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兒子放學回來興沖沖的對我說:“爸爸,語文測試我得了第八名,看,這是老師給我的獎勵!”然后他驕傲的拿著一只藍色的轉筆刀向我炫耀著。
我卻不解風情,沒好氣的說:“兒子,你有能力考第一,為什么才考第八,有什么好神氣的。”
兒子原本明亮的眼神,突然暗淡下來,眼睛里似乎瞬間充滿了淚水。
“難道對于你來說,第一那么重要嗎?比我的快樂還重要嗎?”
我突然怔住了。
是啊,第一真的那么重要嗎?
兒子的一番話,讓我陷入了沉思,原本他期待著我的鼓勵和表揚,卻沒想到被我澆了一頭冷水。真是實太不應該了。
的確,中國人是不是太重視這個“第一”了?奧運會得了金牌和得了銀牌待遇不能同日而語;高考的 “狀元”之后媒體大肆報道;申請國外大學也要看“排名”是怎么樣,排名在第一的和排名在第二的,就認為“第一”就是比“第二”要好;國內的高校也為了“第一”還是“第二”爭得頭破血流。“
其實我們真看不出來“第一名”的學生和“第十名”的學生有什么本質上的差別,也許就是一道牛頓第二定律的選擇題對與錯的區別,可是到了社會上,牛二定律與我們的生活有幾毛錢的關系?
成績、分數、數字可以用名次來排定,那么其它的呢?
一枝花朵如何來評定它是不是“第一”?哦,對了,有些地方是會評選“花王”的,大概直徑越大獲勝的可能性會越大,但直徑越大,就能夠證明它最美、最香、最讓人喜歡嗎?一個學生成績在某個階段最好,是不是就能證明他的性格最完美、將來的成就最輝煌、待人處事最優秀?
一個正常的國度,是不會把目光都集中在“第一”“狀元”上面的,金字塔塔尖是眾人仰望的,因此它不再需要過多的關注,而金字塔的底座才是讓它保持堅實的基礎。
教育不僅僅是多少個狀元,多少個北大、清華。
普惠的教育才是更重要的。
因此,當我們回顧我們的教育生涯時能自豪的說:“我們學校出過10為詩人,8為小說家,7為科學家,6為冒險家,5為商界精英,4為政治家,2位教育家,還有1位幻想家。還有數不清的盡職盡責的片警小趙,理發店師傅小孫,按摩師小李……,最重要的是我們學校走出過無數位熱愛生活、情趣豐富、人格健全的普通人。他們遵紀守法,品德高尚,他們才是社會構架的堅實底座,才是我們社會前進的動力源泉。”
所以,我們應該不要糾結于是否能夠考第一,是否能夠成為狀元。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應該尊重每個人的努力。人的能力有差異,對一個個體而言,只要他能夠在現有的條件下吧自己的能力發揮到最大,那他也是成功的。
想想這些,我覺得應該向兒子道歉。
我希望在以后的生活中一定不會逼著他考“第一”,也不會讓他“比別的孩子都強”,他只需要付出自己能力內能夠做到的努力,這就是“最好的”。
還記得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人每一天挑著兩只木桶上山擔水,一只木桶完好無缺,一只卻有裂縫。每次主人挑水回到家時,好桶里的水總是滿的,壞桶里的水卻只有一半,壞桶因此黯然神傷。但是有一天,主人忽然發現,在山路的左側,也就是壞桶所在的那一邊,開滿了小花,而右側卻沒有。原來壞桶一路灑出的水正好被種子吸收,才開出了花朵。有時候殘缺也能創造出一種美。
其實也許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只殘缺的木桶,因此,我們又何必自尋苦惱呢?你只要做好自己就應做的事,人生不也同樣精彩嗎?
所以,
做最好的自己,你就是第一!
[在這寒冷的冬夜里,我愿意陪著你們努力向前!]