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帶女兒在樓下玩,她和好朋友正玩得起勁,又來了一個孩子想加入他們。在他們做游戲過程中,這個新加入的孩子一直沒有完全融入進來,看到他最多的動作就是揮動著他的雙手,要么伸到女兒和另一個孩子的眼前,要么推他們一下。女兒和另個孩子都沒有理會他的這些動作,繼續在玩。這孩子玩了一會兒要回家了,說再見的時候語言上又有了點沖突,當時女兒正好蹲在地上好,那孩子沖過來就踢了她一腳。我迅速走過去,把女兒摟過來,她撇了撇嘴,沒有哭出來,我從她的眼神里看到了委屈。那孩子的媽媽呵斥了他一聲,讓他過來道歉,小孩也沒有照做。
女兒繼續趴在我懷里,我也沒有像平時孩子們小打小鬧那樣說,沒事。而是告訴那個孩子,如果你拒絕道歉吧,會失去一個朋友 。說了幾句,他媽媽便帶他離開了。
我問女兒:“他打你為什么不跑開”?
“他會追到我打我的,媽媽,他跑的好快。他老是把拳頭放在我們眼前。”
“那你為什么想哭,又沒哭出來?”
“我忍住了。”女兒怯怯的說,“他明天會給我道歉的。”
“你可以拒絕他的道歉。”
“那我怕他還會打我。”孩子的話語中,我聽到了恐懼。
我蹲下來,認真的告訴她:“如果他會打你,你覺得受傷受委屈,就要表達出來。你越害怕他,他越會欺負你。大聲的呵斥他,告訴他,不能打人。”
“嗯,我知道了,媽媽。”
“如果他還會打你,你就要求助,告訴媽媽,媽媽一定會保護你。再有就是,他不改的話,要拒絕他的道歉,下次就不要在一起玩,知道嗎?”我心里的憤怒一點一點在增長,但我清楚的知道,我在告訴她正確的處理方法。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活動范圍和交往范圍也會慢慢擴大,我們不能像對待幼兒一樣,時時刻刻保護在他們左右。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要做的是教會他們如何在日常的生活中自我保護。孩子挨打被欺負了,我認為最好的解決辦法和步驟就是以下三點。
亮出態度,表達情緒。打回去,以暴制暴不是最好的解決辦法,當孩子之間發生沖突的雙方力量有懸殊時,以暴制暴只會兩敗俱傷或者弱小的一方受到更大的傷害。對方孩子要打人時,被欺負的孩子要表達出自己的憤怒,大聲呵斥:你不能這樣!可以抓住對方要打人的手,用力甩出去。
及時的向老師或家長報告,這并不是要孩子事事匯報,打小報告,要告訴孩子,在被人欺負的情況下,一定要說出來,不要因為害怕而不敢說。
已經多次發生,老師介入也沒有效果的情況下,要讓孩子勇敢的拒絕,遠離打人的孩子。
我們家長必須把這些自我保護的基本辦法告訴孩子,在帶給孩子足夠安全感的同時,教會孩子自我保護尤為重要。雖說孩子的世界是單純干凈的,但“欺軟怕硬”的人性劣根會經常起作用的。我們的世界從來就不是絕對的友愛純潔的,讓孩子學會硬氣的說“不”,學會拒絕,也是非常重要的。
但在具體的處理過程中,一定要注意,對待本身膽小,怯懦愛哭的孩子時,不要阻止孩子用哭來發泄情緒,注意力不要放在孩子“哭泣”上,要幫助孩子平復受傷的情緒后,依然來勇敢面對矛盾解決問題。這樣對塑造孩子自信勇敢的性格會有很大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