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樂場)
媽媽:“寶寶,已經中午了,我們要回家吃飯了。”
孩子:“不嘛,我還要再玩一會兒!”
媽媽:“不行!今天已經玩很久了,現在必須回家!”
孩子:“我不!我還沒玩夠呢!”(大哭、尖叫)
…………
我們似乎每天都有可能面臨孩子不良情緒的挑戰:他們沖動、恐懼、脆弱、歇斯底里……對于我們的哄騙、懲罰、懇求,他們充耳不聞,深深地陷入自己的感覺之中。有時候,我們真的想問問他們:“到底要我們怎么做?!”
事實上,如果能牢牢記住我們的目標:幫助孩子正確思考!也許很多問題就會迎刃而解——孩子的不良情緒不會持續發酵,我們也不會因不斷與孩子斗智斗勇而變得情緒暴躁。但要實現這個目標,我們必須學會以下三個步驟。
第一個步驟:接納
兜兜爸的大女兒兜兜是一個謹小慎微的孩子,有一次她的右手掌被一塊鋒利的塑料片劃了一個小口子。于是有了以下的對話:
“爸爸,嘶呼嘶呼嘶呼嘶呼(吸冷氣的聲音),我弄傷了!”兜兜皺著小眉頭,左手緊緊地捂住右手掌,向兜兜爸伸過來。
“哎呀,這個傷口很小,不疼的,別大驚小怪的啦。來!給爸爸看看!”兜兜爸覺得很好笑,因為在兜兜爸看來,那個口子只有一點點大。
“哼!不給你看!”兜兜立刻把手縮了回去,死活不讓兜兜爸看了,小臉上滿是怒氣。
我們在面對孩子的情緒表達時,常常習慣于用成人的標準去判斷:“這有什么難的?”“這一點也不可怕嘛!”“這根本不值得緊張!”“小孩子才玩這種東西,你都這么大了!”……在我們看來,孩子們會產生這樣的情緒完全是他們的錯覺,似乎當我們否認孩子的情緒時,孩子就會擁有我們的思維方式,變得和成人一樣強大。
這當然是可笑的一廂情愿!事實上,當孩子們表達內心痛苦的那一瞬間,他(她)最需要的不是我們去告訴他(她)應該怎么想,而是我們能理解接納他(她)!
當孩子向我們表達不滿:
“你都不帶我出去玩兒!”
請不要說:
“你怎么老想著出去玩兒?”或者“你失憶啦?不是昨天剛帶你出去玩過嗎?”(否認)
請嘗試說:
“你是希望我經常帶你出去玩嗎?好的,我知道了!”(接納)
當孩子因心愛的玩具而向你哭訴:
“我的泰迪熊壞了,我好傷心!”
請不要說:
“沒事的,壞了就壞了嘛,還有別的玩具!”或者“別哭啦,我給你買個新的就是啦!”
(否認)
請嘗試說:
“這個玩具你玩了很久,我覺得你應該會很難過!”(接納)
請記住:孩子的情緒不是小事,我們應當接納它而不是否認它!
第二個步驟:限制
學會了第一個步驟后,有些朋友向兜兜爸表示他們有些不安:“我的孩子有時明顯表現得很過分,如果我接納這樣情緒,會不會讓孩子覺得自己這樣做是被允許的呢?”
其實,我們完全沒有必要緊張,因為接納情緒不等于縱容行為。如果說第一個步驟讓孩子明白自己可以表達各種各樣的情緒,那么第二個步驟就是讓他(她)明確情緒催生的行為必須是有界限的。兜兜爸分享了這樣一個案例:
兜兜爸有兩個女兒:兜兜和多多,她們相差兩歲半。兜兜爸家里經常發生的場景是,每當兜兜準備好積木打算搭一座小樓的時候,妹妹總是會爬過來搶去一些。這時,兜兜就會急躁得大喊大叫:“走開!”有時還會給妹妹一拳頭,一時間人仰馬翻、雞飛狗跳。
過去兜兜爸會這樣對兜兜說:“妹妹還小,不懂事,你不能這樣!”兜兜充耳不聞,因為兜兜爸沒有表現出對她情緒的理解。
后來兜兜爸是這樣改進的:
首先,將妹妹抱開,然后抱住情緒失控的兜兜:“我知道你很生氣,爸爸也很討厭在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時被別人打斷,這種感覺真讓人苦惱!”(接納)
兜兜似乎有些驚訝我會這么說,她瞬間就平靜下來了:“是的,每次我要搭小房子,妹妹就會過來搞破壞!”
兜兜爸接著說:“妹妹搞破壞是不對,爸爸也理解你很不高興,但是打妹妹是不被允許的,我們可以遠離她,也可以另外給她一個小玩具,畢竟玩具有這么多。”(限制)
兜兜歪著腦袋想了一下,突然笑起來:“好吧,既然這樣,其實給她一個也沒什么關系!”說著,她遞給妹妹一塊積木。
這簡直是個奇跡!所以,當情緒被接納后,孩子首先會正確認識自己的情緒,為下一步的“正確思考問題”打下了基礎。當我們為孩子劃出明確的界限并提供具體的建議,孩子會更樂執行我們的要求。
當孩子在游樂場賴著不走時,請嘗試說:
“我知道你還想玩兒,因為玩得正高興的時候被打斷是一件很不開心的事兒。但是,我不會允許你用這種耍賴的方式,而且現在是回家的時候了。”
當孩子用過激的語言向你表達憤怒時,請嘗試說:
“我知道你現在非常憤怒,這可能是因為……的原因。但是,我不能接受你用這種語氣和方式和我說話,所以我現在不想和你說話,你應該自己反省一下。”
請記住:孩子的行為需要掌控,我們應該限制它而不是放縱它。
第三個步驟:激勵
對于某些不良情緒而言,有前兩個步驟就基本可以達到疏導的效果。但是,對于諸如“恐懼”、“猶豫”這樣的情緒,不少父母還有更多的訴求——如何幫助孩子克服這樣的局限。
威廉·伯利梭曾說過:“人生最重要的不是以所擁有的作投資,而是學會如何從損失中獲利。”兜兜爸一直認為,要幫助孩子克服不良情緒的影響,變不利為有利,父母的激勵必不可少。這種激勵一般包括“熱情”和“以身作則”兩個要素。
和很多小朋友一樣,兜兜曾經非常害怕理發,有一次兜兜爸帶她去理發店,她怎么都不肯坐在椅子上,最后是全程站在椅子上,嚎啕大哭著理完了發。
兜兜爸后來給她講了一個故事《理發,不怕》,兜兜爸對她說:“其實很多小朋友都很害怕理發,理發刀咔嚓咔嚓,電吹風呼呼呼呼,是有些嚇人。”(接納)
兜兜說:“是的,有一次理發我哭的。”
兜兜爸接著說:“其實理發并不可怕,你看故事里的小姑娘來到理發店,雖然一開始有些緊張,但是后來發現也不過如此,是嗎?”(限制)
兜兜想了想說:“是的,我想下次可能我不會哭了。”
兜兜爸鼓勵她說:“所以,下次爸爸和你一起理發,我們都不哭好不好?(提高音調)”(激勵)
兜兜喊:“好!”
兜兜爸接著喊:“所以,我們要勇敢!”(單手握拳舉過頭頂)
兜兜跟著喊:“我們要勇敢!”(跟著單手握拳舉過頭頂)
后來,兜兜果然克服了對理發的恐懼,很多小朋友聽了兜兜爸講的這個故事,也不再害怕理發了。
當孩子遇到困難感到沮喪的時候,請嘗試說:
“我明白,這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兒,你現在的表現已經讓我感到驕傲。但是,我們不應該向困難投降,我們要做勇敢的人,去戰勝它!”
請記住:孩子的內心需要鼓舞,我們應該去激勵它而不是忽視它!
總結:當孩子的不良情緒失控時,我們應當做到
1、不再武斷地評價孩子的情緒
2、懂得為孩子的行為劃定范圍
3、明確激勵孩子內心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