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宏濤
一,
前短時間老婆帶女兒參加了一個與環保有關的活動,有四五十人參加。她見到一個15歲的個子高大的男孩被媽媽握著手腕。不管是參觀農場的親子園,還是在一個大院的房間里聽老師講課。近一天的時間里,他媽媽的手,幾乎都沒有放開過。
也許是發現了大家的好奇,那個媽媽就解釋說,她的兒子是自閉癥。
三歲的時候發現的,不知怎么回事,就喜歡一個人呆著,不喜歡與人交流。從此,她就走上了帶孩子“治療”“自閉癥”的道路。孩子也沒有辦法上正常學校,一直在特殊學校上課。
十年前,我在鄭州,一個東北的文友托我打聽鄭州一個挺有名的自閉癥康復訓練機構怎么樣,說合適的話,他想讓妻子帶孩子去那里(他的孩子也是自閉癥,心情好的話,會回應父母一句,一般都不搭理父母)。我到那個機構后,看到不少自閉癥的孩子的臉,明顯的與眾不同,吐字也很不清晰。
但是這個15歲的少年,我沒有親見,我老婆說,他的臉看起來是正常的,不古怪。
(這個圖片的孩子的臉上的表情,明顯與眾不同)
(一個同樣孩子有輕中度自閉癥的朋友說,中重度自閉癥的人的臉,看起來會與眾不同,輕中度的自閉癥與常人無異),只是他身上死氣沉沉,就像一個七八十歲的老人一樣,沒有一點活力。說話聲音很小,表情是那種很溫順的表情。
我三歲的女兒對他笑了一下,他也對我女兒笑了一下,很靦腆很溫和。
有個人問他叫什么名字?
他低聲回答了:***。
然后讓我老婆吃驚的事情發生了,他媽媽居然當著眾人的面,以對待三歲小孩的口氣,糾正他說:你應該說——我叫***。
然后這15歲的少年,就再也不吭一聲了。
當時他背對著我老婆,所以沒看到他當時的表情。
我老婆對我說:這媽管得太寬了吧?直接說名字就可以了,為什么非要加上“我叫”兩個字?
她覺得這少年沒有活力,與他媽媽管得太寬有關。這都15歲了,還被當兩三歲的小孩一樣對待。
何況,就算是兩三歲的孩子,也沒有必要這樣糾正吧?
即便是兩三歲的孩子,被這樣糾正,也會心里不爽。何況是15歲的少年?他也許自閉,但他不是白癡,他也有自尊心。這樣被當眾糾正,他內心或許會深感羞恥吧?然后會更自閉了。
二,
老婆講的這個情況,讓我想起了一個朋友講過的類似的事情。
她家花了很多錢和人情,這才有機會帶三歲的兒子去全省最好的公立幼兒園。到那里第一天,老師要考察下學生,指著桌子上五種不同的糖果,問小孩喜歡哪個。
小孩指著其中一個回答:“這個”。
老師很不滿意,教他:“你要說——我喜歡這個!”
他連續這樣逼孩子了好幾次,但孩子卻沉默以對,拒絕按老師的要求這樣“修改”和“復習”這樣的話。
然后老師就開始抓狂,指責孩子不聽話、不配合,不善于學習。
我朋友很失望,又考察了下幼兒園其他老師,及其他幼兒園,最后果斷放棄了這個來之不易的名額,轉頭去了隔壁硬件條件差一點的私立幼兒園。
這個私立幼兒園的老師都很有愛,給孩子愛與自由。她的孩子最初進幼兒園很不適應,但很快就喜歡上了這里的老師,很享受在幼兒園的時光。從而順利地度過了分離焦慮。她兒子在這家幼兒園做的一些事情,如果放在那個“全省最好的”幼兒園,恐怕會被老師們嚴厲批評,從而恐懼上學了。
還有一個朋友,她的孩子也有類似的經歷。
幼兒園老師指著畫本上一個圖畫問:這是什么?
她兒子回答:蘿卜。
老師皺起了眉頭,糾正說:你應該說——這是蘿卜。
老師要小孩按他糾正的標準答案重述一遍,小孩不愿重復。
老師就對我朋友說,你兒子有問題啊,怎么這么不聽話?……
這樣的老師,大腦是有多僵化刻板啊!由他們來做幼兒園的老師,實在是太誤人子弟了。
三,
這個媽媽始終握著少年的手腕,而不是手握手,也不是由少年牽著她的手,而且一直沒放手。不管是在農場,還是在院子里的房間里聽課時,少年一直都非常老實。特別是聽課時,從頭坐到結束,好幾個小時,都一動不動。而即便是如此老實,他媽媽卻還始終握著他的手腕。
我老婆的想法是,至少聽課時,是可以松開的。放手的話,少年應該也不會亂跑的吧?
她覺得這孩子身上沒有一點戾氣,沒有一點攻擊性,常常是面帶笑容,非常靦腆,沒有活力。
最后他媽媽說:我們回家吧?
他也是笑著點點頭。
臨走前,那個家長說,孩子在特殊學校學習的效果很差。數學和英語都是她親自教的,但孩子學的很慢……
由此,我相信這個媽媽對孩子有耐心和愛(從一直握著孩子的手腕就可以看出來),但我也發現這個媽媽沒有給孩子自由和信任(同樣從一直握著孩子的手腕可以看出來)。
由于我不在現場,沒有機會和他們交流,我不知道這個媽媽始終抓著孩子的手腕,是因為覺得孩子必須在自己手里,自己才放心;還是孩子必須在她的掌控下才這么平靜。如果她放手了,孩子是不是就會歇斯底里得大喊大叫?
我也沒有機會問問孩子三歲前的生存狀態是什么樣的。我只能從側面了解到上面提到的情況。我覺得如果沒有特殊情況,這個媽媽實在是管得太寬、太死了,以至于這孩子雖然身體上正是花季少年,但精神上已經是老氣橫秋了。孩子身上的死本能太重太重了。
如果籠罩在他身上這層死本能消解掉,即便他還是自閉癥,也會是個有活力的自閉癥少年,不會這么死氣沉沉。
就像我有的朋友的孩子,雖然是自閉癥(輕度),但因為媽媽給他愛與自由,所以孩子可以上普通幼兒園,和其他小朋友的差距越來越小,雖然不愛交流,但一樣很有活力。
四,
有些孩子沒有自閉癥,但因為父母控制得太嚴太寬,導致孩子身上還是被死本能纏繞,年紀輕輕就老態龍鐘。
比如我在重點高中上學時,一個同學就是這樣。她的學習成績屬于中上等,非常刻苦,在行為方面,也可以算是標準的好學生。她從來不遲到、不請假,不和任何同學爭論,從不主動回答課堂提問,說話的聲音也非常小。她向來謹言慎行,從不多說話,平時走路都是低著頭,見到地上有片紙也會順手撿起來,再丟進垃圾筒。
大家平時都是愛說愛笑,可她從來不參與閑聊,總是沉默。大家都認為她人很好,但又都覺得她不像一個花季少女。從她身上看不到一點青春少女的風采,沒有一點活潑的氣息。雖然她是剛16歲的花季少女,但從氣質上,看起來就像六七十歲的老太太。
為什么會如此呢?
如果你看到她爸爸,就什么都明白了。
她爸爸是教導主任,非常嚴肅,不茍言笑,一張嚇人的死人臉(就像超級育兒師里面的育兒師那樣的臉,按曾奇峰的話說,對孩子很嚴肅,這是愛無能的表現)。
我們不能說他這樣不好,他對學生嚴厲,也許只是學校職位的要求(所以全國各地的教導主任沒幾個不嚴肅的);但問題是,他對他的女兒也是如此。結果呢,他女兒身上就被他投射了無數死本能……
基于此,我贊同尹建莉老師和李雪老師關于自閉癥的觀點(尹老師的觀點見《最美的教育最簡單》,李雪的觀點見李雪愛與自由的微博。兩人的觀點是一致的:先天存在的自閉癥和其他先天疾病一樣,會有;但不會像流行病一樣,越來越多。有些自閉癥是先天導致的,就像有些人天生就是殘疾人,天生就是先天性心臟病等。但也有很多被認為是自閉癥的孩子,可能主要是后天養育導致的,就像有些結巴,是因為有個結巴的老娘。不論先天還是后天,給孩子愛與自由才是最好的辦法。那種刻板僵化的重復訓練,往往弊大于利)。
拋開自閉癥不談,我想特別說明的是,家長需要注意:
不要束縛孩子,不要給孩子投注太多死本能,讓孩子年紀輕輕就死氣沉沉。
對孩子意志的控制,和嚴厲僵化地訓練方式,都是在害孩子,在扼殺孩子的生本能。在寬松愉快、充滿愛與自由的家庭環境中,孩子的身心才會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