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社會之青年人,大抵從高中時代開始,就要離別父母、獨自生活。在幾十年的漫漫人生求索中,在每一個回鄉離鄉的日子里,思親人總能被難割難舍的思念所折磨,以至于輾轉難眠。古有徐霞客“父母在不遠游”,今之青年人總要為了各種緣由遠離家鄉、暫別雙親。誠然,或為求學、或為求生、或為求愛,青年之命運軌跡也不允許他們長守于父母膝下。
近鄉情更怯 ?不敢問來人
余自十六歲赴縣城求學,前一兩年未及領略思親之情。待到大學畢業、就業、被社會之熔爐所熔鑄、鍛造,方體會父母之不易,父母之艱辛,父母之慈愛。兩載光陰,韶華易逝,余未及關漢卿筆下那一粒蒸不爛、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響珰珰的銅豌豆十分之一點,變得俗不可耐一俗人。
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
如以“物競天擇 適者生存”論,大抵只有躬身去爭過,搶過,與人周旋過,方知生之不易,活之艱難,父母之含辛茹苦。世間最錐心之事,莫過于“樹欲靜而風不止 子欲養而親不待”。然則,唯以思己過,善已身,精已業,適應社會之大洪流,敬孝父母可慰藉生身、教養之恩德。
此為余丁酉年回鄉偶感,故書之。
注:2017年春節假期歸來,我特別思念父母及胞弟,恨不能再回家去。無奈花信之年,應以生計為重,特寫下此偶感,聊以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