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叫朱穎的孩子,小學期間成績特別好,到了中學卻跟老師發生了矛盾憤然退學,退學在家的朱穎天天對著父母,父母想幫助她找一家私立中學,她不肯也不愿交流。時間久了與其父母也產生了矛盾,父母很是傷心,痛斥朱穎不懂事。
這難道都是孩子的錯嗎?
與孩子談不來的家長,自身就存在溝通上的問題,他們大都說不出孩子的優點,卻對孩子的缺點卻能如數家珍。殊不知,家長會說話,才能與孩子談得來。
家長與孩子的溝通方式要講究技巧,讓孩子做同樣一件事,不同的溝通方式會造成不同的結果,有的說話方式孩子能接受,有的會讓孩子猶豫不決,有的會讓孩子產生抵觸情緒,關鍵就看家長的說話方式了。
家長說話是一門學問,說得好能讓孩子改掉壞習慣,產生好心情;說不好會讓孩子情緒低落甚至產生逆反思想,孩子們需要的更多是表揚與鼓勵,孩子得到了家長的肯定,增強了自信,自然愿意與家長溝通交流。
孩子最不喜歡的溝通方式
1.嘮叨式,“你怎么還不寫作業?”“別看電視了,快寫作業!”“作業寫完了嗎?”,慢慢的,一聽到家長嘮叨,孩子就煩。
2.數落式,孩子總是不停的被語言轟炸:“怎么這么不聽話”“又弄了一地的玩具”“你就知道給我找麻煩!”。
3.打罵式,打罵孩子的家長雖然少數,但是這樣的后果會對孩子幼小的心靈產生極大影響。
4.許諾式,許諾孩子學會什么就獎勵什么,這樣談條件許諾的方式,會讓孩子做任何事都要講條件。
良好的溝通要從家長做起,這幾方面千萬要注意:
1、和孩子溝通前,先悅納
和孩子交流時,先嘗試接納孩子此時的情緒,再把要說的說出來,比如孩子成績不好時,不要責罵,而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問題,“爸爸知道你很想考好”“你下次一定不會犯同樣的錯誤”這樣說話孩子才會分析自己沒考好的原因。
2、不同的話分開說
關心的話簡單說;知心的話含情說;憂心的話變通說;極端的話不能說。
3、先聽后說
孩子出現問題時,多傾聽問題孩子往往出現在問題家庭,孩子和家長一樣,都喜歡和愿意聆聽的人做朋友,家長愿意聽,孩子才愿意說。聆聽是溝通的前提,尊重的體現,是對孩子的理解和信任。善于傾聽,習慣傾聽做孩子的朋友,這樣孩子才會愿意把心里話告訴家長,有什么憋在心里的問題才會向家長傾訴。
家長與孩子的良好溝通是培養出來的,家長應該多夸獎孩子,讓孩子每一點進步都得承認與鼓勵,孩子就會在每次一鼓勵中變得更有成就感。
常常受到表揚與夸獎的孩子,自信心和適應能力會比較強。長期得不到正面評價的孩子,情感缺失,挫折感強,長而久之,會形成一些自卑、脫離社會、無人際交往的人格缺陷。
家長們一定要知道自己的言行對孩子會產生極大的影響,想讓孩子聽話,從“把自己的話變好聽”做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