫其透亮清秀的眸子,實意指其正直干凈的品德。
下一句,《全宋詞》里是五個字“常記鮚狂客”,然而在其他版本是六個字“常記鮚碕狂客”。“鮚碕”指鮚碕山,指友人出生的地方,“鮚碕狂客”便是說友人是一位來自鮚碕山的狂放之人。而若用一個“鮚”字就有點不知所云了。所以無論是從意思上,還是從《水調歌頭》這個詞牌的格律上來看,這一句都應作六個字更為恰當。
友人見面,相憶舊事。記得和這位處事狂放的朋友一道,“登樓雪霽,杖策擁羊裘”。在雪天放晴時,拄著杖,披著羊皮大衣,登樓遠望。正逢一輪明月自山巒間冉冉升起,月亮照著水光,映亮了樓臺。
“山吐月千仞,殘夜水明樓”用了杜甫的《月》中一句:
四更山吐月,殘夜水明樓。
雖然創意不是他自己的,后一句更是直接借用了杜甫的句子。但我倒覺得王以寧的這一句出來的意境更好。加了“千仞”兩字寫山高,也使得這句“山吐月千仞”顯得更豪放大氣,讀來更有幾分武俠小說中的江湖豪氣。喜歡~
憶完了往事,第二段就開始講述如今的相遇了。這十年如“黃粱夢”,仍似未醒,已過了多少個秋天,感慨時光飛逝。今日一見,依舊如當年一樣豪氣干云,在山頭相逐奔走。
“相逐飛步碧山頭”,此言一出,武俠小說的氣氛簡直更濃了,一派颯爽與豪邁。而這一份豪邁,絕非人在沙場的壯烈和沉重,而是充滿了矯健和壯志盛氣,十分有感染力。
然而一抒豪情之后,眼光又落回了現實。濁酒一杯,談古論今,“嘆息英雄骨冷,清淚不能收”,這一句感覺指向很具體,很可能是在表達對當朝抗戰英雄遭到迫害的憤慨不滿吧!
最后一句用了東漢禰衡作《鸚鵡賦》的典故,感懷如今遍是懷才不遇之士,卻再沒有人像禰衡一樣,公然言志、不畏強權。
我覺得這首《水調歌頭》和其他的愛國詞很不一樣,充滿江湖俠氣,所以初讀時著實眼睛一亮。
想起《射雕英雄傳》和《神雕俠侶》的故事即發生在南宋時期,在那樣一個朝廷茍且偷生、官府無為、民生凋敝的環境下,俠士的崛起,也屬理所應當。不知金老先生是否也喜歡王以寧的這些詞呢?哈,純屬瞎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