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故事都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古代神話、民間傳說、歷史傳記、敘事長詩、小說、戲劇、甚至老百姓茶余飯后的八卦交流,故事都是其中的內核。
在這個時代,如果你從事內容創作,就更要學會講故事。短篇故事、傳統小說、網絡小說、情感故事、人物傳記、影視劇本,這些領域都需要扎實的故事基本功。哪怕制作一個趣味小視頻,構思創意廣告文案,也要用到故事創作的方法。
“一鳴寫作課堂”向大家分享寫故事的基礎知識,愿這一次分享對大家有幫助。(本文基于講稿整理而成,口語化明顯,請大家見諒。)
怎樣安排四個階段
在上一次分享中我們談到了故事的四個階段,接著我們來研究這四個階段要怎樣安排。
我給大家看一張圖片,一般來說故事的4個階段在字數方面是這樣安排的。當然這里面不是百分百精確的數字,就是憑感覺,大概是這樣分布。
節奏明顯的故事在字數的分布上一般是這樣處理:開頭不會持續很長時間,很快就讓人物產生目標或者出現麻煩。接著進入發展階段,發展階段的字數內容比較多。
故事的高潮不會持續很長的時間,常見的情況就是在一個事件中解決。短篇故事高潮部分很少持續兩三個事件,往往就是在一個場景中把問題解決。
圖片中這一條曲線我就把它稱之為情節曲線,大家看到它有一定的起伏。這條曲線就是情節好看程度的變化。
大家可以看到,曲線在開頭比較平緩,在發展階段不斷往上爬升,然后到了高潮部分是整個故事的爆發點,也可以理解高潮部分特別好看。過了高潮事件之后,故事很快就結尾了。
在開始階段人物會遇到問題,這個時候就已經出現沖突。在發展階段人物展開行動,可以理解為他跟沖突對抗。在第三階段會解決沖突。
在故事四階段安排這方面,我們之前在故事課程當中做過一些練習。我發現有一些同學對故事的四個階段找不準感覺。
我們之前做過一個練習,我寫出了故事的開頭和結尾,發展和高潮讓大家填寫。有些同學在高潮階段填入了太多事件,而那些事件基本上都可以算是發展階段的內容。
如果四個階段沒有抓準會出現什么問題呢?就是寫作過程中有時候會出現詳略不當。在開始階段寫了很多內容,讀者感覺故事的主線很久都沒有出現,會覺得開頭很啰嗦;如果高潮階段寫了太多內容又顯得太拖沓,沒有短促爽快的感覺。
我們經常會說到故事的節奏感是否合理,這里面的節奏感也可以看作這四個階段的字數安排是否合適。電影就可以看作是一個長故事,當我們看電影看多了,也能夠找到這種節奏感。
有些電影的節奏非常明快,在開頭的10分鐘之內就已經看到人物遭遇了麻煩,也產生了渴望。這個時候第一階段差不多就過去了。當人物展開行動就進入了第二個階段(發展階段)。發展階段的內容一般會稍長一些,這個過程可能會出現幾次轉折。到了最后1/4的部分就是電影的高潮和結尾。
當我們把故事節奏感調整好之后,我們再來看怎樣在故事情節上面增加吸引力。在這方面我們一般會有兩種做法,第一是加強轉折效果,第二是加強沖突。
情節的轉折
在故事練習的過程當中,有時候我覺得同學們寫出來的故事大綱顯得很平淡,我會建議同學在故事當中盡量多加一次轉折。哪怕多一次轉折,故事的趣味性就會增強不少。
簡書的老用戶可能知道這么一個活動,在2016年的時候簡書舉辦過一次“神轉折征文大賽”。當時簡書跟魅族手機做了一個活動,在故事的結局來一個讓人措手不及的神轉折,順便幫魅族賣一個廣告。我們在這個征文比賽中就看到一些有趣的作品,確實可以做到“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效果。
我們說到“神轉折”強調的就是一種意想不到的轉折。所謂的意想不到,就是不按慣性思維出發。我之前在網上看過一些三句話的神轉折故事,我給大家看一下,大家感受一下這種轉折的效果。
這些例子是一些搞笑的段子,大家可以也感受到,它們能夠制造出意想不到的轉折,可以給人一些特別有趣的感覺。一般來說故事要寫得好看,通常就是出現一些大家意想不到的轉折,有時候這些轉折甚至是違反我們的正常邏輯思維。
我們在構思轉折之前,其實也可以用沖突的想法來輔助。比方說,一個有錢人突然在街上當乞丐。這件事就有沖突點,有錢人跟乞丐在財富上是一種明顯的沖突和對比。這個有錢人為什么要去當乞丐呢?當我們用故事把它兜回來,做到自圓其說,它就會是一個有趣的故事。
我們在寫作的過程中,有時候會突然靈光一閃,想到非常有趣的情節,然后做到神轉折。但是這樣的情況還是比較少的,我們很難祈求每一次寫作都能夠做到這樣的效果,
如果我們要故事實現有趣的轉折,我們往往就是在故事設計的過程中來實現這樣的效果。確保在故事寫出來之前就已經有有趣的轉折,這樣更加容易兜回來。
我們可以嘗試以制造反差來開始設計。比如富翁設計搶劫。一個富翁當小偷,那背后有什么故事支撐呢?讀者一看到這樣的橋段,他們就會有興趣。因為這樣的情況不合常理,跟我們的認識有反差。
特別對虛構類故事而言,不合常理是特別容易吸引讀者的一種手法。這種寫法的挑戰在于你要把不合理的情節兜回來,讓它變得合理。我們需要一定的想象力以及編故事的能力。
用回上面的例子來分析,按我們常理來看,一個千萬富翁沒有必要去搶劫銀行。如果是因為有人逼他做,那么就可以顯得更合理。那為什么有人要逼他做,背后的原因是什么?通過這樣的簡單邏輯聯想,我們就可以編出一個相關的故事。
在我小時候確實聽過有一個富翁當乞丐這樣的事情。據說那個富翁的祖先年輕時當過乞丐,后來不知道做了什么事情發財了。為了要子孫后代不要忘本,要求子孫都要體驗當乞丐的感覺。這個故事表現的主題就是感恩教育。
這個故事的開頭能夠讓人感覺有反差,覺得不合理,但是通過作者解釋清楚,原來不合理的地方都顯得合理,這個故事就會給讀者帶來深刻的印象。我當初聽到這個故事跟現在相隔至少有20年了,我還能記住。這就是我小時候我爸爸跟我講到的一個江湖傳說。
在加強轉折這方面我們要注意一個問題,就是要合理。而為了保證合理性,我們在設計的初期就要安排好相關的前后邏輯。
在具體的實現操作上,我們一開始就制造反差,確保我們的故事內容可以支撐得住這個反差,可以滿足讀者的期待。
關于從反差出發設計一個故事,我給大家舉幾個例子:一個殺手去救人,這就已經是反差。其實已經有了這樣的一部電影,大家應該也知道,名字叫做《這個殺手不太冷》
一個慈悲的出家人在極度憤怒之下打死了一只小鳥。這里頭到底有什么前因后果?這也是一部電影,叫做《大塊頭有大智慧》。
一個屢破奇案的天才偵探,設計殺了一個人。這也是反差,這里頭會有什么故事呢?目前我還沒有看過這樣的電影,或許大家可以介紹給我,或者你們來寫相應的故事。
增強情節沖突
接著我們說一下如何增強情節沖突。其實剛剛說到“以反差出發來設計轉折”,這本身就是一種增強沖突的做法。人物的身份跟他所做的事情有一定的沖突感。在故事內容上面我們也可以加強沖突,這就是我們接下來要研究的問題。
我們要怎樣做才能加強故事的沖突呢?簡單來說就是要虐待人物,要給人物特別強烈的渴望,然后又讓他遇到特別大的困難。在這種情況下,讀者就很想知道接下來人物會遭遇什么樣的事件,會期待人物怎樣解決他的困難。
我們知道沖突的模式是人物有渴望,設置障礙,展開行動。所以加強沖突可以從兩方面入手,第一是加強人物的渴望,第二是增加障礙的難度。讓人物跟困難對抗的過程更加激烈,越讓人頭疼的麻煩,就越能吸引讀者的注意力。
設想有這么一個例子,一個人高考落榜,他想復讀重考,這就是他的欲望。如果他的欲望不強,重考一次沒有考上就放棄了,那么這個故事就沒有什么看頭。
但是,如果他的渴望非常強烈,重考十幾二十年,那么這個故事就有看頭。事實上現實中有這樣的人,也多次被新聞曝光了。要不是他有這么強烈的渴望,他的事跡就不會有感染力,自然也不會成為新聞。
關于增加障礙難度這方面我舉一個例子:一個人不小心弄丟了單位的錢,他要自己賠償。如果丟了一百塊,對他來說幾乎沒有傷害,這就沒有什么看頭。如果丟了一百萬,他無力償還,想盡辦法籌錢,還面臨坐牢風險,這樣的故事就有看頭。
所以要加強沖突,簡單的方法就是增加傷害值。故事人物的處境越艱難悲慘,讀者的好奇心就會越重,他們就越想知道后面會發生什么事情。
渴望和障礙要勢均力敵才好看,如果渴望很強烈,但是阻礙很簡單,人物不怎么努力就能夠達成目標,這樣就沒有吸引力。如果渴望不強烈,障礙非常困難,人物不打算嘗試就放棄了,故事同樣不好看。所以增強渴望又增加難度,這樣雙管齊下對抗才會激烈,會更容易吸引讀者。
關于一鳴
一鳴是故事小說領域的寫作教練,寫過幾百萬字的故事和小說作品,出版了春春小說《晴時有風》;他當過內容平臺的專題主編、簽約作者、文字編輯,發表過幾十萬字的寫作干貨;他開辦過多期寫作課程,親自點評過上百部作品,帶領數以千計的作者走上故事小說創作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